检索条件

与 “屏南” 相关
共 535 条 8 / 36
106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清代平讲班服饰很简陋,大多用纱布制作,间用绸缎,很少绣花。小生衣斜襟,前后仅绣一朵小花;青衣著布“褶仔”,即旦角平领对襟帔,白布镶边;花旦穿花布衫,镶有彩色花边。
107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平讲戏常用的道具有文房四宝、銮仪器仗、刀枪旗帜、公堂刑具、神佛祭品、布城以及水旗、车旗等。
108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闽剧舞台装置早期很简陋,凭借庙台或戏台正中板壁上的“福禄寿喜”、“天官赐福”、“蝙蝠团寿”等画面为背景,将左、右两门题为“出将”、“入相”或“出风”、“入雅”,供演员上下场。
109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清初以来,我县曾有130多个村庄办过平讲戏班,其中有“初学班”与“招班”两种组织方法。初学班的组建多数是正月至二月间,首先是产生“掌班”。一个班社的“掌班”成员多则上十人,少则三五人,为首者称为“掌班头”,其他人员称为“掌班哥”,他们是组建...
110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屏南四平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剧目和声腔音乐,以及形式古朴的表演艺术,保存了独特而古老的剧种个性和风貌。
111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平讲戏的音乐唱腔,依然保持“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
112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在平讲戏传统表演艺术中,有许多表演艺术程式,其形式十分古朴原始,属于南戏之杂剧形态之遗存。
113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平讲戏的演出多将世俗生活中的笑话、诨语以及地方掌故穿插运用于科诨中。
114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平讲戏流行于民间,与民众世俗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其班规习俗在剧种内部机制有戏神信仰习俗,有一整套完整的祭台、洗台、开台、拜祖师的宗教性仪式活动及演出形式;而且在剧目演出中也有大量宗教民俗性的表演内容与形式出现。
115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屏南平讲戏历经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能在深山中遗存,其历史、科学及文化价值体现于对高腔研究的实证价值、民间戏曲发展之历史价值、古代戏曲的审美观赏价值等几方面。
116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平讲戏是直接吸收四平腔艺术特色形成的高腔剧种、保存着原生态戏曲文化特质,其剧目、唱腔、表演诸方面都蕴藏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东西,特别是其唱腔音乐,伴唱和伴奏形式基本上保存高腔古貌。
117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屏南平讲戏流传四百余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宗族社会的酬神谢恩的宗族戏曲演出的制度化有重大关系。
118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屏南平讲戏虽然接受了部分明代四平腔的戏曲遗产,但是在平讲戏的流行过程中。
119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屏南平讲戏保存了许多古代南戏的表演模式,并积累了一些历代艺人的表演技艺,如《双子会》、《赠宝带》、《采桑》等剧目,都是历经世代艺人打磨的精品,观众百看不厌,甚至耳熟能详。
120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 类型: 正文
屏南平讲戏,作为福建目前仅存的剧种,在国内外之文化交流中具有珍稀地方剧种的比较与对外交流价值。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