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平讲戏班社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1028
颗粒名称: (六)平讲戏班社习俗
分类号: J825.57
页数: 4
页码: 207-210
摘要: 清初以来,我县曾有130多个村庄办过平讲戏班,其中有“初学班”与“招班”两种组织方法。初学班的组建多数是正月至二月间,首先是产生“掌班”。一个班社的“掌班”成员多则上十人,少则三五人,为首者称为“掌班头”,其他人员称为“掌班哥”,他们是组建和管理戏班的负责者。到三月初三日,“掌班”又筹备牲礼供品祭祀“元帅爷”,当晚办酒席称为“三月三订口”。初学班的演员在学戏第一年,都是为“掌班”当义务。收入有“戏迷”捐赠、“掌班”入股、戏资收入、红包收入等。总收入和总支出对除外得出盈亏数,有盈余是“掌班”按股分红,如果亏损了,也是“掌班”按股负担。戏迷的捐赠是无偿的,他们最大的收获是看戏和参加几次聚餐。
关键词: 屏南 四平戏 习俗

内容

清初以来,我县曾有130多个村庄办过平讲戏班,其中有“初学班”与“招班”两种组织方法。
  初学班的组建多数是正月至二月间,首先是产生“掌班”。一个班社的“掌班”成员多则上十人,少则三五人,为首者称为“掌班头”,其他人员称为“掌班哥”,他们是组建和管理戏班的负责者。农村唱戏受人歧视,加上初学班的戏角是没有工钱的,因此招收戏角的难度很大。为了突破这个难关,“掌班”是先设立“风火院”(神坛),把戏祖师“元帅爷”请出来“撑腰”,使人们也就能自觉地为“元帅爷”演好戏。组班时,“掌班”将从乡村中偷捉来的公鸡宰了煮熟,配备供菜果品,连同选录的戏角名单(用红抄写),摆在“元帅爷”的坛前祭祀,然后把鸡肉切成块分别送到所选取的戏角家中,等于“录取通知书”。有的家长虽然不大愿意儿子去演戏,但由于地方习俗不敢违背只好接受了。组班第三步是聘师教戏。先议选剧目,然后由师傅负责从剧本总纲中摘抄出“过旁本”(角色本)。到三月初三日,“掌班”又筹备牲礼供品祭祀“元帅爷”,当晚办酒席称为“三月三订口”。散席后戏师傅根据戏角条件确定其扮演的角色,并发给予戏本。第二天晚上开始教戏读白,接下来教唱句。到四、五月农忙季节,学戏时间放宽,插秧结束后又抓紧学习。农历六月初四日,“掌班”又将人们捐赠的食品供祭“元帅爷”,并备办酒菜款待戏师傅、捐赠者、戏角和戏角的家长,称为“六月四吹口”。散席后开始“净串”,有锣鼓板配合,但不穿戏衣不化妆的排戏。主要教戏角按板眼唱念,以及动作和表情。经一二十天训练后就转入“熟串”,穿上戏衣,但不化妆的排演。八月初三日,“掌班”又办供品祭祀“老郎爷”和“元师爷”,晚上又办酒席款待戏师傅,捐赠者,戏角及家长等,称为“八月三吹口”。散席后化妆上台正式演出,称为“彩排”又称“试演”邀请热心于办班的戏迷,有演过戏的艺人观看演出,并要求提出意见,逐步纠正。连续排练到九月初九重阳节以后,开始正式演出,先在本村演两三场较熟练的戏,以示感谢人们的支持,称为“出门戏”。然后择日到外村演出,称为“出班”。至此,戏班的组建才告成功。
  “招班”的平讲班,是先产生班主,然后招集戏迷或老戏角入股投资,形成“掌班”,购置新戏服及道具。接着招收“通台响”的后台人员(打鼓佬、大锣、大钹、小锣、小钹、头把琴、吹),然后招收本村初学班中的杰出戏角,再向外村招聘平讲戏名角,组成一个班,称为“招班”。“招班”平讲班的戏角有双套配备,而且都是精英,他们能演大本戏,精通剧目达几十本,可连续演出二三十场。戏角多的班社达三四十人,戏衣是全套新装,有的还有双套,所以戏资也比初学班高。“招班”头年是从“八月三”开始组建,当天要备“福礼”供祭“元帅爷”,晚上要聚餐庆贺,宣告戏班成立。然后进行“串戏”,因为都是老戏角,基本上又都是演过的剧目,所以通过“净串”一遍就能演出。经过短期的“净串”,然后择日到外地演出。在出班的前一天晚上,仍要演一场戏让村人观看。“招班”坚持常年演出,是个专业性戏班。“招班”的戏角,能用真枪真刀表演,并采用当地的武术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表演方式。如清末至民国初年代溪一带“招班”的“一衡班”,戏衣新、道具全、剧目多,深受各地观众的欢迎,被誉为“平讲一”。“招班”平讲班的戏资收入比初学班高出一、二倍,清末至民国初年每场戏的报酬达40多块银元。其收益分配有三部分:一是戏衣道具的折旧费,每月从收入中提“二成”抵还“掌班”;二是扣除煤油、化妆品等支出;三是把除去支出的剩余部份分配给戏角。分配方法按戏角扮演角色的重轻分配,称为“分只”。得“十只”的有打鼓佬、头把琴和扮演小生、小旦、大花、三花等重角;得“八只”的有扮演老生、老旦、二花的等;得“六只”的有扮演文武堂、马夫、店家、稍公、店小二以及尼姑、庙祝等贴角。挑戏装道具的也是按“只”开工钱,如:挑运“盔头箱”(内装“元帅爷”像、神坛和各种帽盔)的得“五只”;挑“大衣箱”(内装各种蟒袍)和“小衣箱”(内装生旦软衣)的得“六只”;挑“杂箱”(内装靴头鞋类)的得“五只”;挑“桶箱”(内装枪、刀、剑、马鞭、鼓架、帐帘)的得“四只”。而戏师傅(导演)的工钱则是按原先议约付给。
  初学班的演员在学戏第一年,都是为“掌班”当义务。有的演员可得一些“花彩钱”、“加官包”、“偷桃包”、“八仙包”“济贫钱”、“开台包”。平讲初学班的经费结算,于三月“回门口”之后进行,分收和付两个科目。收入有“戏迷”捐赠、“掌班”入股、戏资收入、红包收入等。付出有戏衣购置、乐器购置、煤油灯费、化妆品费、挑运费及戏师傅、打板师傅、头把琴师傅等后台所聘人员的工钱和香烛福礼等开支。总收入和总支出对除外得出盈亏数,有盈余是“掌班”按股分红,如果亏损了,也是“掌班”按股负担。戏迷的捐赠是无偿的,他们最大的收获是看戏和参加几次聚餐。戏角也是义务,一年演出没有工钱,所得的是伙食,但他们都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知识出处

屏南文化遗产

《屏南文化遗产》

本书讲述了屏南廊桥、民居、石牌坊、城隍庙、文庙、华阳镜、蟠龙墓、棠口西洋建筑群、奎光阁、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