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乐安县” 相关
共 1419 条 40 / 95
586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南村、湖坪、流坑等地在中秋节前后,多流行这种活动。
587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俗称“船里鼓”。这是民国21年以前流行于县城的一种赛歌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晚,县城各姓为了显示各自的文风,选派一些读书人组成赛歌队,抬击一面大鼓串游街巷,当两姓歌队相遇,即展开赛歌。每赛开头都必须冠唱“阳对月”三字,再唱出主句。败队者须...
588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俗称“木脑崽戏”,何时开始流行我县无资料可考。建国前,因迷信活动盛行,各农村遇上六畜发生瘟疫或蝗虫侵害五谷严重时,乡人则雇来木偶戏班在村里搭台演唱一段时间,结束时,戏班伶人击动大锣大鼓提着木偶丑角,挨家“扫荡”一番,说是“驱邪”。
589
灯谜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城在农历元宵前后,以几盏大型彩灯贴满谜语供群众猜忖,猜中者可获少量物质奖励。建国前,这种灯谜活动曾被某些大姓族借以显示本姓文才丰茂。建国后,则成为测验智力的群众文娱活动。
590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它的形式有二种:其一是搜集各家珍藏的古玩文物,挑其最罕见者,摆设于八仙桌上;其次是雇聘名厨师制作精美菜肴,装设在八仙方桌上,然后以2至4人抬起这些桌子,配以乐队吹吹打打地游街展览。
591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流传于本县历史甚早,曾经出现过不少演奏高手。建国后的丁茂旺、董梅香等,唢呐的演奏造诣甚深,他们的演奏特点是:指法熟、音色美、感情充沛;特别是董梅香善于运气,一口气能演奏1个多小时,曾在抚州地区业余文艺会演中获奖。
592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俗称“崩崩腔”,这种曲艺在乐安已流传300余年。它的唱本多是长篇传统故事,如:《缪白宝汗巾》、《攀弓带》、《梁祝姻缘》等,唱词口语化,通俗风趣,颇受群众欢迎。建国前,每到夏令乘凉或举办喜事的茶余酒后,往往请来这种曲艺人唱上半天或一日,以遣余...
593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由江西省中苏友协电影队在县城、善和、招携等地作了一次慰问放映。1954年3月以后,本县建立了电影队,置有苏联出产的乌克兰型放映机和美国出产的25型发电机各1台。至1957年,增至2个电影队,购置了16毫米放映机两台。1961年以后,...
594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由江西省中苏友协电影队在县城、善和、招携等地作了一次慰问放映。1954年3月以后,本县建立了电影队,置有苏联出产的乌克兰型放映机和美国出产的25型发电机各1台。至1957年,增至2个电影队,购置了16毫米放映机两台。1961年以后,...
595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剧目创作建国前,本县的剧目创作是一个空白点。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本县的剧目创作园地逐步繁荣。1954年,青年文学爱好者詹文耀以移植话剧的方式,改编成地方戏“母女俩”,初时发表在《江西文艺》,后经推荐,由中国...
596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15年,县城设有群益书店。民国24年开设了绮云轩书店。民国33年由当地豪绅开设了一所鳌溪文化社,不久,绮云轩书店倒闭。这些书店都是以经营印刷、文具为主,售书业务不大,仅兼营小学课本和销售少量通俗小说而已。1955年正式成立乐安新华书店。...
597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7年1月,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乐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改用“文化大革命”中建造的“万岁馆”为馆址,筹备阶段由县文化馆兼管,1978年秋,正式配备工作人员6人,分资料、宣传、美术摄影、财务保管三项业务。1983年3月,经县人民政府...
598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除将接收民国时期遗留的学校加以改造和扩充外,并加强和健全各级教育行政建设,县设教育科,管理全县中、小学教育工作,区设教育辅导区,管理初、村小学工作。1957年撤销教育科,成立文卫局,负责全县文教卫生工作...
599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私塾有二种形式,一为蒙馆,一为经馆,均无定制和学制。有的由教书先生自己设馆招生,有的由学生的家长凑资或祠堂公产拨资兴办。蒙馆只招收启蒙学童,授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七言杂字》等识字本和习写毛笔字;经馆的学生一般经过启蒙教育...
600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32年(1943年),本县开始创办幼稚园,园址设县城添乐社旧房(原址现已改建公安局),设主任1人,教员2人,招收幼儿35名,分为两班,因经费不多,设备简陋。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