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848
颗粒名称: 二、戏剧
分类号: J992
页数: 1
摘要: 剧目创作建国前,本县的剧目创作是一个空白点。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本县的剧目创作园地逐步繁荣。1954年,青年文学爱好者詹文耀以移植话剧的方式,改编成地方戏“母女俩”,初时发表在《江西文艺》,后经推荐,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55年刊印单行本发行全国。从1958年至1981年的23年中,本县城乡业余剧团先后创作了大型现代戏《映山红》、《苦珠树下》以及反映乐安革命斗争历史的戏剧《金岭春雷》、《笋姑》等剧目,在参加地区业余剧团调演中获得好评。1984年熊寿松创作的采茶剧《三送礼》参加抚州地区戏曲汇演,获创作奖。
关键词: 戏剧 剧目 乐安县

内容

剧目创作建国前,本县的剧目创作是一个空白点。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本县的剧目创作园地逐步繁荣。1954年,青年文学爱好者詹文耀以移植话剧的方式,改编成地方戏“母女俩”,初时发表在《江西文艺》,后经推荐,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55年刊印单行本发行全国。从1958年至1981年的23年中,本县城乡业余剧团先后创作了大型现代戏《映山红》、《苦珠树下》以及反映乐安革命斗争历史的戏剧《金岭春雷》、《笋姑》等剧目,在参加地区业余剧团调演中获得好评。1966年,篾工丁云中创作了活泼风趣、词句流利的快板书《—把篾刀》,在省三届职工业余文艺会演上演出,被评为全省9个优秀节目之一,荣获表演奖第三名。1984年熊寿松创作的采茶剧《三送礼》参加抚州地区戏曲汇演,获创作奖。在发展剧目创作的同时,县采茶剧团对民间传统剧目进行发掘、整理,更新了《卖花记》、《丝缪带》等传统古装戏55个剧目。
  业余剧团乐安业余剧社是在民国32年(1943年)由民众教育馆组织县城的一些京剧爱好者成立的。购置了部分旧戏服,用篾、纸作材料,制扎成各类盔帽,利用业余时间排演京剧,在新年或纪念日公演。民国38年(1949年)4月该剧团解散。
  农村业余剧团建国初期,本县牛田、流坑、湖坪、杏园、竹山等地先后自发地组成唱采茶戏的业余剧团。1956年以后,通过每年县办的调演活动,本县农村业余剧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招携公社12个生产大队成立了14个业余剧团。经过1982年整顿后,截至1985年止,全县共有业余剧团58个,能坚持经常演出的25个,其余的多在农闲季节或年节喜庆时开展演出活动。这些业余戏剧组织有一特点,越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偏远山区,越活跃兴旺。
  专业剧团三角班又称花鼓班,清朝乾隆时从宜黄传入本县,是一种由生、旦、丑三角,以采茶调(俗称花鼓调)作唱腔在舞台表演的专业戏剧组织,分为季节和长年两种性质。由于参加演出的人员少,道具简单,费用不多,所以建国前经常活跃于全县各农村。
  半班据说是在民国25年(1936年)前后,由丰城白马寨一些爱好戏剧的泥木工人来乐安做工时带到本县来的一种地方戏种。开始无固定组织,只在农历新春期间自由结合公演一二晚节目,后来逐渐演变成季节或长年性的专业演出组织。半班唱腔简单,只有上下两句腔调,外加一检板(即数板)。其组成人员却在12人以上,能演出《丝带记》、《攀弓带 》、《卖花女》等大型传统节目;乐器和服装道具都比“三角班”齐备些,群众称它为“半班”。建国前,本县有好几个这种“半班”在城乡演出,其成员大多数是手工业工人。
  乐安采茶剧团成立于1958年6月,最初的组成人员来源于各农村业余剧团的优秀演员。成立后常年活跃于本县城镇和农村,有时也赴外县演出。多次参加省、地文艺汇演。“文革”期间(1968年)被迫解散,演员全部下放农村。1976年10月重新恢复,至1982年,在编的演职员53人。能演出大型传统戏《十五贯》、《白蛇传》和现代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乐队不仅备有丝弦、吹奏、打击等民族乐器,而且能伴奏大小提琴和小号、拉管、长笛、单簧管等西洋乐器。1982年冬,实行了分队承包负责制,全团分成两个演出队,使演出场次增至203场。1985年元月,根据中共乐安县委批复县文化广播局《关于暂时解散剧团人员》的文件精神,精简为18人,停止了演出活动,改营放映电视录像的业务。
  表4—3 县采茶剧团1977—1983年演出场次表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