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30023 条 1877 / 2002
28141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是儿童理发的日子,俗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之说,故借龙之日,长了一个月的长发都集中在这一天剪,多由母亲督促一定在这一天剃头,以图吉利。另外还有打仓囤的习俗。日出前用草木灰在庭院内划圆圈若干,圈内放五谷杂粮少...
28142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亦有五月节之称。有吃粽子、插艾蒿等习俗。吃粽子之俗,传说起源于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今此俗仍兴盛不衰。插艾蒿是在清晨将艾条分别插于门两旁,因艾有异味,据说可以避瘟解毒,驱逐虫豸,此俗近些年很少见。
28143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俗称八月节。是日晚,家设桌于庭院,摆放月饼、水果,拜月祈福,此俗今限于老人。如有人外出,则切下一半月饼保留起来,以待团圆。另外,节日前用月饼走亲访友,以月饼互赠礼品之俗,今甚盛。
28144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婚嫁旧时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儿女终身。解放后,婚姻自主,或经人介绍,或自由恋爱,男女相处同意后,择定日期结婚。婚前一般女方父母到男方家,互相认识,商榷婚前准备工作,然后男方父母回访女方择定结婚日期,各自为子女操办。当日,男方备轿车若...
28145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童养媳旧称团圆媳妇。旧社会穷苦人家抚养不起女儿,从小经父母包办,图些钱财,送至婆家寄养。待长大后,举行简易仪式即完婚同居。男方多为当婚而未婚的穷苦人家大龄青年,夫妻年龄悬殊,女方多受岐视、虐待,建国后,此俗绝迹。
28146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入赘旧时,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家家庭成员,名曰“入赘”,俗称“养老女婿”或“倒插门”。凡此多系有女无儿之家,一般由女方办理婚仪。承担赡养岳父母的义务,方可享有继承权。解放后,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受国家法律保护,男女一样。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
28147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改嫁旧社会,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少妇亡夫不准改嫁他人,迫使终身守寡,名曰守节。此歧视妇女之陋习,解放前早已废除,建国后,婚姻自由,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再受歧视。
28148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换转亲此风之兴系穷苦人为解决婚姻困难而形成,一般男女双方因容貌不扬或年龄较大,当婚而未婚,而双方家庭又均有未婚姊妹,两家互换结亲者称换亲。三家以上推磨式转换者称转亲。其成婚后程序类同普通婚俗,只是一切从简而已,至今很少。
28149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打伙拉帮套男女双方丧偶后,均同意同居而未明媒正娶之婚姻,聚散随便,时间不定,谓之打伙。男性未婚而与有夫之妇同居谓打伙,多为女方虽有家庭,子女孩子多而又贫寒,独身男愿为其承担经济援助而自然形成,有妇男忍气吞声且默认。解放前较为多见,而今属不道...
28150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丧俗旧社会,凡长辈亲人死亡,亲朋披麻戴孝,焚化纸箔,报送浆水,男扎“马”,女扎“牛”等各种“纸活”。装殓死者的棺木一般涂成紫檀色,棺头画上图案,俗称“花头棺材”,两侧二十四孝图。将死者装入棺内称“入殓”,入殓给死者“净面”、“开光”,孝子跟...
28151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特殊丧迁葬旧俗以男为主,女先亡不得占穴,即不能按支脉葬于祖茔,暂葬于墓地一侧。待夫逝后,始起出尸骨合葬。起骨殖则由死者子女办理,破坟后,一人掌伞或布遮避日光,另一人按人体骨骼结构排放小棺材内,执招魂幡,由长子捧回如仪安葬。今此俗已废。
28152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跳大神解放以前,跳大神较为普遍,农村中多以妇女为多,年龄较大,身体欠佳,没有文化,以求平安,用跳大神的办法释解疑团,少妇不孕体弱多病者,应婚待嫁女性,稍有不适,也须跳大神,以求心里平衡。
28153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算命有算命、抽签、求签之分。操此业者通过察颜观色,迎合信奉者心理,骗取钱财,至今仍有人信奉,多为女性,文化层次偏低人群。
28154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看风水农村选宅基地须请风水先生选择所谓吉地。逝者家人须请风水先生择地阴宅,以求后人兴旺,企盼后人业达。
28155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 类型: 民俗
土地庙至今,各自然屯的西边仍有土地庙或遗址,人死之后须报与土地。迄今农村尚存的治丧之习俗,概源于道教。民间称土地爷,管理一方土地生灵,渐渐被人演绎成祭祀场所。被理解为人死后的灵魂暂存一方的土地庙中,活着人一天三遍哭向土地,示为悼念,出殡前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