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40850条
基础文献
75条
析出资源
15337条
图表
10528条
人物
3638条
机构
380条
事件
1918条
地名
1259条
专题
4594条
作品
2556条
实物
565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40850 条 2512 / 2724
37666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专题知识
石蒜酱 又称“留留(音译)酱”。将“留留”洗净舂成泥状,加入食盐腌制而成,其味带酸而清凉。
37667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提亲 由媒人牵线,介绍男女双方情况。双方家长如同意,便由男方遣媒人到女家索取“生庚”(俗称“订辰纸”),请算命先生合婚,并将“生庚”留在男家,放于大厅几桌的祖公牌下3天,如3天内无发生畜禽死亡或打破碗碟等不吉利事,便决定相亲。若男到女家,男...
37668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相亲 由媒人先领男方到女家看女方的容貌,然后由媒人再领女方到男家“看家当”。相亲后双方无异议者,男方再请媒人到女家商议聘金嫁妆和插定时间。如果男女双方平时常见面则称“八中八”不相亲。男入女家者,则只有男到女家“看家当”。
37669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插定 又称安定。插定由男方择定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女方。插定仪式男方备面、鸡等托人送至女家,女家回赠以糍等物,表示婚事已定。若男入女家则无须举行插定仪式。
37670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送礼 罗源畲村男家送女家的礼物有衣服、首饰、聘金和果糖、饼、面、鸡。鸡需雄性。男家经济困难的,聘金(礼金)可分期送。女家回赠男家的有糍、雌雄鸡一对,鸡脚系红线,谓“红线羁脚”。女家回赠礼物时需特制一块较大的鸡笼糍,送礼返回时将其置于鸡笼之上...
37671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送喜日 罗源畲族俗称“送日子”、“送吉日”。先由男家将所择迎娶和“开剪”(做衣服)的日期写在红帖上,遣媒人送至女家。喜日送后,男女双方家庭开始筹办嫁娶事宜。男家一般要修理新房,置大床,打扫卫生和按所定的日期做新衣,发红帖通知亲戚朋友;女家除...
37672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迎亲 清代起,罗源畲族女子出嫁兴坐“红轿”。在迎亲的前一日,男家遣红轿、吹鼓手、搬嫁妆(俗称搬闲架)人马由“亲家伯”带队前往女家。亲家伯要选会唱歌又机智的族人承担。是日,男家送女家的礼物有“压轿肉”。“压轿肉”为整头猪,宰后置于抬嫁妆的轿杠...
37673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避冲 迎亲红轿抬至男家,尚未进入门楼前,男家的大小忌与新娘直接照面,必须到露天的地方暂时回避,称避冲。谓这样不会犯冲,如果犯冲,日后家庭成员口角多。避冲的人要待新娘下轿至厨房、卧室后才能陆续回来。
37674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下轿 红轿到达大厅时,新郎捧红烛前往迎接,在轿前向轿门踢三响,轿夫撕封开轿门,新郎新娘互相换戴银或金戒子,然后由男方选择一个三代同堂双亲健在的妇女当伴娘前往轿前扶新娘下轿,并用米筛遮新娘头,谓百年和合。新娘下轿后先从铺地的席子或红布袋上引入...
37675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拜堂 拜堂仪式在大厅举行,新郎、新娘双拜天地、祖宗和公婆、母舅、舅妻母和长辈亲人等,最后为夫妇对拜。畲族拜堂仪式与汉族有异,即拜堂中新娘只在拜天地时下跪,拜祖宗、公婆和夫妻对拜时不下跪,仅用手作揖,说是其祖婆为高辛帝三公主,公主不下跪。
37676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宴席 畲族有尊重母系亲戚习俗。首桌首席为母舅、母妗等人就坐。席间,新娘由伴娘陪同奉茶,“讨彩”,即茶叶加冰糖泡成,按首席、次席依次奉送,受茶者需送红包,多寡不限,但喝茶时应大声说:“甜”,谓“新郎新娘生活甜美的意思”。
37677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闹房 宴席结束后,男女老少入洞房看新娘,吃喜糖闹新房,由众人唱《闹房诗》,参加闹房的诸亲不论辈份,都可出题逗趣戏谑,有“闹新房”不论大细(小)之俗。有的乡村,在闹房结束便组织与媒人或陪娘对歌,把闹房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37678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回门 畲族青年结婚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做回门客,回门一般不过夜,当日返回。回门时应于清晨时出发,怕被同村的新婚夫妇碰上,谓相撞犯冲。新郎新娘回娘家时女方的亲眷必须送太平面等点心,表示欢迎,并轮流宴请。席间女方家长需逐一介绍女方亲眷,并教...
37679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火葬 据福州地区畲族的传说和有关资料记载,畲族在迁徙频繁时期采用火葬。即人死后置火中焚烧,后取其骨灰盛于陶瓮(俗称“灰瓮”)。当迁往新址时将灰瓮带走,暂埋于新址附近山地;再迁时又将其掏出继续带走,直至定居后始择地正式安葬。明代中期,受汉族影...
37680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悬葬 福州地区畲族有悬葬之俗。悬葬又称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