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迎亲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唯一号: 130934020230003188
专题名称: 畲族迎亲习俗
文件路径: 1309/01/object/PDF/130910020230000039/001
起始页: 0449.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迎亲 清代起,罗源畲族女子出嫁兴坐“红轿”。在迎亲的前一日,男家遣红轿、吹鼓手、搬嫁妆(俗称搬闲架)人马由“亲家伯”带队前往女家。亲家伯要选会唱歌又机智的族人承担。是日,男家送女家的礼物有“压轿肉”。“压轿肉”为整头猪,宰后置于抬嫁妆的轿杠上抬往。此外,还有“盘担”,一般有“八种”,即;猪蹄、饼、蛏干、目鱼干、太平、鸡、鱼等,由亲家伯挑往。女家陪嫁嫁妆的数量和价值一般视所领聘金的多寡而定;但多数人因重于婚嫁,不受聘金多寡之限。嫁妆一般有衣橱、桌、柜等“三杠红”和被、帐、草席、脚桶、红布袋等,富户还有牛、犁、耙和母带子的鸡一笼。但不论嫁妆多少,红布袋、马桶和灯为必有的陪嫁品,即使家庭再困难的也少不了。 罗源畲族在迎亲前数日,女方要“赖床”不出房门。见人进房门要边哭边唱哭嫁歌,俗称“喊道谢”,哭嫁歌的内容可根据情况随编随唱,一般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兄嫂疼爱之情。出嫁前数日,辈份大的族人一般送有“压袋钱”(红包),哭嫁时亦根据对象编歌哭唱,表示感谢。出嫁上轿前,母女相对哭唱。母亲哭唱内容是教诲女儿过门后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上花轿时,新娘头上盖红绸布,遮米筛(竹制的筛米工具),寓“百年夫妻”、“百子千孙”之意(称米筛有百孔)。上轿由兄弟抱着,忌新娘两脚踩地,意为不给女儿带走娘家家产。新娘出行前,轿里要备大米,路途中如与办丧事、或其他的红轿相碰时,新娘则将所带的大米撒出去,谓制煞、避冲。花轿的四角分别挂猪蹄和粽子,这典故是由于古时野兽多,经常伤人,为保证新娘路途安全,轿上特备肉等食品,遇到野兽时扔出,把野兽引走。后历代相沿,并将猪肉改成脚蹄,其他食品统一用粽子。轿内还备有火笼两个,用红线牵着,或放在新娘身边,或新娘踩在脚下,其寓意一说为给新娘暖脚,一说为避邪,又说是讨“父母送给女儿温暖一生”的彩头,各地说法不尽一致。

知识出处

福州市畲族志

《福州市畲族志》

出版者: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记述了福州市畲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上限尽量追溯到源头,下限一般到2000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