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56040 条 3535 / 3736
53011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家喜于门前悬挂新柳。在此之前群众即开始扫墓活动,在祖先坟前焚香烧纸,鸣放鞭爆,献牲礼酒食,并在坟上挂纸花,压纸钱,同时铲除墓地周围杂草,在坟上培土堵洞,祭奠后的肉食酒类,儿童集食,以祈祖佑。现机关、团体、学校,亦多在此日拜祭烈士陵墓,以寄...
53012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四月初八,佛教善男信女,多往寺庙焚香礼拜,迄今农村中,仍然有不少佛教徒和信佛群众十分虔诚参加这种宗教活动。民间传说,这天下雨,主当年大涝;天晴主当年大旱,阴天主好年景。
53013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称为大节。这天家家以艾蒿菖蒲挂门首,说是“艾虎除妖,蒲剑斩鬼”。传说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而死,民间用箬叶裹糯米,古称“角黍”,俗称粽子,投江祭奠,又以雄黄和酒,家人遍饮,并将此酒洒于墙脚壁角,以避蚊蚁兼除疫疾。江...
53014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六月初六,相传为城隍生日。前三天扫道清尘,演戏庆寿;临期,抬城隍塑像出巡,满街结彩,香案迎神。此风盛于清代。民国8年(1919)以后,即不复举行。
53015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立秋前的第一个逢卯日,叫做卯成日。农民多于此日擀面做粑,摘取新稻,祭祀天地祖先,名曰“尝新”。有些地区,还抬神像,敲锣打鼓,巡行田野,意为驱逐禾瘟,祈求丰年,现在此风已废。
53016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七月初七晚称为七夕,又称七巧,相传牛郎织女,此夕在天河鹊桥相会。民间做粑,拜祀牛女双星,纪念这一对忠贞夫妇。
53017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各家设祭敬祖,入夜请道士念经,赈济孤魂。建国后,科学知识普及,道士念经赈济孤魂的活动,不禁自止。拜祭祖先之风,依然存在。
53018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与春节、端阳并称为三大节日,全县各地均有吃月饼、糍粑的习惯。中秋之夜、有赏月遗风。家家户户举行家宴,颇为丰盛。儿童则搜集破砖碎瓦,迭成宝塔,内点火烛,通体光明,名曰“拜月塔”。这一日,游子归乡,家人团聚,故亦有“团圆节”...
53019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九月初九日,又名重九节,过去一般读书人,常于此日结伴登高,摘菊花,插茱萸,佩药囊,避免灾难。有的还吟诗作赋,以为风雅。农民多于此日以绿豆和米,磨浆煎成薄片称为豆粑,或做蒸米粑,小吃一顿,以示过节。民间谣谚云:“重阳过后无时节,一朝雨来一...
53020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间设羹饭祀祖先,举行冬祭。古代人认为冬至日是“一阳复始”,从这天起日晷渐长,生机孕发,故对冬至日重视。
53021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腊月农事稍闲,农家婚嫁,多在此月,初八日称为“腊八”,一般都是此日为喜庆吉日。民间则喜合瓜果豆米煮粥,名“腊八粥”,相传吃了此粥,除寒保暖,祛病延年。
53022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取除旧布新之意。居民家家户户、洒扫庭院,张贴春联年画。至夜设馔祭祖,傍晚多有携酒肉上祖坟拜谒的,名为“送岁”。长辈对家中儿童赐以金钱,名曰“押岁钱”。午夜,各村铳爆齐呜,将家中前后门关上,名曰“封财门”。关门后,家...
53023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建国前婚嫁,有一套旧礼仪,一般由媒人先向男女双方介绍情况,从中撮合。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登门相亲,女方就机选婿。女家看中男方,即煮面点招待,男方同意即将面点吃完,算是双方“心许”。过数日,男方将自己鞋样送去,女方照来样做鞋赠男方,叫“押样”...
53024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俗人死之后,烧纸钱纸褡,叫烧“下床钱”。尸体停放在门板上,择时入殓,叫做“进材”。讲究棺木,乐意土埋,有“亡人得土为安”之说,亲朋哭吊,送挽联祭幛,服丧者一律穿戴白色衣帽;死者的妻子、儿女、媳妇,在白布衣帽上还要加上粗麻、以示重孝(由于旧...
53025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瓜皮帽,形如剖开的半边西瓜皮壳,由半硬衬长三角形的布块,拚缝而成。共六块,帽顶中心配有玻璃圆珠、陶瓷圆珠或丝带编织而成的帽蒂。富贵之家,甚有用朱红、翠绿、墨黑不等颜色的珠宝为帽蒂者,帽面一般采用黑缎或细布制作,帽口镶滚二三分宽缎边或布边,帽...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