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219 / 4093
3271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时:O~14周岁少年儿童人口数占总人口数40.39%;65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4.22%;老年人口数占少年儿童数(即老少比)10.44%。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时:0~14周岁少年儿童人...
3272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35年(民国24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约35岁。 新中国成立后,人均期望寿命增加。1964年,柯树乡人均期望寿命为50岁。 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均期望寿命又有增长,人口死亡率下降。1975年,广昌人口死亡率超过10‰,1978年,低于9‰...
3273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7年起,大力开展计划生育,至1990年年均增长率22.49‰,比1949~1976年年均增长率下降15.28‰,按照这个下降率推算,少生38689人,据计划生育部门匡算标准,抚养1个孩子到16岁,国家、社会和家庭需支付抚育费8500元...
3274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介绍广昌县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质、气候、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3275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介绍广昌县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质、气候、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3276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的自然环境的地质、地貌情况
3277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广昌是一地质小区。震旦纪至寒武纪(距今5亿年以前)广昌处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寒武纪末发生地壳运动(属加里东运动),地壳抬升,从此,沧海退去,代之以“桑田”。自奥陶纪至侏罗纪(5~1.37亿年),地壳多次活动,伴生岩浆入侵,使之形成了岩浆岩、...
3278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的自然环境的地质、地貌情况
3279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震旦系出露最广,分布于千善、水南圩、长桥、塘坊、赤水、杨溪、驿前、新安、头陂等地,占出露面积总和的60%以上。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硅质岩等,夹凝灰质砂页岩、砂砾岩、凝灰质砂砾岩,厚2000~9000米。其中板岩分布最普遍,常见有绢云母...
3280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寒武系在西部古竹、柯树、头陂等地出露,以砂岩、板岩为主,厚4800~7000米。产海绵骨针、小古形贝、乳房贝等化石,底部以含炭硅质板岩、石煤层为特征,直接整合于震旦系硅质层之上。
3281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白垩系下统分布于赤水一带,下部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砂砾岩;中部以灰绿色魏趣。色泥岩、钙质砂岩、局部夹砂砾岩;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质岩,间含细砂砾岩,寒紫红色岩,厚1200~3237米。上统主要分布于吁江、甘竹一带,以砂砾岩为主,向上渐渐过渡为...
3282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褶皱广昌在华南褶皱区、新华夏系褶皱带的东部凹陷带内。全县为一大型地向斜,延伸方向为北北东向。
3283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第三系下第三系主要分布于甘竹、吁江、新安一带,以泥岩、砂岩、砂砾岩、砾岩为主;上第三系分布于头陂,出露较好,化石丰富、层序清楚,被命名为头陂组。头陂组按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和古生物资料,可划为上、下两段:下段为厚层状砾岩、砂砾岩,间夹灰色、灰...
3284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第四系分布于现代河流(如旴江)的河东及其两岸,为红土、石英砂砾、亚砂土、砾石层、卵石等组成,厚0~26米,均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
3285
褶皱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褶皱广昌在华南褶皱区、新华夏系褶皱带的东部凹陷带内。全县为一大型地向斜,延伸方向为北北东向。东翼在水南圩、尖峰一带:西翼在头陂、苦竹一带,两翼地层均为震旦、寒武古老岩系。核部在吁江、甘竹一带,为白垩——下第三系地层。地向斜内构造复杂,以断裂...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