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243
颗粒名称: 卷四 自然环境
分类号: P942
页数: 36
页码: 77
摘要: 介绍广昌县的自然环境,包括地质、气候、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关键词: 广昌县 自然环境

内容

第一章地质地貌第一节地质一、地壳运动广昌是一地质小区。震旦纪至寒武纪(距今5亿年以前)广昌处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寒武纪末发生地壳运动(属加里东运动),地壳抬升,从此,沧海退去,代之以“桑田”。自奥陶纪至侏罗纪(5~1.37亿年),地壳多次活动,伴生岩浆入侵,使之形成了岩浆岩、板岩、长石石英砂岩等。至早白垩世初期,燕山运动使东部武夷山区呈北北东向地断块相对上隆,在其旁侧构成断陷盆地,形成湖泊,在其中堆积一些砂砾、砂质的沉积物,经固结成岩,就形成现在的红层岩系。在早第三纪末(2500万年),地壳继续抬升(属于喜马拉雅山运动),缩小湖泊盆地的面积,只在头陂尚继续有晚第三纪粉砂质、粘土之类的沉积物,其他地方则受到强烈的流水冲刷和风化侵蚀,孕育了广昌最大的河流—旴江,形成低山、丘陵地貌。再加上人类的活动,便构成广昌当今的地貌景观。
  二、地层广昌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古老岩系震旦系、寒武系及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等,缺失奥陶系及侏罗系地层。
  震旦系出露最广,分布于千善、水南圩、长桥、塘坊、赤水、杨溪、驿前、新安、头陂等地,占出露面积总和的60%以上。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硅质岩等,夹凝灰质砂页岩、砂砾岩、凝灰质砂砾岩,厚2000~9000米。其中板岩分布最普遍,常见有绢云母、绿泥石等,未见化石。
  寒武系在西部古竹、柯树、头陂等地出露,以砂岩、板岩为主,厚4800~7000米。产海绵骨针、小古形贝、乳房贝等化石,底部以含炭硅质板岩、石煤层为特征,直接整合于震旦系硅质层之上。
  白垩系下统分布于赤水一带,下部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砂砾岩;中部以灰绿色魏趣。色泥岩、钙质砂岩、局部夹砂砾岩;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质岩,间含细砂砾岩,寒紫红色岩,厚1200~3237米。上统主要分布于吁江、甘竹一带,以砂砾岩为主,向上渐渐过渡为砂质泥岩或泥质砂岩夹泥岩。出土恐龙化石。
  第三系下第三系主要分布于甘竹、吁江、新安一带,以泥岩、砂岩、砂砾岩、砾岩为主;上第三系分布于头陂,出露较好,化石丰富、层序清楚,被命名为头陂组。头陂组按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和古生物资料,可划为上、下两段:下段为厚层状砾岩、砂砾岩,间夹灰色、灰白色、灰绿色凝灰质砂岩,粘土及泥灰层,厚约145米;上段为灰白色、褐灰色、灰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粘土及少量中厚层状砂砾岩,局部尚夹灰泥炭,厚约40米。产丰富的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
  第四系分布于现代河流(如旴江)的河东及其两岸,为红土、石英砂砾、亚砂土、砾石层、卵石等组成,厚0~26米,均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
  广昌县地层简表三、构造褶皱广昌在华南褶皱区、新华夏系褶皱带的东部凹陷带内。全县为一大型地向斜,延伸方向为北北东向。东翼在水南圩、尖峰一带:西翼在头陂、苦竹一带,两翼地层均为震旦、寒武古老岩系。核部在吁江、甘竹一带,为白垩——下第三系地层。地向斜内构造复杂,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地向斜内岩浆活动强烈,加里东期、海西期、燕山期岩体均有分布,主要发育于盆缘周边的断裂中。
  断裂主要有烧湖里——蚯坊断裂带,展布于武夷山西麓,走向北北东,总长300公里。经过县东部的千善、水南、尖峰一带延展于傅坊——大株一带。在水南圩、竹坑公路上见及,属压扭性质,伴有铜矿化,断层下盘左行斜上冲,是平移—递断层,并伴有两组扭裂和横张裂面,张裂隙中充填斑岩脉。
  红层盆地西缘断裂带,以正断层为主,并控制着红层盆地的形成与展布,使它成为北北东向的斜歪盆地。
  四、岩浆岩广昌岩浆岩分布于千善、水南圩、尖峰、塘坊、头陂、新安、苦竹等地,其时代属加里东期、海西期、燕山期。
  早古生代(包括早泥盆世)时期大致相当于加里东湖,距今约6~3.7亿年,主要分布于千善、水南圩、尖峰、新安等地。岩体大多侵入于早古生代震旦系地层中,主要为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
  晚三迭末至朱罗纪时期大致相当于燕山早期,约2.05---1.32亿年,苦竹一带有分布。大多数岩体侵入于古生代地层,岩体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与本期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内生矿产十分丰富,主要有钨、铌钽、金、锡、铜等,早期以产黑钨石英脉型为主,晚期以产铌钽为主。
  广昌县花岗岩简表第二节地貌一、地貌类型及分布早、晚白垩世之间的燕山期构造变动,使广昌地域成为湖泊,堆积了红层。之后,在晚第三纪的喜马拉雅运动中,随着盆地西侧山地的抬升,形成现在的红层盆地的大致轮廓。
  而红层盆地外围的高丘、低山地貌,则是寒武纪以前沉积的东西经变质成为浅变质的古老岩系,又一直经受风化剥蚀而成。花岗岩地貌是由于岩浆活动后形成的花岗岩,经风化剥蚀而成的。
  红层低丘陵地貌,由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夹有淡水灰岩、石膏等交互组成,主要岩层是红色砂岩、粉砂岩,厚达1000米以上。红层盆地为一凹陷的内陆盆地,常见岩系为非红色的暗色砂岩、泥岩,属还原环境下的湖泊相堆积。同时腐殖质的碳化作用,出现灰绿色、灰白色的岩系。红色岩岩层倾向不大,岩性软弱,故丘陵起伏平缓,相对高度较小,谷地亦较开阔,这一点在甘竹一带反映明显。分割红层丘陵的河谷淘谷地带被水流冲刷强烈,沿途又多跌水,暴雨来临,沟床不断下切,沟床逐渐扩展,沟头节节上溯,水土流失严重,吁江河床淤高。
  红色盆地外围高丘陵、低山地貌,分布于头陂、驿前、杨溪、塘坊、水南圩、尖峰、千善乡一带,海拔一般为400~1000米,处于红层盆地外围。风化壳下面的岩层主要为板岩、砂岩等浅变质混合岩系,它一直处于强烈的风化剥蚀之中。山地与红层丘陵之间往往有断层分隔,有时出现成列的断层三角面。在断层隐而不现的地方r山地的夷平面与红层夷平面互相连接,形成和缓的斜面,在驿前乡血木岭发育了吁江。
  花岗岩丘陵地貌,主要分布于千善、水南圩、尖峰、大株一带,新安、甘竹也有。花岗岩容易产生地表散流与暴流的冲蚀。花岗岩丘陵上风化壳较厚,往往有强烈割切的沟谷低地,则多露出泉水,甚至积水而为沼泽,在花岗岩节理和断裂的地方,往往出现崖壁。花岗岩丘陵面积广,具红色的风化壳,厚度变化于10~80米,而且分布高度可以超过1000米。风化壳上部为含铁丰富的红土层,厚可达10米,中部为网纹砂土层,厚度为10~20米,下部为碎石层,再下就是风化基层。切入风化壳的沟谷形态,在谷顶为陡坡,在谷底为缓坡。整个丘陵全部或大部分为风化壳所组成,故被称为“红土丘陵”,且易于发生散流冲刷和暴流侵蚀。在1954~1962年间,境内大于50毫米的暴雨共达64次,暴雨的冲刷,大量物质被带走,在花岗岩丘陵地区,冲沟分割程度高。
  河流地貌,河流以吁江为主干,其他河流大都汇入其中,这些河流的河谷分割着丘陵。吁江源头为非红层低山区,河床处较坚硬的古老岩系中,故不太宽阔。进入红层地区后,因红层岩性较软弱,使得河床淤高。大小型水库30余座,内有泥质、砂质沉积物。
  一、山岭武夷山脉雄峙东南境,奇峰突兀,山势险峻,北起九头峰,南止牛牯岽,连绵水南圩、尖峰、塘坊三乡。北支脉渐没于千善、甘竹,为低山丘陵;南支脉由牛牯岽折向西伸展于杨溪、高虎脑、驿前等乡。海拔在750~1000米之间,为广昌主要山脉。
  雩山支脉盘亘于县境之西,北起楼梯脑,南至秀岭,群山逶迤,跨古竹、柯树、头陂三乡。东麓延伸至甘竹、沿江、新安诸乡,与丘陵地相交错;南端与武夷山支脉遥遥相应。海拔高一般在400~800米,主峰翠雷山、桠枝峰高900余米。
  主要山峰、岭、岗、隘有: 凤灵山在广昌、南丰界山上,为东源溪发源地,主峰海拔380米。其东有高峰岽,海拔491.1米;其西有灵峰山,海拔380米,皆南陡北缓,东西走向。
  紫华山在广昌千善、水南圩乡与南丰县傅坊交界处,南北有山道通二县。西南至东北走向,主峰双峦并立,海拔610余米。其北有船山,界广昌千善和南丰田南,海拔472米。
  九头峰处水南圩乡东境,赣闽二省界山上,东北至西南走向,主峰海拔1037米。此山高耸巍峙,九峰起伏相联而名。谐音九斗峰、酒斗峰,别名九头凤山。其南约5公里处,尖峰境内的打鼓寨(海拔1076.6米),与马鞍山(海拔1075米)组成芹香隘口,高峻险要。再往南约10公里,尖峰、塘坊与福建建宁县交界处,有海拔859米的西华山。
  牛牯岽位于广昌、石城、宁化3县交界处,系牙梳山向西北延伸的高峰,海拔1252米,为广昌县最高点。高出塘坊圩1000余米。往西南约2公里有八卦脑,海拔1234米;折向西北约3公里有王贯头,海拔940.2米;王贯头西北和西向各3公里处,有海拔分别为665米和655米的仙人井和杨家庄;连同牛牯岽,这五座山都在广昌县与石城县的边界上。在驿前乡与石城交界处还有七山嵊(海拔688米)和顿旗嵊(海拔471米)。
  血木岭位于广昌、宁都、石城3县交界处,亦是3县古道汇合点。北南走向,长约5公里。东峦属广昌县驿前乡,主峰灵华峰,海拔991米。它是广昌南面屏障,别名南障山、南当山,吁江源于此。北去有5座高峰:墨斗尖,海拔895.6米;草屋背岭上,933.6米;刘秀峰,732.4米;千僧寺,915米;石马岽,830米。
  高虎脑在高虎脑乡贯桥村,山若蹲坐昂首的猛虎,主峰海拔406米,西北走向。北面约4公里的大寨脑,位赤水、高虎脑、杨溪三乡交界处,主峰海拔475.2米。此两山扼控广(昌)瑞(金)公路,为战略要地。
  翠雷山为雩山支脉在境内的最高峰。南北走向,气势磅礴,森林茂密,长年青翠,故名。主峰海拔968.3米。因峰顶平坦,边缘耸立似围墙,山下仰视若橱顶之边围,又名橱围顶,捶擂顶。东接楼梯脑,海拔895米;西连桠枝寨,海拔960米;东南约8公里有金华山,海拔737.1米;西南约3公里之高峰尖,海拔811米。金华山之“金障翠屏”,古为广昌十景之一。
  虎狼霸在柯树乡与翠雷山量殖场交界处,是广昌与宁都接壤的主峰之一。东北、西南走向,北麓小罗岭、南麓坳下,西靠宁都洛口横江,东面王塔、北排,主峰海拔582米。气势巍峨,森林繁茂,常有虎狼出没,故名。
  东华山在柯树乡与翠雷山垦殖场交界处,南北走向,主峰海拔607.3米。东靠龙凤岩,西接铜盆下,北邻苦竹镇增田岭,南连梅岭,是梅江、吁江分水峰。
  梅岭在头陂、柯树交界处,东北至西南走向,主峰海拔404米。《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梅岭”条曰:“在江西宁都县东北,……[括地志]古多梅树,故名。今谓之修岭。”即为此梅岭。
  乌石岗位于吁江镇西偏南3公里。东北二面俯瞰县城和吁江,东西二面是悬崖,高233.4米。“乌石春云”为古代广昌十景之一。
  船尖隘是赣闽省界隘口,海拔770余米。峻峭险要,以隘北船尖山(海拔902米)而得名,别称船顶隘。东为福建省建宁县上排村,西为广昌县水南圩乡陈庄,隘口南北均为海拔900余米高山,原有石级山径。1973年后,广(昌)建(宁)公路盘山而穿隘。
  茱萸隘为赣闽间又一山口,海拔590余米。有石级山径,坡陡路曲,甚是险峻。东为建宁县,西为尖峰乡东营村。
  天子坪处广昌、建宁、宁化3县交界处,海拔790米。东南是宁化县之墩丘,东北是建宁中村,西边是广昌县塘坊乡之蜈蚣嵊。北200米处,有806米高地,山势雄伟。
  车轿岭又名车轿隘。赣闽边界在广昌的最南隘口,岭高坡陡径窄。隘口两峰,海拔均700余米,长宽各1公里。东面为宁化县营上乡,西侧为广昌县塘坊乡田腰村。
  分水隘在塘坊圩南5公里,位广昌、石城之分界处。东北面为广昌县塘坊乡焦畲,西南为石城县桥罗煅,山口海拔470米。处广昌、石城界山上,还有一古岭脑,北为广昌县杨溪乡田心上岭,南为石城县何家湾,东北向有576.7高地。
  鼓锣隘为广昌、宁都2县界山口。西靠燕子岽(海拔723米),南接银岭岽(海拔695米)山径小路,南达宁都县湛田乡梅山,北至广昌县头陂羡地。隘口海拔450米,两侧山头陡峭且高出隘口60米。
  秀岭山口界宁都,海拔仅270余米,古称秀岭隘。东西所接界山海拔300~400余米,南去宁都县河源,北侧广昌县头陂乡大嶂山。古时赣东至赣南之“官道”过此。宋时,在此设巡检司稽查行旅。现有(石)城于(都)公路通过。
  三、水道境内主要河流有苦竹港、头陂港、石梁港、中寺港、驿前港、杨溪港、塘坊港、营前港、尖峰港、长桥港、千善港、柯树港。总长度达905.1公里,年迳流量15.79亿立方米。除柯树港流入宁都县梅江水系外,其余均入旴江。
  旴江广昌县主要河道,发源于驿前乡血木岭东峦姚西村里木庄。源头段即为驿前港,自南向北流经驿前、高虎脑乡的清音,杨溪乡的江背、东坑,至赤水乡的石咀头,为吁江起点。续经赤水、青寿、大塘、清水、大嵊、图石等,在甘竹乡罗家村流入南丰县境。吁江接纳11条港69条溪流之水,流域面积1568.5平方公里,总长78.95公里,平均坡降0.00211。多年平均流量35.6立方米/秒。据推算,历史最大洪水流量999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3.2立方米/秒。
  苦竹港发源于苦竹镇洽港村里罗岭,曾名营迳河、青桐港。全长36.6公里,流域面积192.44平方公里,平均坡度5.64‰。多年平均流量5.97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39立方米/秒。流域山区占70%,平原丘陵占30%,植被良好,含沙量较少,冲积现象不显著。1970年起,苦竹造纸厂的废液严重污染水质,1980年造纸厂撤销后,污染仍未彻底根除。苦竹港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尧山、青桐、桥头、下兰,至长生桥入吁江。主要支流有牛栏坑、严坑、南源、下山庄、潘田、上油坑、水云等溪。
  头陂港发源于头陂镇龙港村隘上,其源界于秀岭,曾名秀岭水。全长32.6公里,流域面积244.26平方公里,平均坡度1.84‰。多年平均流量7.57立方米/秒,最枯量0.49立方米/秒。头陂港自源头由西南向东流,经龙虎、郎君桥、拖南、蟹口、茗坑,至小港入吁江。主要支流有西港、东港、石背、山下、谢家窝、大陵、茗坑、新安、下湖等溪。
  石梁港发源于赤水镇石梁村肖家地,自古即此名。全长2885公里,流域面积74.56平方公里,平均坡度5.48‰。多年平均流量2.32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15立方米/秒。全流域山势崎岖,覆盖良好,水质清澈。由西南向东北流经石梁、下坪,至捞港入旴江。主要支流有东西坑、中田、罗家庄、里端等溪。
  中寺港发源于高虎脑乡石岌村石马岽,曾名寺川港。全长27.2公里,流域面积92.97平方公里,平均坡度6.48‰。多年平均流量2.8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立方采/秒。流域上段覆盖较好,河床岩石裸露,下段河床砂质,有中度水土流失。本港由西向东北流,经中寺、大禾,至围上入旴江。主要支流河有上坪、洪水坑、岳坑、贯桥等溪。
  驿前港源出驿前乡血木岭之东峦,为吁江源流,有里木庄、罗家地诸涧水,至木头坑合流。因水过龙井、天井,古设天井里,故称龙井水、天井里水,又称包溪。经姚西、驿前、河东、官坊、湖罗石,先后接纳坪背溪、河东溪、庄下溪、江背溪、杨溪港,至石嘴头与塘坊港会合。流域面积203平方公里,流长33公里,宽10~70米,水深0.5米。历史最大洪峰流量372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08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19立方米/秒。坡降大,流速急,素不通航。
  杨溪港源出广昌、石城2县界山杨家庄的西北侧,并在杨家排汇合溪流成港。流经高排、下模,在桂湖与湖罗石之间汇入驿前港。“桂湖七曲回流至白水镇(今赤水),舟亦可通,故又名桂湖七渡”(明正德《建昌府志》)。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长约13公里,宽7~10米,深0.3~0.5米。历史最大洪峰流量31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0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量1.02立方米/秒。河床石底。
  塘坊港发源于塘坊乡李庄村竹麻塘之牛牯岽,曾名小勋溪。全长36.7公里,流域面积159.45平方公里,平均坡度6.55‰。多年平均流量4.99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32立方米/秒。全流域覆盖良好。上段河床卵石夹砂,下段为砂。横山以上河床狭窄。塘坊河由东向西流经张坊、大株、横山至石嘴头入旴江。主要支流有池源、张坊、枫坊、枫树坑、官庄、新民等溪。
  营前港发源于尖峰乡双湖村西华寨,其源头风吹岭以东称浮竹港,以西称磨石坡港。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53.17平方公里,平均坡度3.56‰。多年平均流量1.6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11立方米/秒。全流域植被较好。上段河床卵石,下段河床砂且地形平坦。营前港由东向西流经下湖、包坊、营前,至夫人潭入旴江。主要支流有拖坪、双溪簿溪。
  尖峰港发源于尖峰乡东山村芹香,上游称洋港,中游称巴溪,下游呼文会港,汇入旴江处又名璋水。全长32.25公里,流域面积145.94平方公里,平均坡度9.1‰。多年平均流量4.52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9立方米/秒。全流域植被较好,尖峰港由东向西流经东营、黄坊、东坪、文会,至巴口桥入吁江。主要支流有观前、东山下、曾家庄、南源、苦竹坑、石田等溪。
  长桥港发源于水南圩乡陈庄凉山岽,全长38.65公里,流域面积131.69平方公里,平均坡度6‰。多年平均流量4.52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9立方米/秒。全流域植被较好。本港由东向西流经水南圩、上凡、长桥、中堡,至中坊入吁江。主要支流有官溪、水南、株市、科头等溪。
  千善港发源于千善乡盖竹村高排,曾名南村港。全长25.4公里,流域面积118.13平方公里。平均坡度3.64‰。多年平均流量1.21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08立方米/秒。流域内植被一般,下游较差,河床均为砂质。千善港由东北向西流经千善、高洲、朝华、樟树,至下车入吁江。主要支流有双港、村头、里峰等溪。
  此外,源入吁江还有赤水镇的天嘴、留田、回辛;吁江镇的清水塘、新陂、焦坑溪;甘竹镇的坪上、株溪、龙溪、东源等溪。
  柯树港系梅江支流,发源于柯树乡塘背村坳下,古称梅岭水。境内全长14.9公里,流域面积44.54平方公里,平均坡度6.24‰。多年平均流量1.3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09立方米/秒。全流域森林茂密,基岩披露。柯树港由北向西流经塘背、前山、柯树,至宁都县东山坝镇石湖入梅江。主要支流有前山、枫树湾等溪。
  第二章气候水文第一节气候一、特征广昌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受冬季风控制的大陆性为主要特征,兼具受夏季风影响的海洋性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光照充足,积温较高,无霜期长。
  偏北冬季风盛行于10月~次年3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前冬多晴寒霜雾天,后冬多严寒雨雪天,初春常有“倒春寒”。4~6月,由持久的冬季风过渡,阴雨持久,降水猛烈,易成洪涝.7-y9月期间,从稳定的夏季风开始向冬季风转换,晴热少雨,相继有伏旱、秋旱出现,间受台风影响,可有明显降水,偶而有大风和强降水。
  广昌春秋短,夏冬长。春季始于春分前,历时近2个半月,秋季起于秋分边,一般满两个月;小满后进入夏季,长达4个多月;冬季始于小雪后,超过3个半月。而且,立夏早晚和夏季长短的年际变化较明显。
  广昌县季节表说明:(1)季节划分按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为春季,≥22℃为夏季,10~22℃为秋季, <10℃为冬季。
  (2)某季的终日即为下一季始日的前一天,故表未列“终日”。
  二、气温广昌常年年平均气温18.1℃,其中1953年、1987年的18.6℃和1984年的17.4℃分别为年平均气温的最高、最低值。
  1、2、12月常年的月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下,以1月6.3℃为最低;3、4、10、11月处10~20℃之间;5~9月都在20℃以上,其中7月28.8℃为最高。历年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988年7月的30.6℃和1977年1月的2.3℃。
  广昌县季节平均气温表单位:℃ 广昌县年、月气温表单位:℃ 春、夏、秋、冬季的常年季节平均气温各为18.8℃、27*1℃、17.7℃和8℃。
  各年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均在36℃以上,大多出现在盛夏的7、8月间,个别年偶而出现在9、10月里,以1983年8月6日40℃为最高;年极端最低气温低于-2℃,大多出现在隆冬的12月和1月间,少数年偶而出现在2月,以1955年1月11日-9.8℃为最低。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10℃、15℃、20℃的常年平均初、经日分别是2月15日~12月23日、3月18日~11月25日、4月11日--11月3日、5月11日~10月7日。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15℃、20℃的常年年平均积温分别为:6618.7℃、6297.2℃、5723.3℃、5037.3℃、3925.5℃。
  三、地温广昌常年年平均地面温度(地表O厘米处之温度)20.9℃,其中1963年22℃,1970年和1984年19.9℃,分别为年平均地面温度的最高、最低年份。1、2月常年的月平均地面温度都低于10℃,3、4、11、12月皆处10~20℃之间;5~10月均在20℃以上,其中7、8月高于30℃。
  各年的地面极端最高温度均超60℃,都出现在盛夏的7、8月,各年的地面极端最低温度都低于-2.5℃,多出现在隆冬的1月及其前后月。历年地面极端最高、最低温度分别出现在1988年7月9日70.5℃和1972年2月9日-12.2℃。
  常年的年平均地中温度(5、10、15、20厘米深处。下同)各为20.5℃、20.5℃、20.6℃、20.6℃,其中1963年21.4℃、21.5℃、21.5℃、21.4℃和1984年的19.6℃、19.6℃、19.7℃、19.7℃,分别为年平均地中温度的最高、最低年份。常年的各月平均地中温度的月际变化规律同地面温度。
  四、日照年平均日照1778.2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0%,其中1963年2294.5小时和1982年1408.5小时分别为全日照时数的最多、最少年份,各占该年可照时数的52%、33%。
  2、3月间因多阴雨天气,使该两月常年的月平均日照时数及其日照百分率不足100小时和低于25%。其余月均在100小时和25%以上,其中盛夏的7、8月超过200小时和60%,为最多最强日照时期;其次是常秋晴的9、10月在150~200小时之间和so%左右。历年最多、最少月日照时数分别出现在1956年7月,为323.4小时和1959年2月,仅17..6小时,各占该月可照时数的77.8%和6%。
  五、降水降水量常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717.5毫米,其中2000毫米以上的有7年占19%,不足1500毫米的有10年占27%。历年最多、最少年降水量分别出现在1975年2336.1毫米和1971年1140.2毫米。
  第一(1~3月)、二(4~6月)、三(7~9月)、四(10~12月)季度的常年平均降水量各为367.3、858.0、309.8、182.5毫米。以第二季度降水最为集中,占平均年降水量的so%,其中1962年4~6月降水量1556.4毫米为特多,占该年降水量的72%;第四季度雨水最为稀少,仅占平均年降水量的11%。其中1979年10~12月降水量16.3毫米为特少,只占该年降水量的1%。
  9~12月的常年平均降水量都不足100毫米,以1979年10月的“滴水不降”为奇少,2、3、7、8月皆处100~200毫米之间;4~6月均在200毫米以上,其中5月超过300毫米,以1968年6月692.9毫米为特多,1962年5月633.3毫米次之。5~8、10月的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上,以1962年5月27日327.4毫米为特大,1961年6月11日244.7毫米次之。
  春、夏、秋、冬季节的常年平均降水量各为584.4、642.5、143.5、353.6毫米,以夏雨最多,秋雨最少,春雨多于冬雨,有着春雨、夏汛、秋旱、冬干的雨情特点。常年的季节年度平均降水量1723.9毫米,其中最多、最少季节年度降水量出现在1975年度2261.3毫米和1985年度1162.4毫米。
  雨、雪常年的年平均雨日(日降水量o.l毫米或以上,下同)163.5天,即平均一年中有约5个半月是雨天,一个月里有近半月逢下雨。其中最多、最少雨日年分别出现在1975年206天和1971年134天。雨季的2~6月的常年平均雨日均超半月,其中5月20.1天为最多,以1975年5月雨日30天为特多;其余月皆处一旬左右,其中10月8.5天为最少,以1979年10月无一天雨日为奇少。另外,本地年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暴雨日(日降水量50.O~99.9毫米,下同),常年的年平均暴雨日4.6天,即平均每年有4~5天暴雨。其中最多暴雨年出现在1980年11天。2~12月都曾出现过暴雨,相对集中于5、6月间,最多暴雨月出现在1958、1975年5月和1954、1959、1977年6月均为4天暴雨。本地近年数年出现过大暴雨(日降水量100毫米或以上,下同)。常年的年平均大暴雨日0.7天,即平均每年不足1天大暴雨。5~8、10月都曾出现过大暴雨,多数出现在5、6月间。
  本地降雪多而积雪少,几乎年年降雪,但只十五六年积雪。雪降在冬季的12~3月,积雪在12~2月,降积雪均集中于1、2月间。多降雪子(即冰粒子),少落雪团(即俗称“鹅毛雪”);常积薄雪,偶见厚雪。平均每年有近6天降雪,面积雪都不足3天,其中最多降雪、积雪年均出现在1976年度的12~2月期间,分别达15、13天之多。唯1981年度的冬半年粒雪未降。无积雪年度有15年。降雪、积雪的常年平均初、终日分别是1月6日、12月13日和l月18日、31日,其中最早初、终雪和积雪日出现在1982年,12月6日、1973年1月4日和1954、1985年12月11日、1954年12月12日;最晚初、终雪和积雪日分别出现在1965、1987年2月5日、1987年3月25日和1974年2月24日、1986年2月28日。
  湿度常年的年平均水汽压18.0毫巴,其中1961年19.0毫巴和1956年17.1毫巴分别为年平均水汽压的最大、最小年份。5~9月的常年平均水汽压均大于20毫巴,其中盛夏的7、8月超28毫巴,3、4、10、11月皆处10~20毫巴之间,12-2月则小于10毫巴。5~10月日最大水汽压均在30毫巴以上,10~4月日最小水汽压都不足5毫巴。历年日最大、最小水汽压分别出现在1981年8月8日37.8毫巴和1973年12月25日1.1毫巴。
  广昌常年的年平均相对湿度80%,其中1970、1975年83%和1963年76%分别为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最大、最小年份。1~6月的常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或以上,而7~12月都小于80%。历年日最小相对湿度8%,先后出现在干冬的1958年12月2日、1971年11月23日、1973年12月28日和1977年12月1日。
  六、蒸发量常年平均蒸发量1504.6毫米,比同期平均年降水量少12.4%,其中1~6月各月常年平均蒸发量少于同期平均降水量,7~12月则反之。历年最多、最少年蒸发量分别出现在1963年1790.9毫米和1982年1295.6毫米。
  4~10月常年月平均蒸发量均在100毫米以上,其中盛夏的7、8月超过200毫米,以1956年7月的309.7毫米为最大,其余月皆处50~100毫米之间,其中隆冬的1、2月不足60毫米,以2月22.4毫米为最少。
  七、风情县内常年的全年及10~4月的盛行风向均为东北偏北(NNE),6~8月的盛行风向是西南偏南(SSW),5、9月分别由偏北风向偏南风和由偏南风向偏北风过渡,但仍以偏北风(NNE)为主。各风向的常年平均出现频率中,以北至东北风(N、NNE、NE)的15%、20%、7%和南到西南风(S、SSaS、SaS)的6%、8%、5%较为突出,其中东北偏北(NNE)的20%为最高,北风(N)的15%居次,其余风向出现不明显,均在3%以下。
  常年的年平均风速1.8米/秒,其中1956年12.2米/秒和1979年1.5米/秒分别为年平均风速的最大、最小年份。常年的各月平均风速较稳定,都在1.6~1.9米/秒之间,大致以1~3、7月风速稍大,8月风速略弱。
  各月的历年最大风速均在10米/秒以上,其中5~9月超过14米/秒。历年最大、极大风速分别出现在1963年6月30日南风20米/秒和1965年.4月27日17时40~44分南风34米/秒。
  八、霜日、结冰日霜日霜期为冬半年(指10月至次年3月),常见于12、1月的晴夜凌晨。年度平均霜日25.6天,占冬半年天数的14%,其中12月、1月平均霜日18天。多霜年度由1975年11月至1976年3月达45天,而少霜年度仅10天。常年的平均初、终霜日分别是11月23日和2月23日。平均无霜期272天。
  结冰日结冰期在冬半年的11月至次年3月的晴夜凌晨,常与霜相随出现,多见于12、1月。除山区高寒地带外,持续24小时的结冰日甚少。常年平均结冰日19.3天。
  第二节水文一、降水降水量详本章第三节。
  广昌暴雨类型一般是锋面气旋雨、台风雨和热雷雨,以锋面静止雨出现次数较多。
  不同频率二日和三日最大暴雨量表单位:毫米二、径流广昌沙子岭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12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6%。据1957~ 1984年该站水文资料,旴江多年平均流量38.01立方米/秒,径流深936.8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1.86亿立方米,径流模数30.1升/秒·平方公里。
  各保证率的径流实况表三、洪水广昌洪水一般出现在4~7月,5、6月更频繁集中。据沙子岭水文站洪痕调查资料,1854年5月23日洪痕最高,为125.70米(以吴淞口为基面,下同)。每年最高洪水水位4月出现3次,机率10.7%.5月出现15次,机率53.6%;6月出现9次,机率32.1%;7月出现1次,机率3:6%。超过警戒水位123米/秒有24年。最大的洪水为1962年5月27日,实测最高水位达到125.09米(洪痕调查为125.18米),洪峰流量2480立方米/秒;最小洪水为1960年5月23日,实测水位达122.52米,洪峰流量312立方米/秒。实测水位最低的为1971年8月21日为120.8米。山区河道坡陡,洪水易起易落,来去迅猛。
  沙子岭各频率洪水流量表单位:立方米/秒四、枯水沙子岭水文站实测最枯流量是1963年9月12日的2.58立方米/秒和1972年1月29日的2.8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枯水流量5.64立方米/秒,最大枯水流量是1975年1月11日的10.3立方米/秒,其次是1970年1月3日的9.2立方米/秒。
  五、泥沙旴江河水每立方米平均含沙量0.142公斤,最高每立方米达2.10公斤。输率平均每秒5.46公斤,最大每秒10.3公斤,年平均输量17万吨。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141吨,集水面积1225平方米。
  沙子岭水文站泥沙值统计表说明:缺1960~1963年资料。
  第三章自然资源第一节土壤植被一、土壤成土母质县境内地层从古老变质岩系到第四系红色粘土沉积物均有分布。岩性分布概况是:河谷阶地为近代河流冲积物;二、三级阶地主要是第四纪红色粘土,低丘陵地区主要是紫红色砂砾岩、泥页岩、红砂岩;中高丘和低山地区多变为变质岩,其次是花岗岩。
  水稻土长期种植水稻,是广昌主要农业土壤,面积214451市亩,占土壤的10.28%。其中:淹育型水稻土,面积2420.7市亩,占水稻土的1.13%,分布于丘陵、山地的排田和梯田;潴育型水稻土,商积201413.2市亩,占水稻土的93.91%,分布于河两岸的段田、丘陵的垄田、山地中下部的排田和梯田;潜育型水稻土,面积10198.6市亩,占水稻土的4.76%,分布于河谷平坦洼地,丘陵山区垄田和坑田的下部;测渗型水稻土,面积418.5市亩,仅占水稻土的0.2%,分布于垄田上部,河谷平原的低斜地段。
  水稻土以头陂为最多,占13.14%;次为沿江、甘竹、尖峰,均占10%以上;赤水、塘坊(含大株)、驿前等均占7%以上;长桥、新安、高虎脑、杨溪、千善、水南、柯树等都在5%以下;苦竹最少,仅占2.33%。
  广昌县地层分布情况表潮土是由河流泥沙冲积,经耕作熟化而成的旱地。零星分布于河溪两岸阶地,面积2750带亩,占土壤的0.13%,占旱地的13.7%,主要种红薯、大豆和油料。沿江乡最多,占30.91%;头陂、新安、赤水、尖峰、长桥、甘竹均占10%左右;千善、塘坊(含大株)最少,都在6%以下。
  紫色土分布于中低丘陵地区,由紫色岩石风化发育而成,分酸性、中性、石灰性三个亚类。面积254267市亩,占土地的12.19%,其中248921市亩为山地,占全县山地的13.4%;5346市亩为旱地,占全县旱地的25.6%。仅6个乡镇有分布,沿江乡最多,占33.1%;次为赤水,占26.34%;甘竹、新安占18.03%和17.64%;头陂、苦竹很少,只占3.2%和1.6%。
  红壤土层深厚,是缺磷少钾的酸性土壤。面积1574979市亩,占土壤的75.51%,其中1563074市亩为山地,占全县山地的84.5%;11905市亩为旱地,占全县旱地的59.8%。红壤遍布全县,以尖峰、苦竹、塘坊(含大株)最多,占11~12%;次为头陂、驿前、高虎脑等占6.8~8.7%;柯树、赤水、杨溪、长桥、水南、千善、甘竹、沿江等都在5.5%以下;新安母少,仅占3.34%。
  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为酸性土,面积39440市亩,占全县土壤的1-89%,全属山地。占全县山地的2.1%,仅6个乡镇有分布,以塘坊(含大株)占55.51%为最多;次为尖峰,占26.18%;驿前占7.03%;高虎脑、水南圩、苦竹等均在5%以下。
  水田养分及分布全县水田养分(1981年土壤普查测定数据);氮,中量以下占50%;钾,低量占47.7%,中量占42.8%,共占90.5%;磷,速效磷的丰、中、缺比例为4:3:3,有58.6%水田属中量以下;PH值,微酸性、酸性占水田的95.6%。全县水田缺钾普遍而严重,缺磷及含量不足也占相当比重,尤以低产田普遍缺磷。氮磷钾比例失调,且普遍偏酸。
  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三项的分布:高养分区有尖峰、柯树、千善、苦竹、驿前5个乡镇,三个项目的高量级约占so%以上;头陂、杨淇、塘坊、长桥、水南圩等乡镇为中养分区,三项中有两项高量占40%以上,一项在30%以上。低养分区包括新安、赤水、贯桥、甘竹、吁江等乡镇。
  速效磷的分布:高养分区有杨溪、高虎脑、长桥3个乡,高量占60%;中养分区有赤水、塘坊(含大株)、尖峰、柯树、水南圩、头陂、千善、沿江、苦竹9个乡镇,高量占40%以上;低养分区有新安乡、驿前、甘竹镇。
  速效钾的分布:高养分区有尖峰乡,高量占36.7%,中量占61%;中养分区有苦竹、千善、长桥、高虎脑、赤水5个乡镇,中量占60%左右;低养分区有柯树、头陂、新安、甘竹、杨溪、驿前、塘坊(含大株)、水南圩、旴江9个乡镇。
  全县水田中,高肥田18518.6市亩,占水田的8.6%;中肥田144452.8市亩,占67.4%;低肥田51479.6市亩,占24%。
  一植被二、 植被植被区划低山和高中丘陵地区,主要有马尾松、杉树、木荷、栎类、油茶、毛竹等针阔叶混交林与灌草之类、马尾松、草灌以及零星分布的果树等。
  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植被以矮灌木、冬茅、铁芒萁为主。覆盖度在90%以上。
  500~800米低山地区,植被以马尾松、杉树、油茶为主(部分人工纯林),次为荷、枫、槠、栎类、黄檀、樟树、继木、毛竹林等;地被物以铁芒萁,冬茅、硬骨草为主。覆盖度较低,一般50~70%。
  200米以下的低丘陵地区,植被以马尾松为主,次为杉、荷、继木、樟树、果树、茶叶、映山红、胡枝子、茅草等。
  覆盖率广昌森林覆盖率为51%。森林集中分布在县境东西两侧和南部边沿山区,包括苦竹、柯树、高虎脑、塘坊(含大株)、尖峰、水南圩等乡镇,占森林覆盖的60%以上。林业用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2%,在林用地中,有林地占78%,无林荒山占22%。
  第二节水一、地表水全县各保证率总来水量,见本卷第二章第二节径流。
  广昌县地表水量表单位:万立方米广昌县水量供需平衡表单位:万立方米说明:已利用水量,以1980年的实际用水量推算。
  二、地下水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每日136.6万吨,丰期和枯期分别为每日244.1万吨和128.4万吨。水质多为重碳酸型低矿化淡水;无色,无味,无嗅,透明,PH值5.5~7,矿化度每升小于1克,硬度小于6德国度,放射性元素铀的含量小于允许指标,未见剧毒元素。
  松散岩类孔隙水沿吁江呈条带状分布,其他地方为零星分布。地下水位埋深0.5~5米,含水层富水性差别较大,以吁江沿岸最丰富,单井涌水量每日2352吨。多年枯期平均地下水径流量每日5.5万吨,水质一般较好。此类地下水埋藏较浅,易开采,具有一定的供水意义。
  碎屑岩裂隙孔隙水有两等级:水量中等的单井涌水量每日100~500吨,水量贫乏的单井涌水量每日100吨。水化学类型以承压自流水为主,水位埋深小于1.38米,水量中等,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基岩裂隙水分构造裂隙和风化带网状两个亚类,富水性由水量中等到水量贫乏。地下水最大埋深不超过30米,水质良好,但无集中供水价值,仅供分散居民点人畜用水。断裂脉状水在地层岩性及地形地貌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集中开采价值。
  三、水力蕴藏量广昌河流纵横,河床坡度大,全县水力蕴藏量38382千瓦,按年运行3000小时,电能11515万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水力蕴藏量23.8千瓦。
  广昌县水力蕴藏量表广昌水力资源可开发量为18562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48.8%,需建216座电站,其中1000千瓦以上的5座,可开发量为9760千瓦;500千瓦以上的1座,可开发量为800千瓦;100千瓦以上的28座,可开发量为5345千瓦;40千瓦的22座,可开发量为1015千瓦;40千瓦以下的160座,可开发量为1624千瓦。1958年以后,广昌开始利用水力资源,至1990年已开发的水力资源为:乡镇村办电站104个,总装机容量4273千瓦。
  第三节植物一、种类据不完全统计,广昌植物种类不少于250科2000种,其中种子植物最多,有160余科,1300种。种子植物中木本植物有90多科,近500种。比较多的种子植物分属豆科、禾本科、菊科、唇形科、十字花科、伞形科、茄科、山毛榉科、蔷薇科、百合科、葫芦科、芸香科、茜草科、毛莨科、蓼科、马鞭草科、大戟科等。全县栽培植物有20多种。
  松、杉、樟诸科植物,虽然种类少,但是分布广、数量多,是重要林木。此外尚有栎、檫、檀、桉、榆、杨、柳、槠、泡桐、重阳木等都是制材原料。
  可作林产化工原料的有:油桐、乌桕、山苍子、油橄榄、白腊树、枫、松、樟、漆树、蓖麻、榧君迁子、粗榧等;可作造纸原料的有芒、类芦、竹、松杂木等;可作其他工业原料的有盐肤木、栲、檀、棕榈、黄藤、烟草、苎麻等。
  食用植物有:稻、麦、粟、薯、豆、油菜、花生、芝麻、油茶、甘蔗、魔芋、蔬菜和各种瓜果,以及可作饮料的茶等。中华猕猴桃分布在边沿山区,年产量约5000公斤。
  全县牧草43科,196种,主要有芒、五节芒、白茅、金茅、桔草、黄背草、芒箕、细米砂草、人字草、野古草、蕨、细毛鸭嘴草、雀稗、葛藤等;水生植物中可作饲料的主要有萍、槐叶菏、眼子菜、苦菜、菰、水浮莲、小浮萍、紫背浮萍、水芹、席草、菱、水葫芦、聚草以及许多藻类植物,其中水泡莲、水蕹、百节兰产量大,广泛生于池塘、水田或溪涧之中。
  食用菌品种丰富,有香菇、草菇、茶树菇、磨菇、松菇、乳菇、糯菇、朴菇、红菇、凤尾菇、银耳、黑木耳、黄木耳、毛木耳等。
  1984~1985年,县中药资源普查队对全县15个乡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发现广昌中草药资源丰富,家种药材10多种,野生中草药有100多种。主要的家种药材有泽泻、补骨脂、莲、冬瓜、丝瓜、木芙蓉、桔、桃、茯苓、银耳、姜等;主要野生中草药有灵芝、卷柏、海金砂、石苇、骨碎补、节节草、银杏、侧柏、三白草、鱼腥草、马兜铃、土细辛、何首乌、威灵仙、升麻、大血麻、八角莲、十大功劳、粉防已、白药、辛夷、乌药、梅、山楂、仙鹤草、草珊瑚、金樱子、砂仁、鸡血藤、葛、苦参、酸橙、裂叶秋海棠、枫荷梨、前胡、时萝、积雪草、女贞、龙胆草、白前、菟丝子、马鞭草、丹参、紫苏、益母草、牛至、夏枯草、车前草、栀子、钩藤、忍冬、白花蛇舌草、括萎、南沙参、四叶参、土党参、桔梗、艾、绵菌陈、白术菊、稀荟草、一枝黄花、苍耳、芦苇、薏苁、淡竹叶、石菖蒲、半夏、百部、天冬、麦冬、紫萼、蚤休、百合黄精、菝葜、石蒜、薯预、黄独、萆藓、射干、山姜等。
  观赏植物主要有凤仙花、牵牛花、鸡冠花、一品红、蜀葵、百日红、千日红、菊、芍药、万年青、仙人掌、仙人球、兰、观光木、悬铃木、玉兰、梅、柏、蔷薇、茉莉、木犀、杜鹃、常春藤、玫瑰、月季、美人蕉等花卉。苦楝、五倍子、黄檀、细柄子草、胡枝子、鸡眼草、粗榧等为主要水土保持植物。
  一、珍稀树种杉木王杉科。在尖峰乡沙背村胡家的郭下排,有棵高27.3米,胸径1.5米,蓄积22.6立方米的杉木,据考证树岭有400余年。
  古银杏银杏科,是落叶大乔木。材质淡黄色,纹理致密,不裂不挠,供细工雕刻;叶可做肥料,有杀虫功效;种子食用、药用;树形美观,为庭园优良树种。苦竹镇文上的丁家屋背,有一簇三株雌性杏树,主杆26.5米,胸径3.58米,两支杆(由主杆萌发而生)均高21.5米,胸径分别为1.95米和1.92米,总材积计40.21立方米,经千年风霜,仍生机勃勃,硕果累累,人称“寿星树”。苦竹镇磉头村和赤水镇姚家坊村,公门楼屋背也有千年杏树,据姚氏族谱记载,姚家坊银杏树植于北宋年间,现树高18米,胸径3.2米,现每年仍硕果满枝。
  花榈木蝶形花科,常绿小乔木,高可达8米,木材优良,为珍贵用材树种,根入药。生于尖峰乡小杭村茶坪、水口及驿前镇南坊林场杂木林中。
  黑榈木尖峰乡小坑村茶坪之水口,水南圩乡林场和驿前南坊林场的山场有散生。
  红豆树蝶形花科,常绿乔木,高达5米,嫩芽供蔬菜食用,木材是建筑材料,种子可榨油,根皮及果为去湿止痛之药。水南圩乡林场山林中有见。
  竹柏罗汉松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树杆通直,寇形开展,材质坚软适中,边材黄白色,心材赭黄色,髓心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细,干燥少开裂,为家具优良用材。种子榨油食用。分布于东华山林场王家山、长坑一带紫树(兰果树)紫树科,落叶乔木,可高18米。木材供建筑、枕木等用。东华山林场王家山、长坑有生长。
  厚朴木兰科,落叶乔木,可高20米。木材可供图板、乐器、雕刻等用,为观赏、药用树种。1974年翠雷山垦殖场牛栏林场见有10余株凹叶厚朴,后垦山造林被砍掉。
  天竺桂(阴香、土肉桂)樟科,常绿乔木,可高16米。种子榨油,可做肥皂及润滑油;树皮与树叶有芳香及辛辣味,供药用;枝叶果均可蒸制芳香油;木材坚硬耐久,耐水湿,供建筑、造船、桥梁、车辆、家具等用;幼苗可为肉桂砧木。翠雷山垦殖场外罗岭有见。
  椴树(千层皮、青科榔)椴树科,落叶乔木,可高15米,树枝扩张。枝皮纤维可制麻袋,花可提芳香油。主要分布于塘坊乡池源村牙梳山。
  肉桂(玉桂、月桂、阴香、三条筋)樟科,常绿乔木,树高14米,胸径22厘米,树杆分支。主干皮、根皮称肉桂,枝皮称桂皮,各部均可提取芳香油(桂油)。肉桂是香料,又是驱风健胃、通经脉之药。木材纹理直,结构细,可供家具板材等用。塘坊乡池源村牙梳山有存。
  白腊树(木岭)木犀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可高6米。宜于编制篮、筐等,放白腊。龙井林场(石良四十五蚯)旗枪寨有生。
  湖南石槠壳斗科,常绿乔木,可高30米,木材坚韧,为建筑用材。种子含淀粉42.7%,可食用。高虎脑乡贯桥村朗君桥溪旁山上有存。
  珂南树泡花树科,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观赏树木。水南圩乡戈家山水口有此树。
  小罗汉松(罗汉子、短叶土杉)罗汉松科,常绿灌木,高2~3米。材质致密,富油脂,耐水湿;果可食,主要为庭园观赏树。木材供家具、乐器、雕刻等用。驿前镇坪背村西林有一株数百年历史的小罗汉松。
  四照花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可高5米。果可生食,也能酿洒、制醋。驿前镇姚西村李木庄有此树。
  四季桂花树(月桂、野桂花)木犀科,常绿灌木或乔木,可高10米,花提芳香油。赤水镇大禾村定心寺有一株数百年的四季桂花树。
  玉兰木兰科,落叶小乔木,可高5~7米。供观赏。驿前镇大排上村船土凹有此树。
  璎珞柏(柏木、柏香树、垂柏)柏科,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2米。树寇尖塔形或圆锥形,用材及观赏树。杨溪乡江背村祠堂背有此树。
  圆柏(桧、桧柏)柏科,常绿乔木,直立,圆球形。心材淡褐色,边材淡黄褐色,坚韧致密,耐朽力强,供图板、铅笔杆木材。杨溪乡江背村祠堂背有1棵。
  苏铁树(凤尾蕉、避火蕉、铁树)苏铁科,常绿灌木,杆高1~2米。为庭园观赏树。吁江、长嵊、河东塔旁各有1株,均有千年历史。
  第四节动物广昌动物资源有千余种:家畜有牛、猪、狗、猫、兔,一度曾饲养马和羊,其中广昌猪和广昌黄牛为赣东地方优良畜种;家禽主要有鸡、鸭、鹅、鸽、鹌鹑等;水产类有青、草、鲢、鳙、鲫、鲤、鳞、塘虱、罗非鱼、鳖、牛蛙;昆虫有蜜蜂、桑蚕。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保护动物的穿山甲、獐、麂、虎、毛冠鹿、鬣羚、斑羚、云豹、灵猫、鸳鸯、白鹇、白颈鸦、鹤、大鱿、棘胸蛙等。
  其他主要野生动物有兽类伏翼、豪猪、山獾、狐、猴、野猪、獾、沙獾、巢鼠、松鼠、树嗣、土拨鼠、水獭、果子狸、南豹、刺猬、狐蝠、果蝠、菊头蝠、蟹獠、竹鼠、山羊、黄羊、青羊、豺、豹猫、貉、青鼬、香鼬、黄鼬、缺齿鼹、貂、山兔、草兔等。
  鸟类留鸟有:苦鹊、长尾稚、长尾蓝鹊、乌鸦、竹鸡,乌东鸟、伯劳、原鸽、灰鹊、佛法僧、鸺鸥、八哥、夜鹰、鹦、画眉、韦莺、苍鹭、大杜鹃、太阳鸟、鸢、啄木鸟、啄花鸟、彩鹬、鹰头、杜鹃、池鹭、小隼、绣眼鸟、缝叶莺、斑鸠、燕隼、相思鸟、树鹊、椋鸟、黑脸琵鹭、雅雀、冕雀、牛背鹭、文鸟、金翅雀、白鹭、白头鹎、鹊鸲、鹆鹧、鹪莺、戴胜、鹧鸪、鹛鹧、鸬鹚、蛇雕、鱼狗、麻雀等。
  候鸟和旅鸟有:三趾鹑、长耳鹗、朱雀、朱顶雀、太平鸟、雁、灰鹳、苍鹰、蓝尾颏、蓝点颏、鹰鹗、海香鸭、潜鸭、寒鸦、小杜鹃、雀鹰、红尾鸲、红脚隼、绿头鸭、绿翅鸭、家燕、雨燕、燕雀、燕行鸟、柳莺、树鹨、水雉、水鹨、罗纹鸭、短耳鹗、秋沙鸥、秧鸡、白额雁、鹊鹕、鹊鸭、鹌鹑、鹦、鹞、鸦、鹪鹩、鹦、鸫、蚁型、麦鸡、骨顶鸡、黄雀、黄鹂、黄胸雀等。
  爬行类三索锦蛇、五步蛇、两头蛇、丽纹蛇、乌梢蛇、灰鼠蛇、壁虎、花龟、草蜥、菜花蛇、盲蛇、滑鼠蛇、水龟、水蛇、水赤链、石龙子、眼镜蛇、金龟、金环蛇、钝头蛇、银环蛇、锦蛇、百花锦蛇、颈接蛇、蝰蛇、蝮蛇、竹叶青、翠青蛇、赤链蛇、龟壳花蛇、鳖、麻蜥、黑眉锦蛇。
  鱼类平鳍鳅、良蚊鱼、攀鲈、鲶、斗鱼、金鱼、蛇鲷、赤眼鳟、鲂、缺、鳘条、鲭、泥鳅、鲸、鳊、锵、螃皱、鳝、蠖、鲺、鳢、鳕、黄颡、麦穗、南方马口鱼、鳝、鱿、红鳍§白、缄、鳗、鳜、节缎虎、青鲋等。
  两栖类、有益昆虫及其他动物中国林蛙、沼蛙、泽蛙;湍蛙、树蛙、雨蛙、肥螈、金钱蛙、蝾螈、蟾蜍、角蟾、青蛙、虎纹蛙、髭蟾、黑眶蟾蜍等。
  七星瓢虫、丰年虫、五倍子蚜、紫胶虫、白蜡虫、柞蚕、草蛉、蓖麻蚕、独角仙、斑蟊、泥蛉、鱼蛉、姬蜂、小蜂、卵蜂、赤眼蜂、小茧蜂、纺织娘、树蜂、蚁蛉、粉蛉、灶马、熊蜂、果蝇、金小蜂、蜻蜓、蝶、蛄蝼、蚱蝉、螳螂、翳蝓等。
  巨马陆、水蚤、仙女虫、蚯蚓、壁级、草蛛、罗卜螺、无齿蚌、角背无齿蚌、三角帆蚌、纹冠蚌、圆网蛛、幽灵蛛、河蚬、沼虾、沼螺、溪蟹、纤毛虫、珠蚌、球虫、节水虱、毛蚶、甲螨、水蛭、田螺、钩虾、白线蚓、跳虾、蚁蛛、蚂蟥、蝇虎、络新妇、蠊蛸、螺蛳、蝗蛸、蟹、水螅、米虾、蜈蚣、蚰蜒、豆螺、豆娘、角鞭毛虫、鱼蛭、鲎虫等第五节矿物一、金属矿钨矿分布在苦竹。含矿主要层位于前泥盆系,岩性为千枚岩、片岩、石英砂岩。含矿石英脉主产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混合岩化花岗岩中。矿床为高温热液型,矿化面积1.92平方分里。5厘米以上矿脉86条,其中80厘米以上者3条。一般脉距20~40米,矿脉长200~400米,最长840米,走向北东。
  矿床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黑钨矿、闪锌矿、白钨矿等。
  钛铁砂矿分布在头陂。为冲积砂矿,含矿层位底部砾石层,下部含砾粗砂层,中部砂砾石层,上部细砂、粘砂土,属河流冲积相。
  该矿层共10层,达工业要求的有6层,主要矿物为钛铁矿,次要矿物有铌钽铁矿、锡石、独居石、电气石、绿帘石、柘樵石、十字石、磁铁矿、褐铁矿等。
  锌铅铜矿分布于水南圩乡。为中温热液型,矿体呈脉状产于细粒白云母花岗岩中,出露长100米,厚5~10米。上部富含铜锌,向下则铅含量较高,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宋代即在此开采过,1953年亦曾在此试采。
  金、锡、钨等多金属矿县城附近至长桥、水南圩乡、千善乡一带有伴生金矿点和金矿晕。一处金矿晕是由含金热液型铜矿引起的,其中除自然金、辰砂外,尚含方铅矿、黄铜矿。另一处则有自然金、辰砂、锡石、黑钨矿、白钨矿、辉义矿。其它余晕有待进一步查明,特别是黎川至广昌南东一带,据区域重砂结果,重矿物中含有独居石,磷钇晕中发现有毒砂,分布广,含量个别达Ⅱ级。同时晕区内的矿物组合较为复杂,且含有自然金、辰砂、锡石、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
  铌钽矿分布于苦竹、长桥、吁江、头陂、赤水等地。为花岗伟晶岩型,广泛出露,多为前泥盆系变质岩,局部混合岩化。
  苦竹新山矿点东为珠坑岩体,有铌钽矿化;西为杨渡岩体,普遍有红长石化。含矿伟晶岩体位于上述两岩体之间的变质岩中。矿化面积4平方公里,分南、中、北三个脉组,每组带长1000~1400米,宽30~200米,单脉长300~700米,厚1~5米不等。主要矿物有铌钽铁矿、细晶石;伴生矿物有独居石、告石、泡稀矿、黑稀金矿等。
  苦竹珠坑矿点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呈小岩株状产出,普遍有微弱的云英岩化及钠长石化。近地面10米均风化,矿化面积0.168平方公里。主要矿物铌钽铁矿。
  长桥矿点包括长桥以东花岗岩内较密集带、长桥以西的老虎段区。东有矿脉两百余条,呈北北东走向,延长15米至数百米。最长350米,宽20米至数米;老虎段一带有岩脉数十条,长数百至数千米,宽数米至二三十米。
  头陂矿点发现厚度大于30厘米的含矿伟晶脉55条,有规律地平行组成带出现。可分西港、冷井、里坑、寨头一仙桃山、河源5个组。脉长一般50~200米,有达600米,宽0.3~10米,一般1~6米,最宽者10~20米;厚度一般。有用矿物:钽铌铁矿、细晶石、黑钨矿、锂辉石、绿柱石、硅铍石、金绿宝石、含锡钽石等;共生、伴生矿物:磁铁矿、钛铁矿、赤铁矿、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玉矿等;脉石矿物:石英、斜长石、微斜长石、钾长石、钠长石、白云母、电气石等。
  石梁矿点花岗伟晶岩形态复杂,成组成群呈现。脉组在平面上向东西两端分散。脉幅变小,向上合并变大。脉带长达3000余米,为小而富矿床,但矿化不均匀、不稳定、储量少,且岩石为半风化及原生岩,硬度较大,不利开采。
  稀土据勘探,分布在甘竹与干善乡交界处,绵延五、六里的山中,储量丰富。新安乡五星白云山至下湖兴隆庵一带和柯树乡三街村至长岭一带也有分布。含有铜、锑、镨、铵、钜等17种元素,稀土元素占5.7%左右,有开采价值。
  二、非金属矿萤石矿处大株乡内,为热液型矿床。矿化围岩为细粒云母花岗岩。矿体成脉状,脉长150~200米,宽2~3米。主要矿物为萤石,呈淡蓝色,质量好。1973年始开采。
  粘土矿分布在头陂彭田村,为沉积型矿床。矿层仅一层,厚度大于5米,粘土层内夹3厘米厚砾粗砂岩,三氧化铅含量达23.86%。矿区属第三系头陂群,表皮褶皱相当发育,盛产植物化石,属河湖相沉积。
  高岭土又称瓷土,风化型在广昌县分布极广,高虎脑乡、塘坊乡、大株乡、赤水乡、苦竹镇等处都有,储量较丰。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贯桥西港(今高虎脑赤岭村)村民就从事日用瓷生产,至今各地仍有小规模瓷厂。
  1982年赤水镇大禾村和大株乡横山村两处瓷土取样送江西省景德镇陶学院化验分析。广昌瓷土质量可与景德镇南港和三宝莲的瓷土媲美。
  广昌县瓷土成分比较表单位:% 硫磺矿1945年(民国34年)广昌有过年产硫磺250公斤的记载。但未见矿藏所在地的记载。
  石英石千善上堡村西排、大砾村祖山前、五峰山有分布。
  云母。分布在千善大际易家山、上堡村安源和尖峰靠西较低的东坪、营前两村。
  硅藻土为中国四大硅藻土矿藏之一。分布于头陂境内,总储量为2700万吨。
  广昌硅藻土填补江西此类矿种空白。省科学院将广昌硅藻土的应用研究列入省“八五”期间“火炬”科研项目。
  第四章自然灾害第一节干旱洪涝一、干旱干旱主要是7~9月期间的伏旱、秋旱。其次是3月春旱和11月至次年1月间的冬旱。
  广昌早春旱年数甚少,平均7、8年一遇;伏旱平均4至5年一遇;秋旱平均4年一遇;伏(夏)秋连旱平均3至4年一逢。伏(夏)、秋旱多数年发生于7~9月,少数年提前到6月或推迟至10月。旱象的持续天数大多为20~30天,累加天数常在40~50天。冬旱颇多,平均3年一遇。
  宋淳熙五年至清道光六年(1178~1826年)大旱23次。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旱成灾,谷价高涨,民无以为食,聚众万余,涌进县衙索食。知县张学体“率县兵240名弹压之”。人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
  1934年(民国23年)旱,各种农作物损失殆尽,为数十年所罕见,灾民8万余人。
  1939年,旱灾奇重,仓储3670石谷,使用殆尽,因灾毙命与乞讨者不计其数。
  1955年9、10月秋旱。
  1956年6、7月伏旱;11、12月旱。成灾面积0.56万市亩。
  1957年7~9月旱,成灾面积4.61万市亩。
  1958年6、7月伏旱;11月、12月严重冬旱。成灾面积0.95万市亩。
  1960年6~10月旱。
  1962年7~10月旱。
  1963年8、9月旱,为1949年后旱灾严重的三个年份之一。
  1964年7~9月旱;11、12月严重冬旱。
  1965年8月旱。
  1966年9、10月旱。
  1967年11、12月旱。
  1970年7、8月严重旱灾。
  1971年3月早春旱,6、7月伏旱;11、12月冬旱。
  1972年3月严重早春旱,6~9月旱。
  1974年3月旱,8~10月严重秋旱。
  1976年9月旱。
  1977年3月旱;8、9月旱。
  1978年6~9月旱,为1949年后旱情较严重的年份。
  1979年11、12月旱。
  1980年7月伏旱,9~12月旱。
  1981年8、9月旱。
  1983年7、8月旱,11、12月旱。
  1984年11、12月旱。
  1986年8月7日~9月12日,出现连续37天的干旱天气,干旱期总雨量仅135.5毫米。受旱面积109003市亩,其中断水的34119市亩,开裂的29635市亩,发白的有20154市亩,枯萎的10652市亩。
  1988年7月1日~8月5日,干旱期总雨量352.8毫米,受旱面积14.55万市亩。
  一、洪涝洪涝主要发生于春夏之交的4~6月汛期。其次,在夏秋之际的8~10月间,也因降水一时过于集中而形成夏秋之间的短期“秋汛”。
  春夏间的连续性大到暴雨,或局部强降水,往往会引起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威胁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暴雨强降水大多集中于4~6月,尤其是5、6月更为频繁。局部洪涝常有发生。
  宋淳熙五年至清道光六年(1178~1826年)洪涝17次。
  咸丰四年(1854年)大水,“吁江水溢,县城西、北、南城墙被冲破九十余丈”。平地水深丈余,城内衙署、民房淹没无数。五月二十二日水溢,西、南、北三面城圮,民淹死者以万计,宦廨民居仅存十之一、二。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四日大雨;十一年(1872年)六月二十八日至七月初二日大雨,坏庐舍无数。
  1935年(民国24年)6月2日,霪雨连旬,河水猛涨,长生桥、长廊下、下沭桥、刘家堡、罗家堡等地480市亩农田受灾。早稻歉收六成,晚稻四成,家畜死伤17头,房塌2栋,堤决1座。
  1952年水灾,成灾农田0.69万市亩,塌房21间,冲坏水利设施10座;1953年水灾,成灾农田0.11万市亩,粮食减产11645万公斤。
  1954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478.6毫米。6月19、27日出现日降水量分别为157.4、133.7毫米的大暴雨,为近三十年最大水灾。危及4个区35个乡,仅头陂区毁田1530市亩,塌房336间,死4人,重伤8人。从头陂至甘竹毁桥197座,毁公路9公里。这一年全县水灾成灾农田1.4万市亩,粮食减产115835万公斤,房圮806间,毁水利设施1882座,死耕畜3头。
  1956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016.1毫米。5月5日、6月16日出现日降水量分别为101.9、109.5毫米的大暴雨,成灾面积5.57万市亩。
  1961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069.6毫米。6月1、11日出现日降水量分别为119.7、244.7毫米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1962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556.4毫米。5月27日、6月21日出现日降水量分别为327.4、134.5毫米的特大暴雨和大暴雨,造成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全县普遍受灾,严重的有9个公社,170个大队,997个生产队。被淹农田7.78万市亩(含自留地);冲毁水利工程6000余处、小水电站6座、公路桥50座、普通人行便桥677座;倒塌仓库37个,住房3274间、猪牛栏934处;伤57人,死11人;冲走耕牛20头、猪263头。12个村庄整个被冲毁。人民政府除及时组织抢险和给以大量救济外,还发动群众排水、洗苗、补苗、改种,开展生产自救。
  1968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079.9毫米。6月15、18、22日出现日降水量分别为147.2、165.7、101.9毫米的大暴雨。
  1970年10月秋汛,18日出现日降水量为107.6毫米的大暴雨。
  1980年8月秋汛,29日出现日降水量为119.7毫米的大暴雨。
  1984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069.6毫米。5月31日出现日降水量为201.5毫米的特大暴雨,出现了仅次于1962年的特大洪水。6月15日6时至14时,驿前、赤水、塘坊、大株、杨溪、高虎脑6个乡镇雨量大而集中,又一次造成河水暴涨,水位比6月1日的最高水位125米还高0.4米。半月内的两次洪水,364个村庄被淹没;财产受严重损失的有3021户,全县死14人,伤15人;死亡牲畜451头;损坏房屋1536间;毁房屋970间、猪牛栏961间;冲坏小型水电站26座;冲毁各种水利设施672座、河堤259处,渠道43.9公里,桥梁723座;冲走木材5260立方米、毛竹5620根、电杆816根;淹没农田9.1万市亩,其中毁1017市亩;早稻基本无收的2.7万市亩。
  灾害发生后,县政府积极组织抗灾(详“民政”)。当年农业总产值仍比1963年增长0.3%。粮食虽然减产,但经济作物都增产。
  1985年5月26日出现暴雨。塘坊乡134毫米为最大。局部洪涝;损伤建筑物2间,受淹面积459市亩,农作物绝收约100市亩,减产约300市亩,估计总减产约4.00万公斤;水陂受损112处,水利受损127条;冲坏河堤46米;电站过水渡槽被冲跨,中断供电约1个月。估计经济损失约1~1.5万元。
  1986年4月19日暴雨,16~20日5天总雨量达1600毫米。损坏房屋55间,受淹面积1236市亩,冲毁水陂104座,水圳434处,河堤44处。总经济损失达66.19万元。
  1987年7月13日暴雨大风;17:35~18:35最大降水量达44.6毫米,17∶44出现17米/秒的大风,持续11分钟,最大瞬时风速达33米/秒。死亡1人(系雷击),损坏房间50间,造成约100市亩农作物减产。1989年6月28日暴雨,持续6天,总雨量2809毫米。洪水造成3人死亡,淹死260头牲畜,有160间房屋倒塌,冲坏堤坝36处、塘坝126座、渠道158公里、桥梁52座,粮食减产1275万公斤。
  第二节大风冰雹一、大风大风往往伴随雷阵雨或冰雹,来势凶猛,常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广昌县十有九年出现不同强度的局部短时大风(风力大于或等于17米/秒)。5~8月是大风的盛行季节,以7月的午后雷雨大风居多;而冬半年的冷空气大风(亦称“寒潮大风”)最少。
  一、冰雹冰雹通常产生于春夏暴风骤雨的局部强对流天气里,它的骤然降临可造成危害程度不同的雹灾。多年来,县城附近降雹平均15~16年才遇一次,但高丘山区春夏常降雹,惜无记载。仅据1978年农业气候资料考察,广昌县冰雹的常年主要源地有3处,并各有2_3条带状路径。
  冰雹源地路径表三、风雹记录明正德四年(1509年)夏六月,雷大焚县仪门,雨雹皆作。
  嘉靖四年(1525年),雨雹杀禾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大风。
  隆庆元年(1567年)秋七月大雨雹。
  万历四年(1576年)五月霪雨,风甚……;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大冰雹;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大风,昼晦。
  崇祯元年(1628年)秋七月朔,风烈伤禾;崇祯三年(1630年)雨雹害稼;十二年(1639年)春大风;昼晦。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初五大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大风伤稼。
  嘉庆五年(1800年)雨雹杀禾苗。
  道光十四年(1834年)八月十四日,大风伤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雨雹;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七月,雨雹;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雨雹。
  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雨雹。
  民国(缺考) 1949年后除1958~1960年未出现短时大风外,其余各年都有。
  1954年3月13日和5月9日、13日均降局部小冰雹。8月2日出现短时大风。
  1962年3月19日出现局部小冰雹。6月30日九级大风,全县塌房200余间,早稻受风灾减产20%。7月10日、8月31日和9月6日均出现短时大风。
  1965年4月27日,瞬间极大风力达12级,成灾。损失红花籽近万斤,毁油菜和新栽烟叶200市亩,塌房37间。7月14日,26日和8月8日均出现短时大风。
  1966年2月22日,3月7日、18日、21日、22日,7月14日、22日,8月12日和11月30日共出现九次短时大风。
  1967年1月15日,5月1日、7日、11日,6月27日,7月14日、21日、22日、23日,8月2日、4日、15日、30日共出现13次短时大风。
  1976年4月22日晚,4个公社、22个大队遭受冰雹袭击,灾情较严重。8月11日和9月4日均出现短时大风。
  1978年3月30日,5月30日,6月14日,8月28日和9月4日共出现五次短时大风。
  1982年3月31日下午和5月9日晚~10日早两次狂风暴雨,局部地区风力最大时达10级,降鹅蛋大小的冰雹几十分钟,全县各地均受不同程度损失。其中最为严重的有驿前、贯桥、杨溪、塘坊、新安、尖峰、水南等7个公社的24个大队、87个生产队。驿前公社河东大队赖云仔房后五株直径50厘米的大松树,被连根拔起,砸倒四间房。这两次大风冰雹及暴雨,受灾农田6.6万市亩,损失稻种3.05万公斤,毁电站5座、桥50座、河堤12处、山塘水陂水圳668处,倒房118间。全部损失约111.19万元。7月29日出现短时大风。
  1983年4月29日、5月11日和6月14日均出现短时大风。塘坊等8个公社受灾,倒塌房屋1420间,死2人,伤5人。
  1984年7月30日、8月14日、15日均出现短时大风。
  1985年6月6日、7月25日、9月11日出现短时大风。
  1986年9月13日出现短时大风。
  第三节低温冻害一、低温早春低温平均每隔年一遇,其中,春分寒平均3年一遇;清明寒平均十年一遇;春分寒连清明寒,平均七八年一遇。以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现的春寒对早稻育秧危害最大,常造成大量烂种烂秧。
  小满寒平均2~3年一遇,都发生于5月中、下旬,其中大多出现在春末的小满节之前,—般持续3~4天。小满寒对早稻幼穗分化不利,影响产量。
  寒露风一般出现在寒露前后的9月中旬初到10月中旬末,时跨1个多月。轻度寒露风出现在9月中、下旬的年份占71%,且十年中有六年在秋分之前;重度寒露风出现在9月下旬末到10月中旬中的年份约81%,且十年有七年是在寒露之前。
  广昌县1954~1980年寒露风出现机率和危害程度表一、冻害大雪多遇冬雪,少见春雪,且降而少积,积而不厚。平均二三年一遇,一般出现在12月中旬到2月中旬期间,以1月下旬和2月上旬居多。1971年1月29日雪深达20厘米,是历年最深厚的一场雪。
  冻雨冻雨往往产生于昼夜严寒的小雨夹冰粒天气里,隔年可遇。但冻时短促,厚度不大,主要形成于隆冬的1、2月间,—般持续1~3天。
  冻雨时,山区出现冰凌较多,危害较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区,每年12月初至次年3月都可能出现冰凌,不仅油菜、红花草无法越冬,严重时,山上竹木折枝断干,受损不轻。县城在近27年里,有15年出现冰凌,其中1963、1968、1976年三个年度里,都出现持续7天以上的冰凌天气,影响公路运输和电话通讯三四天。
  早、晚霜冻早霜冻偏晚,晚霜冻常偏早,主要出现于11月中、下旬和3月上旬,故其危害不大。
  三、低温冻害记录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大霜;万历二十九(1601年),霜杀稼。
  崇祯元年(1628年)八月,陨霜杀稼。
  清顺治九年(1652年)冬,大雪;顺治十年(1653年)九月,大雪;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陨霜;顺治十六年(1659年)春,大雪。
  康熙十年(1671年)冬,大雪。
  乾隆十年(1745年)七月二十八日,陨霜,禾歉收I乾隆二十年(1755年)七月,陨霜歉收;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陨霜,秋歉收。
  民国(缺考) 1954年12月11日,降大雪。
  1955年3月22~28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56年2月18日出现冻雨。小满寒持续8天。
  1958年小满寒持续7天,危害早稻。
  1961年3月21~25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65年3月7日出现晚霜冻;3月25日~4月1日出现重度清明寒;小满寒持续7天;12月18日出现冻雨。
  1968年2月2日出现冻雨;2月14日降大雪;3月3日出现晚霜冻。
  1969年1月30日和2月3日均降大雪;1月30日和2月20日均出现冻雨。
  1970年1月15日出现冻雨;3月15~26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71年1月29日降大雪。
  1972年2月6日出现冻雨;2月8日降大雪。
  1974年2月24日出现冻雨。
  1975年12月13日降大雪。
  1976年3月19~27日出现重度春分寒;3月30日~4月5日出现重度清明寒。
  1977年1月4、30日均降大雪;1月7、28日均出现冻雨。
  1979年1月15日出现冻雨;1月31日降大雪;3月15~20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80年1月28日和4月13日均受寒潮影响,水稻红四-〇等品种受到冻害;2月7日出现冻雨;2月8日降大雪;3月23~27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82年3月25~29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83年1月9、12日均出现冻雨;12月29日降大雪。
  1984年1月21日降大雪;3月20~27日出现重度春分寒;4月6~8日出现轻度清明寒;9月12~16日出现特早轻度寒露风。
  第四节高温广昌县夏季高温主要对早稻开花授粉和灌浆、乳熟不利,造成早稻高温逼熟,也推迟新插晚稻返青。中等以上危害程度的高温逼熟天气一般为二至三年一遇,严重的十年一遇。高温逼熟在甘竹、沿江、头陂、赤水四个乡易出现;海拔200米以上的乡村极少出现。
  广昌县1954~1980年高温逼熟统计表说明:1.“天数”为6月中旬~7月中旬符合指标的天数合计,不是连续时段。
  2.还有未列入的15年,没出现或只有1~2天这种灾害天气。
  第五节地震广昌有历史纪录的地震7次,其中县境内3次,受境外地震影响2次,另有府城地震纪录2次。这7次地震发生时间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春、正德十六年(1521年)、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一月,清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夜(同治六年《广昌县志》),1926年(民国15年)2月、1941年9月、1978年6月(据赣州地区地震资料)。
  另据南昌中心地震台《地震纪录目录》载,1971~1990年,没有发现震中在广昌的地震。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