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15 条 77 / 668
1141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安西自古以来流传正月十五挂灯的传统习俗,人们把各色灯笼挂在门口供人观赏。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群众自发或由文化部门组织,在单位门前和县城主要街道挂灯展览比赛。
1142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成立于1958的安西红旗秦剧团在1962年精减机构时,与敦煌秦剧团合并,成立了酒泉地区第二秦剧团撤出安西。此后每年五月,安西请外来演出团体来城乡演出未有间断。
1143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文化馆在殷宗仁馆长主持下,修建文化馆西厅,是全县第一个大众化交谊舞舞厅。一九八五年初开始对外开放,晚上文化馆全体工作人员出动管理。
1144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86年初,安西县文化局、教育局为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联合倡导开展民间文学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
1145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经过两年努力,于1988年2月搜集整理《安西民间传说故事》66篇,并编纂初稿油印本。
1146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安西古代曾是民族杂居地区,解放后有汉、回、蒙、哈等民族,因历史、地理、经济及语言、生活习惯的影响,民歌形成自己的具体特点。
1147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花儿是甘肃临夏、定西、甘南及青海部分地区流传的一种乡土音乐,在安西不少地区流行,近年来移居安西的回、汉民又带入了新的品种。
1148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八十年代以后,安西从兰州、永靖县等地移民逐步增加,太平鼓在安西逐步兴起。
1149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皮影”又称“小戏”,集服装、脸谱、道具、杂耍,用“挑千”即挑线表演各种动作,讲究身定手动,突出各类人物造型,如塑造对打的武术造型,使对打的身子闪缺,操作者要手脚齐动,才能使艺术形象活灵活现。
1150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安西剪纸、刺绣、香包在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疏勒河流域移民的不断增加,甘肃东部剪纸、刺绣、香包艺术在安西腰站子、河东、三道沟、踏实等乡镇民间流传,延续。
1151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85年,河东乡七道沟村蒲万海、三道沟镇五泉村李万明、三道沟林场王世军、南岔乡南岔村李进会、八工村原支书陈世雄等人自发组成几个民间自乐班,排练秦腔、眉户、秧歌等传统戏剧和社火节目,走村串户演出
1152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为使老年人延年益寿,健康的欢度晚年,老年体协自成立以来在加强自身建设外,不断健全完善了县乡和各部门及行业性老年体协组织。
1153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92年~1998年,国家文物局拨巨款,由敦煌研究院主持对石窟进行系统勘察和整修加固,就是为了预防可能发生来自自然破坏力,为长久保存这处艺术宝库起了重要作用。
1154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榆林窟的保护工作,1953年3月一10月,前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带领工作人员系统勘察石窟及下洞子。完成洞窟测绘、部分洞窟整修、壁画、造像修补、模型制作、唐25窟壁画临摹。
1155
知识出处: 瓜州县志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由李旭东执笔,编篡撰写了东千佛洞、锁阳城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1996年11月20日,这两处文物遗存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