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初,安西县文化局、教育局为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联合倡导开展民间文学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1988年2月县文化馆具体担负这一任务,经过两年努力,于1988年2月搜集整理《安西民间传说故事》66篇,并编纂初稿油印本。历史故事有《张骞瓜州得蜜瓜》、《薛仁贵兵困锁阳城》、《李广利神得贰师泉》、《唐僧夜渡葫芦河》、《洗墨池张芝学书》等。民间传说有《锁阳城传奇》、《桥湾城的传说》、《狮奴阳关除贪恶、安西降妖镇风碑》、《双塔镇妖》等,地方传说有《截山庙的传说》、《瓜州的传说》、《花儿泉的传说》、《东坝红鱼的故事》等。
第二节民歌安西古代曾是民族杂居地区,解放后有汉、回、蒙、哈等民族,因历史、地理、经济及语言、生活习惯的影响,民歌形成自己的具体特点。安西民歌属“小调一类,受一定戏曲音乐影响,突破了正规乐曲调的限制,小调有《十颗子》、《十朵花》、《小货郎》、《马秀英》、《小儿子当兵》、《丝绵线》、《织手巾》、《抬亲》、《怕老婆顶灯》、《想亲娘》、《新媳妇浪会》等,故事传说有《湘子渡林英》、《打夯号子》、《十朵花》、《采花》、《珍珠倒卷帘》、《绣香袋》等,除部分遗失外,至今很多还在民间传唱。
第三节花儿花儿是甘肃临夏、定西、甘南及青海部分地区流传的一种乡土音乐,在安西不少地区流行,近年来移居安西的回、汉民又带入了新的品种。花儿爱好者干活乏困了,漫几句“花儿”添添精神,见到心上人了,以“花儿”表露感情,碰到难心事了,以“花儿”解忧愁。腰站子乡应花儿爱好者的需要,展开了“花儿”演唱比赛活动。
第四节太平鼓八十年代以后,安西从兰州、永靖县等地移民逐步增加,太平鼓在安西逐步兴起。太平鼓一种是平面大鼓,由多人共同敲击;另一种是长三尺,围二尺左右的长鼓。太平鼓气势雄浑豪迈,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故曰“太平鼓”。一九九五年由文化馆邀请秦安县老师来安西举办 “天水扇鼓”技术培训班,使扇鼓传入安西。
第五节皮影“皮影”又称“小戏”,集服装、脸谱、道具、杂耍,用“挑千”即挑线表演各种动作,讲究身定手动,突出各类人物造型,如塑造对打的武术造型,使对打的身子闪缺,操作者要手脚齐动,才能使艺术形象活灵活现。环城乡中沟三组农民白生玉制作、收集各类皮影造型50多幅,节假日或农闲,带着老婆、儿子和儿媳在县乡村组演出《下河东》、《张良卖布》、《三娘教子》、《打金枝》等具有故事情节的皮影戏,一年平均演出30余场,颇受群众青睐。2004年在县文化馆举办了“中国民间皮影木偶戏演展”后,又赴中国皮影之乡甘肃省环县参加了中国甘肃环县皮影大奖赛,获得二等奖。
第六节剪纸、刺绣、香包安西剪纸、刺绣、香包在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疏勒河流域移民的不断增加,甘肃东部剪纸、刺绣、香包艺术在安西腰站子、河东、三道沟、踏实等乡镇民间流传,延续。
安西剪纸以剪人、剪花草、剪马等动物家禽等为题材对象,画面构图多为组合,手法上粗犷旷达。
民间刺绣和布制品又称妇女艺术,是广大农村妇女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和妇女们寄托情思的神圣领地。安西刺绣的枕头、门帘、床单、花幅、童用肚兜、绣衣边为主, 编、挽、结、织相结合,绣上十二生肖等动物图案,花卉及刺绣等,寓存着美好的企盼意念。
香包,又称荷包,由甘肃东部庆阳、天水、定西农民传入安西,安西农村流传,荷包以针为笔,以布为纸,来调配色彩的。大多数荷包的装饰多是拼缝六七种颜色的布快,再配上各种颜色的丝线。一个小小的荷包,至少也有八九种颜色,多的达到20多种。针工技法上有明排暗走,对针顶眼,间斜错配,结心流水等。绣出的荷包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主要是挂在桌前或炕墙供人观赏。
八十年代后,安西剪纸、绣制香包民间艺人常以其作为室内装饰和馈赠亲友之礼物及青年男女之间爱情信物。1981年县乡文化部门对民间艺术积极搜集,并分门别类进行建档整理,组织艺人进行交流及培训辅导。1987年县文化馆在河东乡上泉村举办了全县首届妇女剪纸、刺绣创作培训班,举办了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300余件,酒泉地区电视台还拍摄了专题电视片。河东乡剪纸,刺绣骨干达368人,1999年乡文化站、乡妇联收集到530多件作品,在文化馆举办了专题展览。河东乡以杨兰英的刺绣、李菊梅的剪纸、韩宗的书画、罗梅香的手工制作等代表安西县参加过省地展览,部分作品被有关部门收藏及出售给国内外游客。
第七节民间艺人演唱1985年,河东乡七道沟村蒲万海、三道沟镇五泉村李万明、三道沟林场王世军、南岔乡南岔村李进会、八工村原支书陈世雄等人自发组成几个民间自乐班,排练秦腔、眉户、秧歌等传统戏剧和社火节目,走村串户演出,持续活动十余年。1996年,县城相继成立了以王长寿、魏红斌为主的邮电社区自乐班(成员16人,以秦腔为主),以李德付为主的团结巷自乐班(成员15人,唱眉户、秦腔),以刘万祥为主的瓜州巷自乐班(成员13人,以唱眉户为主),以蒲万海为主的民间自乐班(成员12人,以眉户为主,兼及安西民歌、小调及纪实编排的唱段)。,这四个自乐班分别在文化馆自乐班活动室、广场、社区、家庭院落、炕头、农村文化站室义务为群众演出,每年演出总数达80场次。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8岁,年龄最小的38岁。第八节老年体协文化活动为使老年人延年益寿,健康的欢度晚年,老年体协自成立以来在加强自身建设外,不断健全完善了县乡和各部门及行业性老年体协组织。目前全县大小不一、档次不等的活动室遍布城乡。并依托健身辅导站,开展群众性、经常性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了文艺、合唱、秧歌等文化活动20多次,组织了各类培训班50多期,培训4000多人次,参加市、县、乡镇举办的各类单项比赛1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