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56040 条 3516 / 3736
52726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除夕傍晚,各家悬灯结彩,陈设祭品,烧红烛,放鞭炮,祭祖敬天地。祭后吃团圆饭,给小辈“压岁钱”。然后,举家或邀集亲邻聚众烤火欢娱、讲故事、说吉利话,彻夜不眠,称“守岁”。直至东方欲晓,以第一次动物叫声为“接年”,如狗叫称“狗接年”,牛叫称“牛...
52727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社会男女婚姻均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媒人将女方“庚帖”送至男家,称“发八字”。男家将庚帖压在中堂神案香炉之下,约十多天后,如平安无事,始将男方出生年、月、日、时辰与女方出生年、月、日、时辰“合八字”。一般双方八字中有四字相合,才被视...
52728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男方将迎亲日期通知女方称“送日子”,类似行聘。聘礼大致为衣服、礼金、肉、饼、面、猪蹄膀等。大户挑箱抬笼,乐器吹打;穷家则肩担手提,女方鸣爆接礼。婚前一日,男方备面、肉、饼各一百斤,以及衣服、彩轿、坐轿衣等送至女家,称“下衣”。随之将女方嫁妆...
52729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婚前一日,新郎在家拜祭天地祖宗称“待郎”。新郎清晨理发、洗澡,插花披红,到祖坟山拜祖;中午,邀本村未婚男青年吃酒;傍晚“铺床”时,先让“福寿双全”之人订被褥,再将五个童男、两个童女坐在新床上“坐床”。
52730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婚前一日,新娘“开面”后,陪亲朋吃“待嫁酒”。“下席”后,进闺房“啼哭”称“哭嫁”,以表示难舍父母,不忘养育之恩。亦有不哭不发之说。 晚子时,新娘在乐器吹打声中,“陪同”伴嫁娘,将赔嫁衣物在“千人眼”(篾筛)上罩一罩后,装箱打捆,称“装箱...
52731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由媒人领花轿清晨去女家。大部分地区新郎不随轿去女家,但在西部柘林等地,亦有新郎随轿迎亲的习惯。 女家在村头用彩锣迎花轿到“祖堂”。花轿下垫谷桶,再将男方事先贴在花轿、抬杠上的对联(上联)揭下,迅速请先生对出下联,贴回原处,以示男女相配。 ...
52732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花轿进村,男方吹打鸣爆,在门口抛撒五谷、红枣、红筷子,花轿转三转,停在门前。新郎将一雄鸡抛过轿顶,付给轿夫“利市”钱,掀开轿门,轿门前置觔桶,内放七星灯,上罩“千人眼”,桶前放三块土瓦,新娘下轿,跨觔桶踩土瓦(俗传一定要踩破,不破不发),再...
52733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新婚之夜,青年男女齐集新房,逗新郎新娘为乐,称“闹房”。俗有“洞房三日无大小”之说。次日晨,新娘到堂前参拜宗族长辈,称“分大小”,长辈馈赠“见面礼”。
52734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新婚第三日,夫妻回拜娘家,称“回门”。
52735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年老亡故,称“白喜事”。子亡者床前烧“送魂纸”,点“长明灯”。小殓前孝子(或孝女)去河边“求水”,给亡者净身,然后穿寿衣。寿衣男女均为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男衣为黑色,女衣为红面绿里,均为中装式样。脚穿鞋底勒有上七下八线钉的“百岁鞋”。口...
52736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俗称“上材”,时间由阴阳先生按亡者八字生辰推算。上材前,棺底垫石灰,上铺火纸(草纸),再铺一层“地灰”(灶灰),将七枚铜钱按北斗图形放置灰上,俗称“按背钱”。按背钱上铺垫被,然后在哀乐、爆竹声中将亡者用被单托进棺内。头部用瓷盘垫枕,脚边置“...
52737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出丧前夜举行“吊香”。先由子、侄、婿行三跪九叩大礼,敬酒三次,跪拜三次,散箸、散纸、烧纸、叩拜各三次,点燃檀香,亲属分跪两旁守灵,直至出殡。
52738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一般均在天亮时的寅时或卯时,以便能在当天将殡葬处理完毕。 出殡前,先由“八仙”(即八个抬伕)扎好“台子”,举行“祭台”仪式。起灵时鸣爆、奏乐。灵幡为前导,“引魂幡”随后,亲友送的“铭旌布”,鞔联、輓幛、寿布之类,用竹杠或抬、或撑,组列成伍...
52739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灵柩送到祖坟山,抬棺绕三圈,再将鲜鸡血,洒浇灵地一圈称“圈山”。阴阳先生按“流年”定灵柩放置位置。破土后,取土样放置灵牌托盘上,由孝女沿原路端回。土穴挖好后,先用麻杆烧坑,再按定好的时辰(一般在未时),鸣爆“下材”也称“下字”。后用特制的槨...
52740
知识出处: 永修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立春前一日,县知事率众至东门举行“迎春公”仪式。“小民备办杂剧俟祭芒神”,届时户户吃“春饼”、“茹生菜”。民国时废。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