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55660 条 229 / 3711
3421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正文
基督教于清光绪中叶传入境内,其传人方式和II的与天主教类似"基督教传入虽比天主教晚了近 三百年,但发展迅速,传教遍及城乡:由于教堂建设规模不如夭主教大,教办事业也比天主教少,因而影响较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基督教兴起『]方运动,成...
3422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正文
宣圣会1946年3月,由美籍魏义绥传教士率裴约翰牧师和中国牧师于万谦、许贵宾、马学文、牛建 明、乔天侨、胡普连、张书云等人从河北省大名县来吉创办。经费由美国至会供给"在]:永叔214号建 礼拜堂1座,住宅2栋,圣经学院校舍1栋。1948年办...
3423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正文
下人民路基督礼拜堂 在下人民路21号:是吉安市基督教三「I爱国运动委员会于1985年新建的 礼拜堂,面积206. 55平方米。是教徒过宗教生活的场所和三口爱国会驻地,堂务由黄丽芬、龚大安 管理。上永叔路基督礼拜堂 在上永路214号。随后恢复...
3424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正文
清末,吉安市内地会在书街办女学堂1所,提倡放脚;在中文山路福音堂办小学,后停。抗日战争前办灵通小学,历时5年;抗日战争初期办简易难民所,接济少数由星子县逃吉的难民。吉安安息日会于1926年办三育小学1所" 1940年小学改办为初级中学o 1...
3425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正文
境内仅占安城冇伊斯工教组织传教活动,抗日战争时期教务活动较多,此后没有大的发展
3426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正文
清初,有冋民在吉安城进行宗教活动.但由于经济生活困难,穆斯林多处流动状态,除1/日大典外, 很难参加宗教生活。1921年后,始有穆斯林在吉安城长住;教民恪守《可二天经》,禁嗜烟、酒、猪肉,其 他牲畜必经阿匍念经后方能进厨房供食用。1926年...
3427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正文
清真寺位于吉安城庐陵巷内,原为白马庙,清咸丰六年毁,同治七年修复。伊斯兰教 徒金铁民來占安后将其买下,创办毛巾编织丿?,并在此进行宗教活动。金铁民去世后,其子金立强遵父 嘱将厂捐给教会。抗日战争期间,由教徒集资改建为清貞?乍,有大殿、正房、...
3428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正文
清以前,县衙设道会司、僧会司对道(佛)教进行管理。但有的县将管理权卜?放有影响的寺观代行其 职能,县衙仅为监管,做一些协调性工作° 民国时期,宗教事务管理由县府秘书來负责,分设道(佛)教协会,这两个协会由政府牵头吸纳教内知名 僧尼、居I:参...
3429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正文
新屮I回建立后,人民政府按照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进行了宗教调查,严格区分正当的宗教团体和 反动会道门的界限,了解各教教徒人数、存庵道观分布等基本情况,并注意各教的特点。对历史悠久、影 响深远的道教、佛教,尊重其教规,不F预止常的宗教活动;对...
3430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正文
党和政府实行各宗教团体所属寺庙庵堂各自管理的方针。经费采取“自筹、自养、自积”的方法,提 倡经济来源正当,使用经费合理,维护教产自左。因各教派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教务经费主要是政府在 落实宗教政策时,由使用单位付给教会的补偿款,各教没有新的创...
3431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正文
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召开后,吉安地区各级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拨乱反止,正本清源, 对宗教界人士冤假错案,一律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参加匚作的恢复其职务和待遇。对被破坏的道 (佛)教寺院,依国家财力,有重点地加以修复各寺院有条件的■报...
3432
封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三卷 | 类型: 封底
封底
3433
封面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 类型: 封面
封面
3434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 类型: 书名页
书名页
3435
目次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吉安地区志 第四卷 | 类型: 目次
目次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