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60644条
基础文献
69条
析出资源
12380条
图表
10185条
人物
10828条
机构
2022条
事件
20453条
地名
266条
专题
3470条
作品
872条
实物
99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60644 条 3896 / 4043
5842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艺术
1981年8月,莆田工艺二厂模仿外来样品试制成草编扎人形,是草编工艺品的新尝试,使草编成为纯美术性的手工艺品。 草编人形工艺利用草束特点,运用人体适当夸张的比例和大块面结构的结合,有结构的结扎,使之自然生动,并装饰以色彩鲜艳的绸花、金花、...
5842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艺术
莆田藤编始于清朝中叶。当地艺人为举子编制赴考用的精巧“藤层篮”、官吏用以放置冠戴的帽筒,以及花篮、花盘、钱球、茶壶套、笔筒等精美的馈赠品。清末,莆田先后有林五七妹、林三四老、阮麟、德五等擅长精巧藤编的艺人。产品除内销外,还经华侨和洋教士携带...
58428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工业产品
漳州藤芒工艺品借鉴国外藤器工艺的某些品种花色。结合本地传统的藤竹编织特色,在编织手法、造型设计、应用范围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如在编织技巧上借鉴外来款式,运用疏密、穿插、层次等编扎手法,并扎以花草和造型款式的曲直相映,甚为别致,是漳州藤芒工艺...
58429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工业产品
漳州圆竹家具业的历史约有400多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西桥陈氏善做竹椅,其子王诰拜“福兴号”龙水婶为师。后扩并改号“王福兴”。此时尚有“隆盛”、“顺兴”、“协盛”等18家,都是日用竹制家具。较为著名的艺人有欧番、林毛、陈心...
58430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工业产品
福建省民间早有制作竹鸟笼,不乏精致之作,以仙游制作的竹鸟笼为最好。 仙游竹器厂早期就有竹鸟笼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厂于1964年开始专业生产“竹插工艺”鸟笼并出口。 竹鸟笼以毛竹为材料,经过开竹、烫圈、磨光、钻孔、竹插、制底、上...
58431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艺术
手绣有垫绣、雕绣、平绣、冇绣、凤尾绣、托地绣、补布绣、丝针绣等,其中以垫绣最为优秀。为突显布面浮雕效果,还用近30个工种,如钱目、通目、挽窗、四新窗、革新目、翠目、草鞋格、立新格、留布厘、扎目、冇梅、井方格、梅花心、凤梨花、雪花格、新风格等...
58432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艺术
“对丝绣”是本省抽纱艺术的主要特色。用“对丝”的穿插和多层次变化,在玫瑰、菊花丛中形成不同的抽纱骨架,使布面结构富于变化,很有妙趣;产品软硬得当,沉浮相宜,颇能体现福建抽纱布面的艺术特色。
58433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艺术
“雕、垫绣”是本省抽纱的另一艺术特色。它不同于山东的“满工雕平绣”大套产品,在某些方面又优于山东的布面效果。由于福建在满工大套中配以垫绣的手法,增加了平面的浮雕高度。在各种手法的配搭下,形成至少有5个以上立体层次。这种手法造成的浮雕效果,构...
58434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艺术
福州刺绣又称“榕绣”,系福州民间传统的工艺品,已有上千年历史。榕绣历代继承,流于民间,不但千家万户的妇女能刺绣,而且有专业绣工和刺绣作坊。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官办福建女子职业学堂设有刺绣班。初聘日本和台湾籍妇女担任刺绣教员。曾明(...
58435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制度
泉州刺绣又名“刺桐绣”。宋、元之际,刺桐缎举世闻名。继之,刺桐绣逐渐普及,由家庭妇女的副业逐步成为商品性生产,同时出现专营的绣铺。清末,妇女衣袖装饰的花纹绣品——袖口,绣工纹样均有艺术价值,肩挑商贩以磁器换“袖口”,即所谓“袖口换茶杯”,商...
5843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艺术
漳州刺绣又名“漳绣”。早期多是民间女红。宋、明时期,出现家庭作坊,品种遂增。色彩纹样渐趋复杂,有山水、花丼、飞禽走兽、人物等。明代始有专营的绣品铺。家庭妇女则以刺绣为副业或代绣铺加工。清初,漳州有“开芳号”、“文彩号”绣铺,后有“漳彩”、“...
5843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艺术
木偶头雕刻主要产于泉州和漳州,以泉州为主。泉州木偶头雕刻在明、清之前就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泉州木偶戏,多为祭神供鬼而演出的傀儡戏,木偶头雕刻也多为神佛鬼怪。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泉州有提线木偶戏30余...
58438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艺术
漳州木偶戏也很盛行,木偶头雕刻也很出色。清代,就有称“鸽司”、“扭司”、“尚司”、“滨潭”、“金钟”等木偶头雕刻工艺匠师。清末,也有木偶头雕刻作坊。较有名的是岳口街的何守忠木偶头雕刻店,北桥头(今大同路)徐荃的木偶头雕刻店。民国17年(19...
58439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艺术
漳州剪纸俗称“剪花”、“铰花”。最早流传于漳浦县的村镇,又叫“漳浦剪纸”。农村妇女在婚嫁节庆之日,常用大红纸张剪以“凤凰牡丹”、“红桃”、“鱼草”等图案,寓意“荣华富贵”、“长寿”、“钱财有余”等,已成俗,后逐渐在民间发展成为剪纸工艺。
58440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 类型: 艺术
屏南剪纸根于农村,家家能工,户户通晓。当地习俗以剪纸优劣来衡量出嫁女子是否心灵手巧。崇口乡群众办喜事,要用大量剪纸“礼花”来装饰食品,现有剪纸人员100多人,技艺较高的有30多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