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木偶头雕刻

知识类型: 艺术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唯一号: 130034020230000723
专题名称: 漳州木偶头雕刻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30000017/001
起始页: 0118.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漳州木偶戏也很盛行,木偶头雕刻也很出色。清代,就有称“鸽司”、“扭司”、“尚司”、“滨潭”、“金钟”等木偶头雕刻工艺匠师。清末,也有木偶头雕刻作坊。较有名的是岳口街的何守忠木偶头雕刻店,北桥头(今大同路)徐荃的木偶头雕刻店。民国17年(1928年),徐年松“天然”木偶头雕刻工场的木偶头较著名,是其盛期。当时,龙溪、龙岩一带多有销售“天然”木偶头;“天然”年产200多个木偶头,单价1~6元不等,产值在1000元上下。 漳州木偶头雕刻艺人徐年松。其造像偏重写实,稍带夸张,生活气息浓郁。如“白须老生”,脸形多用“国”字型,写真为主,突出眉骨和下巴,眉毛松长,前额和眉梢的皱纹刻划细致,形象生动。“文武生”和“文武旦”为其代表作,其特点是写实,五官俊秀、容貌丰腴、色调柔和,解剖关系处理得当,比例准确。百余种头像,神态各异,各有特色,形成“北派”的艺术风格。 1955年,漳州工艺社成立,徐年松负责培养新一代雕刻艺人。其子徐竹初,曾有三件木偶雕刻作品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科技和工艺作品展览会,评为特等奖。1961年,省文化厅和轻工厅评定徐竹初为木偶头雕刻艺人。1962年,徐年松进入漳州木偶剧团专职从事木偶设计雕刻,他创作的《闺文旦》、《文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奖。1964年,获《木偶舞台设计》特等奖。1987年10月,在香港举办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展。他还为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地培养一批木偶雕刻人才。 为了加强木偶戏演出效果,漳州木偶雕刻艺人对木偶造像进行大胆改革,将木偶身长8寸提高到1尺5寸,头型相应加大;将木偶面部上油打蜡改为油彩扑粉定妆,减弱面部反光;改革木偶头的造型和面谱设计,参照京戏面谱与原来地方的面谱,将二者有机的揉合,既新颖又有特色。 木偶制作包括头像雕刻、粉彩、须发和四肢的安装和服装等,涉及的工艺有雕塑、彩绘、刺绣、编结、缝纫等,而木偶头雕刻是最主要的。木偶头的制作分木雕、粉彩两大工序:先选用质轻易刻的樟木、榆木,劈成与木偶头像等高的三角形;刻划面部中线,定出五官;挖空颈脖部,便于演员手指伸入;雕成头像坯;安上活动的嘴、眼。在彩绘脸谱前,先裱以棉纸、涂上调和水胶,并沥以细泥浆,粗磨后补隙、修光,然后上粉,彩绘脸谱、上蜡,最后安上发髻、胡须。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福建省志·二轻工业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由总概述、大事记、地图集、专业分志、人物志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详近略远,立足当代,以记述全省近现代、当代史事为重点,注意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着力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并反映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