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19 条 531 / 668
7951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艺术
在山丹古老的民间火烫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早在汉代,这里的农牧民就用烧红的火钎,在木制农具和器物上烫烙各种不同的印记符号,作为识别的标志。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在日常生活用的木碗、木勺、木盘和筷子上烫烙各种喜爱的装饰花卉图案,...
795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艺术
是以麦秆为原料制作的剪贴画。它与民间剪纸同出一辙,是不同材质的民间剪纸艺术衍生品。其制作工艺是选择长势良好的麦秸中段粗而长的几个节节,经漂白、剖切、刮胎(清除麦秸内里过厚的附着纤维)、拼贴(把剖开刮净的单独的麦秸条拼贴在宣纸上)、熨烫平整等...
7953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艺术
秦腔 清道光、咸丰以前,东乐有秦腔戏班——复兴班,有全套戏箱行头和一批完整的演出剧本(手抄)。当地士绅王三槐曾任箱主。光绪年间,马禄林继任,新购戏箱一副,以义兴班、义乐班分班应事,并赴张掖、山丹等地售票演出。民国时期,当地名须生刘积苍技艺精...
7954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艺术
在山丹传播较广。昔时,多为走乡串户的民间艺人演唱。民国时期,有刘怀义、方正学、兰生英、赵兴福等艺人组织眉户戏班,在山丹、张掖、民乐等地唱会戏。剧目有《大保媒》《大钉缸》《小姑贤》《张连卖布》《杀狗劝妻》《花厅会》等。文武场面齐备,生、旦、净...
7955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艺术
民国时期,位奇镇新开村戏剧艺人钱元亨在县城说书。1955年,兰州移民大鼓演员赵得民(河南籍)设书场于人民舞台,常把时事政策编成书帽,在说正书前加演。1961—1966年,县剧团职工刘成德夫妇在县城西关开设茶馆,由刘成德说书。
7956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艺术
也称宣卷,多在冬闲时进行。一人念卷文,一童子吟唱接音。卷中有诗、散文、唱词,唱词多由7字、10字句构成,标有曲牌名。每一宝卷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山丹城乡流传较广的宝卷有《莺哥吊孝》《侯梅英反朝》《五鼠闹东京》《狸猫换太子》《黑骡子告状》《康...
7957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艺术
是城乡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由一老人(多为盲人)偕小丫头或老妻,带二胡、板胡、三弦、竹瓦、水水(磬碗子)等简易乐器走乡串户演唱,唱的曲调多为眉户或地方民歌,常拉弹的曲子有《满天星》《白菜根》《八谱》等,唱的曲儿有《割韭菜》《钉缸》《绣香袋...
7958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其他
俗称树根雕。境内根雕主要取材于沙漠戈壁的多年生耐旱灌木如黄柏刺根、霸王根以及沙枣树根等。这些沙生耐旱植物根系多凹凸分杈,造型怪异奇特,仔细端详观察,可发现内含不同姿态的动物、人物等奇特造型。认定造型后,将多余的枝杈去除,稍加雕饰即可成型,故...
7959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其他
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玉石的钟爱,玉雕厂、奇石加工厂应运而生。山丹玉雕加工企业主要有文博工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2年8月),是一家集文物仿制、玉器加工、原料开采、木雕工艺、奇石、园林石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主要对博物馆珍...
7960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其他
山丹面塑主要用于制作春节年俗敬神祭祀供品和丧葬吊唁供品,作品多为狮子、老虎等各种动物造型和带颜色的浅浮雕面塑花卉。昔时农村妇女中的面塑能手还用杏仁、花生等食材着色后堆贴成面制供品上的装饰花卉图案。
7961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其他
俗称“彩塑”,是山丹民间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多见于道观、庙宇泥塑神像。它以泥土为原料,由手工捏制,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造型为主。制作方法是在黏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山丹大佛寺有世界最...
7962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其他
20世纪90代后,随着新型材料玻璃钢等的应用,山丹文化馆成立雕塑工作室,城市雕塑应运而生。2006年,陶稷辉在青年步行街制作霍去病雕塑,2007年为李桥中学制作孔子像,2012年结合山丹烙画中的烙烫工艺,制作雕塑作品《岁月》,在北京国粹苑举...
7963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旧时,婚姻均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子一般到十五六岁,就物色媳妇,论门第,序班辈,讲究“门当户对”。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带彩礼去女方家“认门”,之后订婚。彩礼视家境而定,富余人家送绸缎衣料、布匹及现金等,贫寒之家只有布料、头绳、鞋面、手...
7964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旧时,产下婴儿后,即在产房门上挂出标志,男为弓箭、女为小筐上悬红条,以此告知亲友邻居。同时向娘家报喜,娘家的父母或亲属即带上鸡蛋、挂面、红糖等来看望母婴。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婴儿出生时一般都请当地土生土长的“守生婆”接生。“守生婆”仅凭经验接...
7965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 类型: 民俗
婴儿长到30天,在先祖牌位前焚香、献供、请老人命乳名,吃“满月饭”。给孩子剃头(男女都剃),并把胎发团成毛球,做成“记心”缝在内衣背后,长期佩戴。有的还戴上银锁,祝孩子“长命百岁”。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