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秦腔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唯一号: 292434020220000365
专题名称: 山丹县秦腔
文件路径: 2924/01/object/PDF/2924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682.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专题描述

秦腔 清道光、咸丰以前,东乐有秦腔戏班——复兴班,有全套戏箱行头和一批完整的演出剧本(手抄)。当地士绅王三槐曾任箱主。光绪年间,马禄林继任,新购戏箱一副,以义兴班、义乐班分班应事,并赴张掖、山丹等地售票演出。民国时期,当地名须生刘积苍技艺精湛,收受徒弟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会主席王得诗任剧团团长,演出现代秦剧《穷人恨》《血泪仇》《罗汉钱》及新编历史剧《北京的四十天》和传统戏《徐州革命》等。县城一、二、三乡建有业余剧团,自成体系,各有所长。1954年,县文化馆以东乐乡业余剧团主要演员和全部戏箱行头为班底,挑选县城3个乡业余剧团的部分演员,组成山丹县业余剧团,排演传统秦剧《北京的四十天》《黄龙山起义》《劈山救母》《貂蝉》等,下乡巡回演出。 1956年3月,成立山丹县秦剧团,有演职人员40余人。1976年,成立县农村文艺工作队。次年,排演现代秦剧《蝶恋花》、传统戏《十五贯》。后学演陇剧《枫洛池》、秦剧《三滴血》。1979年5月,自编历史剧《焉支山》(编剧王志坚)参加张掖地区文艺会演。同年9月,改文工队为秦剧团。1985年11月,以自编历史剧《东望长安》(编剧王志坚、尚育民)参加甘肃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戏剧调演,获创作、演出2个三等奖。其后,随着电视、录像、歌舞厅等的兴起,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趋于多元化,剧团演出上座率急剧下降。1989年6月,县秦剧团撤销。多年来,县秦剧团聚集了陈光明、刘振中、沈秀珍、姚冰清、毛立荣、胡凤兰、陈立禹、辛宏斌、张生文等一批有实力的秦腔演员,他们以精湛的技艺,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众多丰满的舞台艺术形象。除专业剧团外,20世纪80年代,新开、芦堡、陈户、高寨、永兴等村组织过业余秦剧团。原山丹秦剧团退休老艺人刘桂玲、刘成德夫妇和其子刘克勤在位奇乡二十里堡村组织儿童剧团,培养男女学员40余人,在本县及古浪县、玉门镇的农村演出。此后,刘克勤等秦腔爱好者曾办过秦腔茶园,组织当地和外来秦腔艺人演出秦腔折子戏。近些年来,城乡戏迷自发在城区公园、广场开展自娱自乐演唱活动,并参与县上举办的秦腔戏迷大赛和各类群众文化演出活动。

知识出处

山丹县志(1989—2013)

《山丹县志(1989—2013)》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共37编,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建置,人口与居民,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团体,民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水利,农村工作,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劳务经济等。反映的是1989-2013年25年间山丹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