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1049 条
2022年
1049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049 条
专题知识
146条
其他
261条
动物
11条
区域
40条
医疗
16条
土地资源
32条
基础设施
11条
工业产品
27条
数据统计
31条
景区
29条
景物
9条
植物
33条
民俗
114条
民俗文化
118条
水果
16条
物产
50条
疾病
10条
矿产
1条
美食
3条
艺术
2条
蔬菜
30条

颗粒列表

共 1049 条 67 / 70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991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建国前,县内丧葬沿袭古俗,多充斥封建迷信。基本程序是:人寿终后先为其净面、穿衣,后移尸中堂。家人痛哭一场后,送倒头盘缠,亲属按与死者亲疏关系穿孝服。同时,派人将死讯及安葬日期通知亲友,贫家多口头报知,富户及书香家庭用丧帖。亲友即日吊丧,瞻仰...
992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妇女分娩谓之做月子。小儿降生后,男方即派人告知婴儿外婆家,谓之“报喜”,城东南等乡村让报喜者带回一只公鸡,名曰“长命鸡”,以示婴儿长命。第三日,产妇母亲等亲戚携鸡蛋、挂面来看望,男方邻里也送食物于产妇家,谓之“送米”。十日,亲友携衣物看望婴...
993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建国前,男过60岁后逢生辰多具仪庆贺,称为“祝寿”,其中以66岁、80岁寿辰为重。富家寿庆仪式隆重,届时院中张灯结彩,中堂设香案,受礼人着新衣端坐案前,依次接收晚辈及亲友叩拜,仪式毕设寿宴待客,以寿面为主食。亲友所送贺礼多为寿联、寿幛、寿桃...
994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交际惯例民国期间,春节时城乡居民互相拜谒,谓之贺新年、拜年。亲戚朋友有婚嫁生育等喜庆事均前往祝贺,婚嫁时送喜幛。有丧亡则送挽联或挽幛并亲往吊唁。建国后,上述习俗尚存,婚丧嫁娶时有的改送现金。 见面待客清末,平辈相见多抱拳致礼,下辈对上辈行跪...
995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建国前,民间习惯将除夕(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与正月初一连在一起,谓之过年。一进入腊月便开始买菜、打酒、杀猪、宰鸡准备过年。腊月二十三祭灶后开始蒸制节日食品,节日气氛越来越浓。除夕,迷信传说百神下界,清晨贴春联或门...
996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十三民间谓之“阳公忌”,旧时群众认为是日不吉利,无特殊事项多不串亲,不外出。建国后,此俗消失。
997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群众谓之正月十五。旧时,民间有点岁灯、扮秧歌等活动。建国后,点岁灯之习渐失,扮秧歌常盛不衰,1979年以后堪为民间盛事。有秧歌的村庄,从正月初四五开始组织演练,十五前后相互串村表演,优秀节目还汇集县城或乡镇驻地表演,省...
998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日。是日日出前,农家以草木灰在院中画囤形,象征粮仓,中间放五谷少许,谓之填仓,后燃鞭炮,以祈五谷丰登。建国后,此俗在农村尚存。
999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俗语谓“二月二龙抬头”,预示着春雨即至。旧时农家多用木棍敲击炕沿并改善生活。建国后,迷信习俗多数废止,改善生活之习尚存。
1000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相传是为祭祀介子推而设。是日禁火寒食,民间有培坟土祭祖扫墓、踏青野游及荡秋千之习。秋千多于节前扎制,节后拆除,谓之“悠(忧)前不悠(忧)后”。建国后,寒食日农家祭祖扫墓习俗尚存,部分群众改烧纸哭坟为向祖坟献花圈。国家机关及...
1001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旧时,食粽子,贴钟馗像,门檐插菖蒲、艾枝,院中洒雄黄酒,驱“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小孩佩戴长命锁、艾虎以除灾异及不祥。建国后,插艾枝、食粽子之习少见,其它活动皆停止。
1002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六月初六日又称天贶节。旧时民间在此日晾晒书籍、衣物等。建国后,此俗废止。
1003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是日食凉面谓之能防暑,此俗相沿至今。
1004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七月初七日为乞巧节。是日晚,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青年女子多在院中设供,乞求织女传授纺织技术。建国后,此俗渐止。
1005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群众称为“七月十五”。旧时,多用初熟五谷及新鲜瓜果祭献祖先。建国后,祭祖遗风尚存,群众多于是日改善生活。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