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路和济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796
颗粒名称: 让路和济贫
分类号: K250.6
页数: 3
页码: 15-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三七年冬至一九四五年秋,八路军三八五旅在庆阳驻防期间,与当地人民建立了鱼水般的深厚情谊,出现的感人肺腑的事迹。
关键词: 近代史 文史资料 中国

内容

一九四二年秋末冬初的一天,王维舟同志去驻扎在合水的警备七团平反了一个冤案后,起程回旅部庆阳。我们俩都骑着马,走出三十多里地,翻过一座山,向一条大沟下来,刚转过一道弯,两匹马先后跳过山溪朝前奔跑着。突然,走在前面的旅长拉住了马, 掉转头对我说:“小李,快下马!”我举目望去,前面走来了两个背柴的老乡。我们都下了马。看着背柴的老乡和我们正在走的路,我说:“首长,那两个人往路边让一让,我们不用下马,也可以过去。” “为啥要人家给我们让路呢?”旅长笑着问我。我一下子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旅长很和蔼地说:“小鬼,我们常说'把方便让给别人',可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啊!”旅长这种处处为群众着想的高尚品质,使我很受感动。我投去尊敬的目光,对他说:“首长,你想得真周到,怪不得人家都叫你是善人哩!”说着,背柴的人走近了我们。一个是中年农民,一个是十五、六岁的小青年。我和旅长把马拉在路旁停住,给他们让路。两个背柴人早已看见了我们让路的情景,憨厚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容。那位中年农民说:“你们八路军真好;要是遇上国民党军队;他们早叫我们爬在路畔上了。”我心里‘咯噔’一下,让不让路,竟有如此大的区别。
  旅长见他俩都穿得破破烂烂,十分同情地说:“天冷了,多打点柴取暖吧!”“唉,哪还顾上取暖呢!我这是去卖柴,弄点钱给老娘看病。”那位中年农民说罢,脸上阴云骤起。
  旅长听罢,把马向前拉了几步,他叫两个老乡把柴放在土台上歇一会儿,他有话要问。
  原来这位中年农民姓张,那个小青年是他的儿子。老张的母亲患了伤寒病,由于无钱治疗,病情越来越重,现在给家里其他人也传染上了,老张只好和儿子每天进山里砍几趟柴,晒干了背到合水县城去卖,今天就是到那儿去的,准备用卖柴钱给母亲求医看病。
  旅长问他,准备上哪儿、求谁给母亲看病?老张说,合水古埠川有个老巫婆,人们都把她当作神仙看待,他也打算拿上钱去求她。旅长听罢,看了看老张和他那个一直不说话的儿子,从我背的公文包里取出一张白纸,写了封信折叠起来递给老张,说:“西华池(合水县城)有我们八路军警备七团的医院,你把老母亲送到那儿。他们见了这封信,会免费让老人家住院治疗的。”“你是……”老张接过信,惊讶地问。
  “我叫王维舟,是八路军。”王旅长笑了笑说。
  “噢,我知道了。”老张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说:“我真没想到今天见到你了,善人啊!”“拿你们卖柴的钱做点衣服,小心别着凉哟!”旅长关心地。
  “叔叔,今天去我们家吧!我昨天在山上打了一只兔子,还没吃哩!”那个小张也开了口,眼眶里溢出了泪珠儿。
  “是啊,今天我们不进城了。我的家就在前面,你们一定要去,好不容易遇上了。”老张接着说。
  “谢谢你们,以后有空儿一定来,今天我们得赶回庆阳。”旅长笑着说了声“再见”,我们就上马了。
  过了两个月,老张的儿子身穿新衣服,肩扛一袋米,手提一只鸡,到庆阳找王旅长来了。他说,经过警备七团医院细心治疗, 老奶奶的病已经好了,他特地代表全家人感谢王旅长来了。旅长听说他奶奶病好了,十分高兴,但对他拿来的礼物,却委婉地谢绝了。

知识出处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第十二辑》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2.6

本书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甘肃所发生的抗战故事。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占功
责任者
李有义
责任者
王维舟
相关人物
王旅长
相关人物
兴茂
相关人物
马向前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国民党县政府
相关机构
三八五旅民运科
相关机构
伪县政府
相关机构
县政府
相关机构
警备七团
相关机构
回旅部
相关机构
国民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高营乡
相关地名
赤城
相关地名
西峰镇
相关地名
庆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