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关于汗国名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6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关于汗国名称
分类号: 1
页数: 8
摘要: 对于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的这段新疆历史,人们迄今仍未取得一个众人皆同的称呼。这方面的困难之处大概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名称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这一地方政权一些固有的特点,以及我们研究对象本身的时空范围。故此,在我们对于东察合台汗国历史进行研讨之前,极有必要先就它的名称进行些探讨。
关键词: 1

内容

对于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的这段新疆历史,人们迄今仍未取得一个众人皆同的称呼。这方面的困难之处大概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名称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这一地方政权一些固有的特点,以及我们研究对象本身的时空范围。故此,在我们对于东察合台汗国历史进行研讨之前,极有必要先就它的名称进行些探讨。
  就著者所知,目前对于这一段新疆历史,中外学术界大致有以下几种称呼:1. 蒙兀儿斯坦。
  2. 叶尔羌汗国。
  3.察合台后主政权。
  4.别失八里或亦力把里。
  5.东察合台汗国。
  除此,还有“赛德王朝”、“喀什噹尔汗国”等名称,因为它们不常为人们所用,没有代表性,故从略,这里不对其专门评述。
  在这其中,“蒙兀儿斯坦(Moghulistan)的名称最常为人们所用,“蒙兀儿斯坦”意即“蒙兀儿人占领的地方”,(因“蒙兀儿”即“蒙古”,故可直译成“蒙古国”)。这一名称在14—17世纪的中亚地区颇为流行,究其原因,如同波斯文古籍《拉失德史》英译本序言作者 N •伊莱亚斯所评论:“蒙兀儿斯坦是蒙古人自己喜欢,而且至少在当时是他们引以为荣的名称,同时也是与他们的声誉以及他们最珍爱的传统相联系的”①。同时代,伊斯兰作家在其作品中广泛地使用这一称呼也是导致其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但是,现代语言学研究已经证明,所谓“蒙兀儿”(一译作“莫卧儿”)一词实际上是波斯语“ Moghul”的中译名称,而“Moghul”又是古代波斯人对蒙古人(Morgghol)的误译。因而,严格地说,这个名称的拼读是不科学的②。但是,由于同一时期的波斯史学家及尔后的察合台文著述也都这样称呼,依据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的原则,或译称“蒙兀儿” 也未尝不可③。因此,学术界今天仍习惯上将公元16世纪蒙兀儿贵族巴布尔在印度北部建立的地方政权译作“蒙兀儿(或莫卧儿) 王朝”。不过,今天我们探讨14至17世纪这段新疆历史,如将“蒙兀儿斯坦”作为一个地方政权名称来使用,则不仅难免使人们将其与北印度的“蒙兀儿王朝"相混淆,而且也有违于这段历史的实际涵盖范围,例如,元明时代,伊斯兰作家笔下的“蒙兀儿斯坦”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十分杂乱的,有将蒙古人原先占有的地方称作“蒙兀儿斯坦”,有将蒙古人曾驻扎过的地方叫作“蒙兀儿斯坦”,还有把察合台汗以后蒙古人游牧居住的地方也叫作''蒙兀儿斯坦”。在这里,政治方面的色彩无疑是很显明的。不仅如此,通过对记录这一时期历史最重要的伊斯兰文献,如《拉失德史》、《帖木儿武功记》、《巴布尔传》的探索,我们发现,伊斯兰文献中所谓“蒙兀儿斯坦”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带有特定社会生活历史内涵的地理概念而已。海答儿书曰:“蒙兀儿斯坦周围有七八个月路程,它东界卡尔梅克国家,也就是接连巴里坤、叶密立和也儿的石;北面与库克恰一腾吉思、布不里希和哈剌塔尔为邻;西面与突厥斯坦和达失干接壤;在南面则和费尔干、哈实哈儿、阿克苏、察力失、土鲁番等地相连”①。海答儿书中还记录了几个位于蒙兀儿斯坦境内的城镇、河流和湖泊的名称,有八剌沙衮、答剌速、阿力麻里、朱得、要木哈勒等。河流、湖泊的名字除上面已提到的外,还有伊犁河、叶密立河、 纳林河,并说:“这些河那条也不亚于只浑河(或细浑河),这些河大半流入库克恰一腾吉思(即巴尔喀什湖)——也就是蒙兀儿斯坦与月即别斯坦分界的湖。”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在书中还向我们描述了蒙兀儿斯坦的自然景色,这里“大部分是高山和沙漠(草原),环境极为优美宜人,远非笔墨所能形容。在高山与平原上,到处开着不知名的鲜花,这些都是在蒙兀儿斯坦境外所见不到的,其美妙难以笔述。在大部分地区,夏季异常温和,只要穿一件单衣就够了,不过多穿一些也不致于热的难受。但是,某些地方气候还是偏冷”②。可见,从这位伊斯兰作家的记述看,所谓“蒙兀儿斯坦本部地区(在这个时代的早期,也叫'察台,)是一片草原,或者说是一个牧区和统治部落的中心地带”。在当时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准噶尔以及(前)苏联的整个东南部和哈萨克斯坦③。不难看出,所谓 “蒙兀儿斯坦”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系指以游牧生产生活为主的天山北部广大的草原地带。然而,事实上我们这里叙述的历史范围,即便是在伊斯兰史书中所记述的“蒙兀儿斯坦”,除草原地带之外,还包括农业地区,例如曾一度是都格拉特部的封地,尔后成为东察合台汗国首府的所谓“曼东赖•苏雅(Mangalai suyah)即“向阳区”(Aftab Ru)”。根据《拉失德史》记载:所谓“向阳区"的东境是苦先(库车)和特尔布古尔(轮台),西边位于费尔干,北邻伊赛克湖,南面则是车尔成(今且末县境)和撒里畏兀儿地。其府治则设在阿克苏。值得提及的是,公元1347年秃黑鲁帖木儿就是在阿克苏被都格拉特部异密推立为汗的。但是海答尔在其书另一个地方则明确记载,“曼尕赖•苏雅”未包含在“蒙兀儿斯坦”辖内,由此可知,如同“蒙兀儿斯坦”是一个具有特定社会生活历史内涵的地理概念一样,“曼尕赖•苏雅”也是一个地理概念。自然,这也就必然决定了“蒙兀儿斯坦”尚无法包括和代表本书叙述的历史内容,更不能充作这个地方政权的名称。
  “叶尔羌汗国”这一名称,是现代中外史学家新撰的名称,意指秃黑鲁帖木儿汗七世孙赛德汗公元1514年驱逐盘踞天山南麓诸城的蒙古都格拉特部异密米儿咱•阿巴•癿乞儿后所组建的“王国”。
  这一地方政权年代下限是1680年,是年蒙古准噶尔部南下占领天山南部诸城。因为赛德汗及后代以叶尔羌(今莎车县)为首府, 故而以城命名。就本书所研究论述的时空范围而言,这段历史作为其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若用它概括公元14世纪中叶迄17世纪末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则显然与历史事实是相悖的。
  还有“察合台后王政权”这一名称,也系后人所撰,言外之意, 是泛指14世纪初察合台汗国分裂后,察合台汗后代为部属拥戴, 在西域、中亚地区组建的一系列地方割据政权。据《明实录》记载, 公元14世纪以后,西域、中亚地区诸割据政权向中原明朝进贡的就多达十百二十余部①。这些为数众多的冠以“王国”、“地面”的地方政权不少出自察合台汗之后,因而若均称作“察合台后王政权” 亦无可厚非。但是,本书这里所论的是由察合台汗后裔在帕米尔以东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而且这一汗国基本上是一个统一体, 特别是它的王族世系,与西部帖木儿王朝相似,后来一直继续至终,都没有太大变化,因此,简单地用“察合台后王政权”泛指之,确实显得过于笼统,凸现不岀当时中亚地区众多地方政权各自的特点。 另又有“别失八里”或“亦力把里”之说。这两个地方实非一地。 这是明代汉籍资料的称呼。据《明太宗实录》所载,永乐十六年 (1418)二月庚戌:“别失八里头目速哥、克剌免(满)剌等来朝贡方物,具言其王纳黑失只罕为从弟歪思弑之而自立,徙其国而去,更号亦力把里王”②。自后,汉文史籍就把“别失八里政权”改称“亦力把里”。纵观此名称之产生,实际上也是以地命名。现代中外史家一般以为别失八里与亦力把里虽非一地,但是从自然环境上看来, 实际上属于同一类型地区,亦即伊斯兰史书中常见的所谓“蒙兀儿斯坦”地区。明朝初年岀使西域的陈诚在其《西域山川风物行程记录》中曾详记该地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地居沙漠间,今为马哈木氏王子主焉。马哈木盖胡元之余裔,前世锡(赐)封于此。不建城郭 •宫室,居无定向,惟顺天时,逐水草,牧羊马以度岁月。故所居随处设帐房铺毡毯,不避寒暑,坐卧于地。……饮食惟肉酪,间食米面, 稀有菜蔬,少酿酒醴,惟饮乳汁。不树桑麻,不务耕织,间种穄麦,及为毛布。......广羊马,多雪霜,气候极寒。平旷之地,夏秋略暖,深山大谷,六月飞雪”。“……究其故疆,东连哈密,西至撒马儿罕。后为帖木儿驸马所夺,今止界于养夷,西北至脱忽麻,北与瓦剌相接,南至于阗。……其封域之内,唯鲁陈、火州、土尔番、哈石哈、阿力马力数处略有城邑”①。从上所记不难看出,文中所载与伊斯兰史籍所描绘的“蒙兀儿斯坦”地理风貌、社会经济状况俨然一致。所不同的是,这里所记述的“别失八里政权”所统辖的地域范围则同本书所述之兴盛时期的东察合台汗国地域基本相吻。既然如此,这一名称显然尚不足以全面地概括和反映本书中所研究的东察合台汗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之全貌。
  除了上面所述各种名称之外,人们对于公元14—17世纪的这段新疆历史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即“东察合台汗国”,前苏联中亚史学者〇 • Φ •阿基穆什斤或称作“东察合台兀鲁思”(“兀鲁思”,蒙古语“部落”、“人民”、“国家”之意)②,本书采撷这个名称,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从汗王世系的延续来看,根据研究成果揭示,这一时期的历任汗王皆自诩族属察合台汗家族,打着察合台汗国继承者的旗号以统驭部众。公元15世纪熟悉哈密、吐鲁番政务的明朝大臣马文升在其奏折中记道:“番人重种类,且素服蒙古,……非得蒙古后裔镇之不可”③。其所言可谓一针见血。还在察合台汗国时期,其东部地域蒙古部众曾以尊从蒙古“札撒”,坚守传统习俗而著称。公元14世纪中叶汗国分裂后,该地区的蒙古显贵依然维持其古俗, 讲究血缘,皇族则须源出“黄金家族”,必须是察合台汗后代。因此,自从秃黑鲁帖木儿就任大汗位,迄17世纪汗国最后覆没,察合台汗后裔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后代作为汗国的统治王族,一脉相传,延续不断,主宰着汗国这一时期的政治命运。即便是一度曾与汗室分庭抗礼并立的西域其他割据政权,若吐鲁番、库车等地首领也或亲或疏地与秃黑鲁帖木儿汗室有着血缘关系①。源出察合台汗后裔的秃黑鲁帖木儿汗家族统治着察合台汗国分裂后的东部地区是这一时期汗国政治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其次,就汗国管辖的地域范围而言,公元14世纪中叶中亚察合台汗国分裂以后,东、西部截然分开,费尔干纳、撒马儿罕以西地区后来皆归帖木儿及后代统属。(上述两地时而也归属汗国,但为时不长)强盛时期的帖木儿王朝虽曾一度将其势力范围扩充到汗国境内,但是时间皆很短。费尔干纳、撒马儿罕以东,哈密以西,瓦剌以南,和阗以北诸地则一直处在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后代统治之下,以秃黑鲁帖木儿汗为首的察合台后裔为了将这一大片地区统一起来,前后花费了几世纪的努力,诸如公元15世纪中叶以后, 黑的儿火者汗、歪思汗都遣兵攻占过吐鲁番,黑的儿火者汗甚至因 “圣战”而死于该地。但是,也只是到了歪思汗以后,吐鲁番地区方才归属于汗国。迄公元16世纪,经过与明朝半个多世纪的争夺,汗国才获取哈密这个“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公元1514年,皇族成员赛德率兵击败都格拉特部异密米儿咱•阿巴•癿乞儿,长期是汗国“国中之国”的哈实哈儿才处在赛德管辖之下。在东察合台汗国对于天山南北各地3个多世纪政治统治过程中,原察合台汗国治下的东部地区,即费尔干纳、撒马儿罕以东,哈密以西,瓦剌地区以南,和阗以北等地,既包括所谓“蒙兀儿斯坦”,又内含“曼尕赖•苏雅”的广大地区一直处在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后代的管辖之下。当时在这一地区,没有那一种政治势力或者家族能够代替或者取代秃黑鲁帖木儿汗家族对该地区的政治统治。
  最后,年代上的界定也是十分重要的。从公元1347年,察合台汗后代秃黑鲁帖木儿为蒙古都格拉特部异密扶立为汗,遂宣告东察合台汗国建立,虽然1345年都格拉特部异密已经从草原上将秃黑鲁帖木儿找了回来,并欲推举为汗,但仍不能将此年定为汗国建立的年代,因为是时中亚统一的察合台汗国还未分裂。后迄公元 1680年,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率部在阿帕克和卓引导下南下攻克汗国首府,东察合台汗国覆没,自此,一向高人一等的秃黑鲁帖木儿汗后代沦为庶民,其显赫地位为准噶尔贵族扶持下的伊斯兰和卓势力所替代,这一历史分界是十分清楚的。
  综上所述,本书拟以“东察合台汗国”这一名称涵盖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这一时期的新疆历史。所谓“东察合台汗国”,是一个以蒙古族为统治民族,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察合台汗后代, 亦即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后裔为统治王族的地方政权,其于公元 1347年建立,1680年为蒙古准噶尔部南下所灭,共存在300余年; 其统辖地域大体上是指撤马儿罕以东,哈密以西,瓦剌以南,和阗以北的今中亚部分地区和天山南北广大地域。对这一广袤地区的漫长时期的地理、民族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便构成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

《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7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 西交通道路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 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动 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 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 的一页,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 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