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画派的绘画作品几个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4625
颗粒名称: 北方草原画派的绘画作品几个特点
分类号: K28
页数: 3
页码: 439-441
摘要: 本文概括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北方草原画派代代相承、草原画派在题材上一个突出特点是对马的描绘等。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内容

综观北方草原画派的绘画作品,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在内容上,描绘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活动在这个偌大草原的,是群鹰搏击,万马腾跃,而不是莺莺燕燕,卿卿我我。绘画的题材内容,就如同草原游牧人岩画的题材那样,几乎全部是出猎、牧马、骑者、弋射、帐幕、弓箭、牵牲、野牲、景物、卓歇等等。
  其二,在绘画技法上,北方草原画派代代相承,采用的是中国画远近法的构图,以线造型的方法和以固有色平涂为基础的随类赋彩的方法等。这种画法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为我国各族人民所热爱、欣赏、使用,北方草原民族也不例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征的体现。但是,由于表现内容的需要,草原画派也有自已的创造和独具的风格。比如在线描技法上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中国古典画家都是以这种或那种方法运用线条而取得艺术效果的,一位能熟练地掌握线条的画家,即使他没有全部掌握艺术的其他表现手段,也能取得杰出的成就。线条是中国古典绘画的关键因素之一。草原派画家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了对线条技法的使用。隋唐之际的尉迟跋质那和尉迟乙僧父子,为了生动地描绘北方游牧民族人物的形体结构和民族服装,采用了“凹凸花”的技法,既强调色彩晕染,又用“屈铁盘丝”的线型。这种对线条运用的技法,一直被草原画派的画家所继承,像耶律倍的《射骑图》和胡瓌的《卓歇图》,他们采用了一种清劲方折、挺直舒展的铁线描,并把这种转折的短线联结起来,用平行的短直线组织衣纹,来表达毡麻织物的硬度,使他们所绘的放牧、出猎等题材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草原情调。
  早在唐宋之世,中国的艺术理论家就已提出,画家的风格和他们所运用线条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画家在线描中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出自己的性格和情绪。北方草原画派的作品,用笔大都粗壮劲猷,关于这些特点,宋元时代的美术批评家的评论中业已指出过。如郭若虚说胡瓌“用笔清劲”,朱德润说耶律倍“人马劲健”等。从这些评论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北方草原画派在笔墨技术上的特点,而且使我们知道,早在宋元或更早的历史时期,美术评论家就已注意到草原画派的特点。
  其三,应当着重指出,草原画派在题材上一个突出特点是对马的描绘,不仅数量多,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也最高。从远古时代的岩画、青铜艺术,经辽代契丹族的草原派画家,一直到近现代蒙古族的草原派画家,莫不是画马的能手。北朝民歌《折杨柳》里唱道:“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草原牧民习见的情景。马与草原牧民结下了不解之缘。马的用途甚广,不论在经济上、军事上、交通上都离不开马,不仅用来骑乘、驾驭、驮运,同时也用于战斗。草原民族从小熟悉骑射,长大后则编为骑兵,利用马的背、蹄东征西伐,建立了许多草原帝国或偏霸王朝。他们适应塞北的地理环境和游牧的生活方式,经常是“马不解带,人不弛弓”。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北方草原派的画家特别擅长于画马,马的强健跃动的形象是北方草原画派的一个显著的特色。综观北方草原画派的代表性人物,不管是耶律倍的画、胡瓌现存的几幅作品,还是辽代许多墓室壁画,莫不画了许许多多的马。不过北方草原画家笔下的马,不是宫廷厩中的肥马,而是驰骋于草原充满生气的骏马。不管是契丹画家遗留至今的马形象,还是绘于契丹墓室壁画的马,都是生机勃勃富有充沛生命力的草原马,有些马的体型,宛如锡林郭勒草原的乌珠穆沁马,身躯硕健有力。在人马的着色上,参差配置,将调和的效果寓于对比之中。以描绘狩猎归来的《卓歇图》为例,其上众马簇拥,或矗立静站,或回首顾盼,或迈步缓行,却都充满着草原游牧生活的情趣。马群尽管都呈闲适姿态,但使目睹者感觉到,在此前的行猎时,众马曾是万马腾跃的场面。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