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 图书 |
唯一号: | 290120020210004594 |
颗粒名称: | 人工挖掘而成的窑洞 |
分类号: | K28 |
页数: | 1 |
页码: | 412 |
摘要: | 由人工挖掘而成的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带普遍的文化现象。最突出的例子是新疆吐鲁番汉代交河故城中的窑洞。交河故城所在地,原来是两河汇流之处一块黄土高地,建城时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由于当地气候干热多风,筑城时便充分利用了那里丰厚的黄土,城内许多住宅是土挖的窑洞。窑洞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依黄土塬而建的靠山窑,又可称做崖窑、靠崖窑、坡崖式窑洞;其二是天井窑,是由平地挖下去一个方形大坑,然后再向四壁掏挖窑洞,这种窑洞又称地坑窑、地窝子、八卦窑、下沉式窑洞。交河故城内被考古学家称作官署的地方,就是一处结构典型的天井窑。与此类似的天井窑,还可见于新疆疏附县乌帕尔乡,在11世纪维吾尔族语言学家麻罕穆德·喀什噶里麻扎前不远的黄土塬上,就有一处天井窑,不过开挖的时代待考,可能是麻罕穆德·喀什噶里在这里隐居做学问时的宋代掏挖的。 |
关键词: |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内容包括:石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青铜器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草原文化艺术、北朝至唐代的草原文化艺术、辽代至清代的草原文化艺术、当代草原文化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