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巴力巴力”(balbal)、“巴巴”(baba)、“杀人石''、“翁仲”等名称的探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526
颗粒名称: 二、对“巴力巴力”(balbal)、“巴巴”(baba)、“杀人石''、“翁仲”等名称的探讨
分类号: K876.2
页数: 4
页码: 24-27
摘要: 在参阅国外学者研究亚洲草原石人的著述中,常常会遇到“balbal和“baba”的这两个石人名称,但国内学者多不使用。“ba-ba”是国外学者对墓地石人的一般称呼,也有很少的学者将墓地石人称作“balbal”。
关键词: 石人 考古 中国

内容

在参阅国外学者研究亚洲草原石人的著述中,常常会遇到“balbal和“baba”的这两个石人名称,但国内学者多不使用。“ba-ba”是国外学者对墓地石人的一般称呼,也有很少的学者将墓地石人称作“balbal”。
  “balbal”一词,见于后东突厥汗国时期(公元679——745年)的“儒尼文”碑铭。⑥⑦在翁金河畔发现的翁金碑上其第3行就有“balbal”一词,并且带有一个集合名词“alparm”,意思是“勇敢的人们的balbal”。在某一墓地的碑铭中,还带有受难者的名字,即isbarac?Tarqan(始波罗达干)。
  在鄂尔浑河畔和硕柴达木湖畔的阙特勤和毗伽可汗碑中,balbal 一词出现了六次,构成四个词组:1.“朕等树立Baz可汗为吾父可汗之第一 balbal”(阙特勤碑东面第16行,毗伽汗碑东面第13行)。
  2. “余树立黠戛斯可汗为其第一 balbal”(阙特勤碑东面第25行,毗伽可汗碑东面第20行)。
  3."当作balbal”(毗伽可汗碑南面第7行),带有动词的补语“alparin”(勇士),与翁金碑的组词形式完全相同,其中的受害者(一位或数位)的姓名不清楚。
  4.“……余立Quy将军为balbal”(毗伽可汗碑南面第9行)。
  通过balbal 一词在碑铭中的重复出现,及组词关系所表现的意思,说明balbal是一种为某人而树立的且能代表人的象征物,它也代表具体的人,并且有姓名和身份可查,如“Baz”、“黠戛斯可汗”、“Quy”等。一些学者认为,balbal就是突厥时期分布于亚欧草原的石人,并译作“杀人石”。岑仲勉对这一词的解释是,“……balbal……旧释作杀人石,生前曾杀一人,即于墓立石识之。”其实,balbal与汉字的“碑”音义很相似。“碑”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是“碑,竖石也,从石,卑声”。称作碑的物体其实用途也很广泛,其时代不同,所表现的形式和包含的内容也显示出差异。我国自汉代以后许多的碑都是以“竖石''的形式表现;到了唐代,碑志比较兴盛,贵族和帝王陵墓都时兴树碑,突厥民族当时和唐朝来往甚为密切,所以,突厥立碑习俗受唐文化的影响是完全可能的,而且直接拼写成了 balbal。
  《北史•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载,“……杀一人,则立一石,有至千百者”。从这一意义上考察,balbal和杀人石的用途是一样的,认为突厥碑文中的balbal就是汉文史料记载的杀人石的这一说法是可以成立的。然而如果认为杀人石就是墓地石人则很难解释了。对此李征曾指出“在一个墓葬遗址上雕凿这样大量的石像是比较困难的”。®薛宗正也指出,⑧“这样多的杀人石为之立像毫无必要”。事实上,就目前所知国内外考古调查资料中,还没有见到报导突厥时期的一座墓葬立有千百石人的。蒙古境内的阙特勤和暾欲谷墓葬的地面建筑,规模都比较大,其中阙特勤埋葬建筑群外围有2米深的围沟和近1米宽的盖瓦围墙,祠庙式建筑f立于中央,外侧12根立柱布列有序以支撑屋顶,阙特勤的坐像和妻子的雕像就发现于其中。在这样一个突厥时期的大规模建筑中并没有发现很多的石人。另外,在瞰:欲谷的埋葬建筑群中保存的雕像也不多。所以,将杀人石仅仅作为以石人的形式来表现是缺乏充分依据的。
  《周书•突厥传》明确记载,“葬讫,于墓所立石建标”,“又以祭之羊马头,尽悬挂于标上”,这里仅仅是立石建标,并没有说立像。
  在鄂尔浑河流域的一座墓葬,其东3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排列有序的900个立石,这与《北史•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中记载的“千百”杀人石的数量比较接近。另外,蒙古境内还有的墓葬前列百余立石的,在新疆也发现一些墓地立有数十个竖石的。由此看来,所谓“杀人石balbal”,即突厥墓地的立石,它们是体现出墓主人生前战事中杀人的数量。这类立石在许多墓地上呈有规律地竖列。
  baba也是一些学者对石人的称呼,意为父亲。南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的许多石人都称作baba,阙特勤雕像也被称作baba,它具有祖先崇拜的含义。由于baba一般都是以石为材料,故又写作"石头baba”。《世界考古学事典》上册对baba的解释为“石妇”,并且将它与南俄草原分布的女性石人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亚欧草原分布的男、女性石人都可以称作baba „baba和balbal表面上看是同根词・但是词源不一样,所以其含义也有差别。
  “翁仲”是国内学者最初对草原石人的一种称呼,认为它与唐陵、宋陵立石人意义相似。徐松在《西域水道记》中首先使用了这一名称,指出:“……古疑兵之遗……或有陪葬如唐昭陵制欤"。黄文弼也有相似的认识,他说:“以石刻作风来说,与内地墓前普通石翁仲相同”。翁仲是传说中的巨人,《淮南子·汜论》载:“秦之时……铸金人”,汉高诱注:“秦始皇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长人见於临洮,其高五丈,足迹六尺。放写其形,铸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浮后来人们把铜像或墓道石像都称为翁仲。唐代陵墓立石人一般是三种,石人、马和“蕃酋”雕像。乾陵立61尊“蕃酋”像,背上刻姓名;昭陵司马门内原有14尊““蕃酋”像。石人有的很高,桥陵的达4,2、4, 5米。石人一般是文臣武将相对而立,气势宏伟。虽然某些草原石人的造型与唐、宋陵武将石像相似,但是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更主要的是石人所表现的内涵不一样。由于亚欧草原石人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唐代之石人。所以,将草原石人统称为翁仲是不合适的。

附注

⑥岑仲勉:《突厥集史》上、下册,中华书局出版。 ⑦勒内·吉罗著,耿昇译:《东突厥汗国碑铭考释》,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4年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