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青铜时代游牧民已经能够生产许多的乳制品、肉类,而且有兽皮、羊毛,及随着原料增加而日益增长的毛织品,这为游牧民与农业居民的最初的正常交换带来了可能⑰但是,这只能作为邻近地区的贸易活动。还要指出的是,这些物品是亚欧草原的游牧民共有的生产物品,不可能成为他们之间的贸易抢手商品,更不可能是沟通亚欧草原商贸的媒介。
亚欧草原传说中的古国名,常常出现在东西方的史料中,其中的“一目国”和“穷发”国,目前被认为是见于史籍的北方草原古老国家。“穷发”国见于《庄子》⑱,是一个极北的国家,在阿尔泰山一带。“穷发”即秃头之意。西方史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称作“秃头”人,⑲指的也是亚洲北方草原的古老居民。如果从考古的发现来考察这两个国家,也能够追踪到他们的蛛丝马迹,据记载,秃头人“是一个长着狮子鼻和巨大下顎的民族”,显然具有蒙古人种特征。⑳新疆阿勒泰地区目前发现一种年代较早的墓地石人,没有雕刻发饰,眼睛一般呈圆形,显得外鼓,鼻子几乎呈三角形,翼部特别地宽大,嘴雕刻的很宽,呈特大嘴形,嘴与圆形的下颌构成了巨大的下顎,明显具有秃头人“狮子鼻和巨大下顎''的特点。从墓地石人的报导资料来看,哈萨克斯坦斋桑泊一带还没有发现这样的石人,新疆境内其它地区也没有见到,说明其分布仅限于阿尔泰山地。
在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发现的拟人形塔兹明石人,石人头顶和脸面两侧雕刻出了或竖立或横直的发饰及须髯,并且有动物式的耳朵,额部常常刻一只眼睛,呈圆形,用两条弧线将其与两侧的眼睛相隔。很明显,石人表现的是戴有假面具人物。我国对“一目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说该国人皆一目,“中其面而居”。西方史料有关“独目人”的记载是,前额当中有一目,毛发毵疑,狗耳,对于这样的民族面貌特征的描述,也只能以游牧居民的民俗来考虑,仅仅作为一种伪装,或者说是面具,事情也就容易理解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独目人”的情况与南西伯利亚拟人形石人是多么的相似。
以上阐述的无论是“秃头”人,还是“独目人”,在希罗多德的记述中都与黄金交易有联系,他们不仅仅是黄金的采掘者,而且也是黄金的贩运者,黄金的产地就在阿尔泰山。⑳这一点,从希罗多德叙述的黄金贸易路线中就会看得更加清楚。
希罗多德著录的路线是公元前七至六世纪阿利斯铁阿斯《独目人》中提到的东行路线,基本路线是由顿河口出发,渡河来到了萨尔马特人的地区,而后经过布迪尼人境、沙漠带、杜萨格特伊人和玉尔卡依人地区、分离出来的斯基泰人和秃头人地区,最后到达伊塞顿人的地区。其中提到的布迪尼人的住地大概在今萨拉托夫州市附近,分离出来的斯基泰人在今切利诺格勒一带,而秃头人便活动在阿尔泰山地区。独目人则居住在黄金产地,斯基泰人主要是从秃头人手中获取金子,秃头人居住地就是黄金交易的地方。
阿尔泰金子对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是很有吸引力的,他们发展了黄金手工艺,制作人身饰物,装饰马具、武器以及各种器物,创造了辉煌的黄金艺术。阿尔泰黄金对黄河流域居民也是有吸引力的,目前考古出土部分先秦金器被推测可能是阿尔泰金的制品。另外,中亚和新疆其它地区出土的一些金器,也不排斥为阿尔泰金制品的可能。
阿尔泰山地自古以来就是盛产黄金的地方,史称“金微山”、“金山”,《新疆图志》记载,“阿尔泰向以产金著称”,“山之阳分东山、西山,绵亘三数百里,山沟矿沙中处产金,惟矿脉之广狭及产额丰歉不同”。根据勘探资料,阿勒泰黄金主要是砂金,有的河沟砂金含纯金达95%以上,㉑而且容易开采。所以,在开采工具十分落后的古代,这里的黄金就已能够成为亚欧草原贸易的主要商品,起到了沟通亚欧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构筑、沟通亚欧草原的“黄金之路”中,阿尔泰这个黄金产地也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