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艰辛的草原通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474
颗粒名称: 二、艰辛的草原通道
分类号: K92
页数: 5
页码: 8-12
摘要: 草原通道路程非常艰险,许多地方只能是夏季才能通行,冬天一般都被风雪封山,无法通行。冬季最寒冷的日子,有的地方气温降到零下40度,许多野生动物都被冻死・经常还能听到冰雪成灾造成人畜死亡的消息,所以,气候的恶劣增加了开通草原通道的难度。另外,行走草原通道要翻越许多的山林,这些地方时有野兽出没,常常会发生野兽袭击人畜的事故,其危险程度显而易见,它的艰险不下于绿洲路。
关键词: 经济交流 “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通道

内容

草原通道路程非常艰险,许多地方只能是夏季才能通行,冬天一般都被风雪封山,无法通行。冬季最寒冷的日子,有的地方气温降到零下40度,许多野生动物都被冻死・经常还能听到冰雪成灾造成人畜死亡的消息,所以,气候的恶劣增加了开通草原通道的难度。另外,行走草原通道要翻越许多的山林,这些地方时有野兽出没,常常会发生野兽袭击人畜的事故,其危险程度显而易见,它的艰险不下于绿洲路。
  亚欧草原通道的形成,曾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它的出现与人类的活动是不可分割的。追溯草原居民的过去,考察文化发展的情况,就会发现草原通道的历程是艰苦的。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进入了亚欧草原地带,由于中亚北部地区和欧洲草原之间受冰河以及里海海浸的影响,⑧形成了天然屏障,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造成地域性文化分隔的独特现象,形成了东欧平原、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中亚三大晚旧石器文化系统(新疆草原目前还没有发现旧石器遗址),其中,中亚南部没有受冰川作用的直接影响。人们由南向北的迁移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对恶劣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伴着对新地区的开发,或者说是尾随着狩猎的野生动物来到了辽阔的北方大草原的。
  蒙古考古工作者曾将蒙古境内出土的旧石器与西伯利亚的作过比较,认为旧石器时代的蒙古和西伯利亚与中亚居民有过接触,⑨并且指出,蒙古旧石器与欧洲的有区别,表现在石核的形制及石器的制作方法上。亚洲草原和欧洲草原的隔绝保持了很长的时间,不仅在整个旧石器时代居民之间没有接触,而且到了中石器时代双方的文化传统仍有着显著的差异,同是狩猎经济而在石器加工的方法上则大相径庭。研究过里海周围地区中石器文化的学者认为,里海的中石器文化可能源于扎兹安,⑩与伊朗西北方和里海南岸的中石器文化群体相联系。作为这一地区的中石器文化总是伴随着传统的几何形细石器。而在中亚地区的细石器遗址中却出现了几何形和非几何形细石器共存的现象,说明东方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主要还是在中亚地区。细石器似乎也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来考虑。这一划分不仅适合于新疆,而且也利于对周边文化的研究。细石器物在一定范围内延续的时间比较长,不仅在青铜时代,而且至铁器时代早期也能见到这种遗物,这在新疆境内的考古文化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然而,这并不能否认它作为阶段性典型器物的存在,应该说对它的情况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新疆中石器文化来自于东方,而细石器则形成了几个地方类型。⑪新疆草原带发现了不少的细石器遗址,在阿尔泰山前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准噶尔盆地周缘的一些地方都有所发现。这些细石器传统主要是非几何形的,至今还没有发现典型的几何形石器。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亚洲草原居民与欧洲草原居民没有发生过直接的接触,而在中石器时代或者说细石器出现后才有了接触,接触地点主要在中亚南部。这一时期的遗址分布情况表明,居民分布已非常广泛,并出现了相互移动的情况。
  欧洲人向东移动,而东方人也开始向西活动,形成了亚欧草原居民布局的基本格局。
  亚欧草原游牧居民的形成,应该是经过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半狩猎半农业向半农业半畜牧业的转化过程。农业的出现才使得有可能发展牲畜,草原适宜于畜牧业迅速的发展,迫使居民废弃了农业。蒙古、西伯利亚、中亚、里海和黑海锄耕农业工具的发现,说明了亚欧草原居民的游牧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青铜时代是亚欧草原游牧业的发展时期,能够反映这一情况的考古发现,在亚洲草原上主要有安德罗诺沃文化、卡拉索克文化和鄂尔多斯式早期青铜文化。蒙古草原出土了类似卡拉索克文化的陶器、青铜刀、青铜斧,以及装饰品等,说明蒙古青铜时代文化与南西伯利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疆也发现了与南西伯利亚青铜文化相类似的陶器和青铜器等,其铜镰刀,铜斧在奇台县七戽、吉木萨尔县、⑫阜康县、塔城市、⑬托里县、伊宁市、巩留县、⑭特克斯县等地都有出土。另外,类似的青铜器物在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也有发现。这一文化西起乌拉尔,东迄鄂尔浑河,在花剌子模与塔札巴基阿布文化相混合。⑮东欧草原地带的青铜文化经过了三个时期,⑯都是以典型墓葬形制为代表的文化分期:竖井期、横穴期和木椁期。竖井期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横穴期的青铜器已经相当地多了,但缺少大型铜器,常见的大型青铜器是宽刃斧;木椁文化起源于伏尔加河,随之代替了横穴文化传播到了顿河、徳聂伯河流域。一般认为,东欧的青铜器较西欧和西伯利亚为少,其中的銎管孔斧头,在西欧几乎没有,而东欧则常见,巴比伦特别多。如果说銎管孔斧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特点,它在亚洲出现的比较早,不能排斥欧洲草原銎管孔斧是受亚洲草原青铜斧的影响而发展的地方类型。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是亚洲草原文化与欧洲草原文化接触频繁的时期,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动物纹样装饰的青铜器的出现;二是出现了鹿石和墓地石人;三是青铜鍑在亚欧草原的分布。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文化现象,比如前面提到的銎管孔斧。这几种文化现象,从目前的资料看都是首先出现于亚洲草原,此后到了欧洲草原,并且迅速地发展为地方类型。同时也存在文化上的反馈现象。这些都说明,青铜时代曾发生过亚欧草原居民的迁移的现象,迁移是相互的,而时间上有差异。到了早期铁器时代则存在着相对的稳定时期,地方性类型的文化特点也逐渐形成了。
  青铜时代草原居民显得非常活跃,给人们一种印象是有的文化现象分布的非常广,甚至很难构成地方类型。亳无疑问,其中存在着大的部族或民族迁移,原因可能是天灾,正如前面谈到,三千年前亚洲北部草原出现的干旱、沙化,迫使游牧部族的大规模南迁西移。迁移造成了亚欧草原文化的传播,打通了亚欧草原大通道,随之牧民骑上了马背,奔驰于辽阔的草原,穿越漠北高原到达黄河流域;或横越阿尔泰山,经中亚进入南俄草原。总之,虽然亚欧草原青铜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发达的农耕文化影响,但发展的相当快,在打通亚欧草原通道上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东西方文明首先就是通过亚欧草原而得以了解的。到了早期铁器时代由于游牧民的强盛,亚欧草原通道オ出现了新的情况。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0

本书内容包括:亚欧草原和草原丝绸之路、蒙古石人研究综述、南西伯利亚草原石人、中亚石人研究综述、新疆石人的分布及特征、亚欧草原鹿石及相关问题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