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315
颗粒名称: 四、余论(下)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570-572
摘要: 丹枕其实很早就进人中原地区,并且传播开来,不过却改换了名称, 即易“丹枕”为“隐囊”®。《颜氏家训•勉学篇》中提到,南朝萧梁盛时,贵游子弟无不“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南史》卷十二《张贵妃传》曰:“时 (陈)后主怠于政事,百司启奏,并因宦者蔡临儿、李善度进请。后主倚隐囊,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资治通鉴》巻一百六十七胡注:“隐囊者,为囊实以细软,置诸坐侧,坐倦则侧身曲肱以隐之。"南北朝时期,可与文献相互印证的图像,见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的维摩诘像,宋摹本“北齐校书图”(图65),又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出土围屏石榻(图 66)正面屏风第二幅的“宴饮图”②。安伽是粟特人,在北周任同州萨保,职掌胡人的管理,因此有学者提出“安伽墓中隐囊使用之画面, 应即粟特部落生活风俗的写真。易而言之,隐囊为物之渊源,应即来自粟特等西域诸胡之民间”③。而这一说法是不对的。隐囊实渊源于印度的“丹枕”。中土原有隐几,席坐疲劳,隐几可藉凭倚,丹枕与隐几功用差似,却与枕的形制不同, 东传之后的以“隐囊"易“丹枕”,正是合乎情理。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丹枕其实很早就进人中原地区,并且传播开来,不过却改换了名称, 即易“丹枕”为“隐囊”®。《颜氏家训•勉学篇》中提到,南朝萧梁盛时,贵游子弟无不“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南史》卷十二《张贵妃传》曰:“时 (陈)后主怠于政事,百司启奏,并因宦者蔡临儿、李善度进请。后主倚隐囊,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资治通鉴》巻一百六十七胡注:“隐囊者,为囊实以细软,置诸坐侧,坐倦则侧身曲肱以隐之。"南北朝时期,可与文献相互印证的图像,见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的维摩诘像,宋摹本“北齐校书图”(图65),又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出土围屏石榻(图 66)正面屏风第二幅的“宴饮图”②。安伽是粟特人,在北周任同州萨保,职掌胡人的管理,因此有学者提出“安伽墓中隐囊使用之画面, 应即粟特部落生活风俗的写真。易而言之,隐囊为物之渊源,应即来自粟特等西域诸胡之民间”③。而这一说法是不对的。隐囊实渊源于印度的“丹枕”。中土原有隐几,席坐疲劳,隐几可藉凭倚,丹枕与隐几功用差似,却与枕的形制不同, 东传之后的以“隐囊"易“丹枕”,正是合乎情理。
  敦煌壁画中也曾出现隐囊的形象,如莫高窟第431窟(初唐)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九品往生中的四幅①,这里都是用来表现世俗生活。只是它终究没有在汉传佛教造像艺术中流行开来而形成图式,但却始终作为生活用具长期沿用直到明清。清代江浩然在《丛残小语》中说:“隐囊形制,未有详言者,盖即今之圆枕,俗名西瓜枕,又名拐枕,内实棉絮,外包绫缎,设于床榻,柔软可倚,正尚清谈、喜晏佚者一需物也。隐音印,即隐几之隐。”桂馥《札朴》卷四“隐囊”条曰!“今床榻间方枕,俗呼靠枕,即隐囊也。……‘隠’读如《孟子》‘隐几’之 ‘隐’。"隐囊在清代或又名作引枕。《红楼梦》中第三回提到王夫人的东耳房内“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毯,正面设着大红金线蟒弓I枕”,即是此物。 故宫三希堂临窗的炕褥上面陈放的凭倚之具,也便是弓I枕一对(图67 )。只是这时候它的印度渊源早已鲜被提及。
  最后要再次强调的是,“丹枕"“綩綖”,俱来自汉译佛经,只是丹枕未曾在汉传佛教艺术中形成图式广泛流行,綩綖则主要见于龟兹壁画。而当它被藏传佛教艺术“拿来”,并普遍施用的时候,必会随之有着相应的藏文称谓,此尚待有识之士指明。本文对“丹枕”“綩綖”的名称使用,旨在于通过对此一器一物历史名称的梳理和考订,追索图式来源,进而勾画出图式传播演变的轨迹以及传播过程中的若干相关问题。也意在表明,研究人物造型、人体比例,研究辅助装饰、景物配置的表现风格,划分艺术流派,论定时代特征等等,即佛教艺术的图像学研究之外,名物研究也是一个可以采用的方法。

附注

① 关于隐嚢的考证,见孙机《中国圣火•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第 211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② 陕西省考古所《西安北周安伽墓》图版44,文物出版社,2003年。 ③ 张乃翥《龙门石窟与西域文明》第 84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年。 ①施萍亭(敦煌石窟全集·5•阿弥陀佛画卷〉图88、91、92、94,(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 年。图88说明曰:“画中的枕头,形如腰鼓,大且有花纹,为我们保存了初唐枕头的形象材料。”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