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
唯一号: | 290120020210003315 |
颗粒名称: | 四、余论(下) |
分类号: | K879.214-53 |
页数: | 3 |
页码: | 570-572 |
摘要: | 丹枕其实很早就进人中原地区,并且传播开来,不过却改换了名称, 即易“丹枕”为“隐囊”®。《颜氏家训•勉学篇》中提到,南朝萧梁盛时,贵游子弟无不“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南史》卷十二《张贵妃传》曰:“时 (陈)后主怠于政事,百司启奏,并因宦者蔡临儿、李善度进请。后主倚隐囊,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资治通鉴》巻一百六十七胡注:“隐囊者,为囊实以细软,置诸坐侧,坐倦则侧身曲肱以隐之。"南北朝时期,可与文献相互印证的图像,见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的维摩诘像,宋摹本“北齐校书图”(图65),又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出土围屏石榻(图 66)正面屏风第二幅的“宴饮图”②。安伽是粟特人,在北周任同州萨保,职掌胡人的管理,因此有学者提出“安伽墓中隐囊使用之画面, 应即粟特部落生活风俗的写真。易而言之,隐囊为物之渊源,应即来自粟特等西域诸胡之民间”③。而这一说法是不对的。隐囊实渊源于印度的“丹枕”。中土原有隐几,席坐疲劳,隐几可藉凭倚,丹枕与隐几功用差似,却与枕的形制不同, 东传之后的以“隐囊"易“丹枕”,正是合乎情理。 |
关键词: |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