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
唯一号: | 290120020210003314 |
颗粒名称: | 三、余论(上) |
分类号: | K879.214-53 |
页数: | 8 |
页码: | 562-569 |
摘要: | 丹枕形成印度一吐蕃风格的表现形式之后,传至西夏,又逐渐演变为另一种艺术词汇。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绘画作品,如麻布彩绘金刚坐佛、绢本及麻布彩绘药师佛等等,图像中真正的丹枕已不复存在,却是把丹枕变形为坐具背屏,丹枕两端有若花朵的束结变作背屏两侧的嵌宝装饰,即所谓“两个‘纽扣’样的宝石”(图52~54)①。而这一细节演变的过程,正显示着印度一吐蕃一西夏的图式传播轨迹。 |
关键词: |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