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殿壁画及拱眼壁取经壁画绘制时间推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308
颗粒名称: 3.大殿壁画及拱眼壁取经壁画绘制时间推测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6
页码: 520-525
摘要: 青龙寺大雄宝殿是主佛殿,两侧山墙各置小垛殿一座,东垛殿伽蓝殿榑脊下侧木板上有“眚大元国至元二十六稷(年?)岁次こ丑甲戌月上旬五日创建,主持僧道果……”的题记。柴泽俊先生分析,因其结构依附于大殿,故主殿的落成时间应至少不晚于垛殿建立的至元二十六年①。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因为地震和风雨侵蚀而重修大殿,在后殿榑脊攀间枋下皮留有墨书题记:“豈至正十一年岁次辛卯苍天季月萱凋七叶重葺揭瓦工毕……”但柴先生认为:“这次重修应是修葺殿堂瓦顶、脊饰而已,非落架翻修或筑基重建,故并未破坏原有壁画。”②又见大雄宝殿南壁东西两侧窗檻有墨书题记二则(图2),笔者识读为绘画殿堂所补。□□(惟?)舍金钱□(于?)梵口(刹?),广种良田,施珠玉□(于?)精蓝,彩饰佛像□(由?)□(是?),戏沙童子供慈尊,而果获人王,弃淀嫔婆奉大觉,而报□□□(女?),昔时感应,今乃同然。兹者有本院丘比僧智照,罄舍目前有限之资财,口种身后无穷之福报,特捐淨贿,谨命良工彩画正殿东壁,前后俱全,该功价花红独力皆办,鸠兹上善先酧佛祖洪恩,次贺天龙厚德者矣。伏愿今生释迦教内广种善缘,当来弥勒伕前亲蒙受记者欤。河津县待诏刘□(鼎?)□(新?)施白米壹石,ロロロロ岁在乙丑仲春月中旬九日工毕。主ロ。”①南壁西侧窗槛题记今多已漫漶不辨,今之可看清“花红五石。万泉县丹青郭思齐施米二石”几字,但疑似后人重描。柴泽俊先生对该题记的识读为: 详ロロ □名蓝,凉州福地者,昔久经荒废,如今方始主持,殿堂移改而栋宇重新,佛像庄严而丹青始备。兹者本院比丘僧黠公舍己身之囊资,获当(将)来之乐果,独备功(工)价,彩画正殿西壁一半,前后俱全。共施功(工)价颁行于后:该功(工)价米麦五十石,花红(颜料)五石。万泉彩画丹青郭思齐施米二石。彩画施者后生福乐,李系春、乘余根、李葛靭者矣!洪武梅当赤旧若太吕南吕月强团协洽日重作噩时工毕。②从题记内容看好像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绘了大殿壁画,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明洪武五年(1372年)稷山一带发生地震,崖崩、屋塌,后殿南壁及窗槛上横批墙均受到损坏。明洪武十八年此处重砌、重抹后才补书留题的③且见南壁东侧窗槛题记首“绘画殿堂所”下方有一“补”字,或许也能证明此点。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青龙寺大雄宝殿是主佛殿,两侧山墙各置小垛殿一座,东垛殿伽蓝殿榑脊下侧木板上有“眚大元国至元二十六稷(年?)岁次こ丑甲戌月上旬五日创建,主持僧道果……”的题记。柴泽俊先生分析,因其结构依附于大殿,故主殿的落成时间应至少不晚于垛殿建立的至元二十六年①。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因为地震和风雨侵蚀而重修大殿,在后殿榑脊攀间枋下皮留有墨书题记:“豈至正十一年岁次辛卯苍天季月萱凋七叶重葺揭瓦工毕……”但柴先生认为:“这次重修应是修葺殿堂瓦顶、脊饰而已,非落架翻修或筑基重建,故并未破坏原有壁画。”②又见大雄宝殿南壁东西两侧窗檻有墨书题记二则(图2),笔者识读为绘画殿堂所补。□□(惟?)舍金钱□(于?)梵口(刹?),广种良田,施珠玉□(于?)精蓝,彩饰佛像□(由?)□(是?),戏沙童子供慈尊,而果获人王,弃淀嫔婆奉大觉,而报□□□(女?),昔时感应,今乃同然。兹者有本院丘比僧智照,罄舍目前有限之资财,口种身后无穷之福报,特捐淨贿,谨命良工彩画正殿东壁,前后俱全,该功价花红独力皆办,鸠兹上善先酧佛祖洪恩,次贺天龙厚德者矣。伏愿今生释迦教内广种善缘,当来弥勒伕前亲蒙受记者欤。河津县待诏刘□(鼎?)□(新?)施白米壹石,ロロロロ岁在乙丑仲春月中旬九日工毕。主ロ。”①南壁西侧窗槛题记今多已漫漶不辨,今之可看清“花红五石。万泉县丹青郭思齐施米二石”几字,但疑似后人重描。柴泽俊先生对该题记的识读为: 详ロロ □名蓝,凉州福地者,昔久经荒废,如今方始主持,殿堂移改而栋宇重新,佛像庄严而丹青始备。兹者本院比丘僧黠公舍己身之囊资,获当(将)来之乐果,独备功(工)价,彩画正殿西壁一半,前后俱全。共施功(工)价颁行于后:该功(工)价米麦五十石,花红(颜料)五石。万泉彩画丹青郭思齐施米二石。彩画施者后生福乐,李系春、乘余根、李葛靭者矣!洪武梅当赤旧若太吕南吕月强团协洽日重作噩时工毕。②从题记内容看好像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绘了大殿壁画,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明洪武五年(1372年)稷山一带发生地震,崖崩、屋塌,后殿南壁及窗槛上横批墙均受到损坏。明洪武十八年此处重砌、重抹后才补书留题的③且见南壁东侧窗槛题记首“绘画殿堂所”下方有一“补”字,或许也能证明此点。
  '那么补绘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完成的呢?大雄宝殿东垛殿伽蓝殿殿内壁画大部分已经不存,仅留前檐拱眼壁画两方,乃元至正年间所绘。壁画上的题记为:“霭以佛生西域,教流东土,借若之胜境赖伽蓝之栖止,护法安口, 口旧礼念口 □ロ”; “吾皇水土之恩,祝南山一人之寿,兹者智黯舍生前有限之资,种身后无穷之福,至正五年(1345年)八月ロ日工毕”④。此题记中提及的出资人与大殿题记上所说为同一人一一智黯师父,且其中“舍生前有限之资,种身后无穷之福”与大殿南壁东侧题记相仿。据此推测两殿壁画重绘的时间不应相距太远,也应在元至正五年前后。但这也应仅是对大殿壁画的一次补绘,其题记中所言“彩画正殿东壁”“彩画正殿西壁一半”等,实则乃重抹者补绘,应为原画见新。据加固时观察墙体得知,因殿顶漏雨,山墙顶部及靠近后墙边沿处曾经有后人补抹过。其后的彩画是重抹部分依粉本补绘,原画尚存者饰新①。廖旸女士也认为如经历地震、雨水洇毁而“彩画正殿西壁一半”,无论是重描还是重绘,既然写只绘了一半, 那么题材应没有改动。另对照稷山县兴化寺元大德二年(1298年)朱好古、张伯渊绘壁画“七佛图”局部,可发现同大殿东西两壁“释迦说法图”与 《弥勒变》极为相似(图3)。由于两寺距离很近,而刘鼎新、郭思齐与朱好古、张伯渊等人皆为同时期画师,相互切磋,风格相近也可理解②。
  依上所述,笔者认为基本可以确定青龙寺大雄宝殿殿内壁画是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绘制,后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前后补绘及部分重绘,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揭瓦重修,但未损及壁画,明洪武五年 ( 1371年 )地震使得大殿南壁部分损毁, 明洪武十八年( 1385 年 )重砌、重抹时补题于上。从碑记上看,此后如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万历三年 (1575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十一年(1816年)等又屡有对寺院的修缮补葺。
  据以上结论,则大雄宝殿拱眼壁画第三幅——“唐僧取经图”的绘制时间也应能够基本确定,但6幅拱眼壁画的绘制时间却可能并不一致。拱眼壁画共6幅,经廖旸女士分析推测,由东至西排列其内容依次有可能是:第一幅,投崖词虎,人物有头光,下承莲花,从山崖飞下,下有老虎一只,无小老虎,但人物衣冠粗陋,不似王子衣着;第二幅,布发掩泥,不符合之处为跪地布发的儒童应该持莲花或者抛莲花向佛,此处未见有花,另外画中一位比丘与故事情节不相干;第三幅,取经归来;第四幅,五十三参之一,童子具头光,又在跪拜,可能在参夜叉或武士;第五幅,阿输迦施土因缘,但最常见的是3个小儿摞起来向佛钵里放土,此处不同;第六幅,牧女奉乳糜,但因缺少与之相关的内容对应所以不很确定。
  廖旸女士认为,或可将拱眼6幅壁画分为两组,自东向西第一至三幅为第一组,第四至六幅为第二组。划分原因是两组壁画中有很多不一致之处:一是佛袈裟的颜色,第一组为壁面颜色,偏土黄,第二组却被涂为红色 (或粉红)加深绿色,较鲜艳;二是头光的顔色’第一组头光用白色平涂,第二组染淡绿色或红色,由头光外圈向内渐变;三是祥云的画法,第一组简练,无色,第二组繁复,尾部长线飘动,且染为黄色;四是佛的局部不一致, 第一组佛肩膀顺溜,第二组则显得宽厚;五是拱眼壁画第二幅与第五幅佛祖手部姿势一致,但画法出入较大,后者稍显僵直。此外,第二组壁画,即第四至六幅,边缘处皆可看到依斗拱勾勒的黑色边线,与斗拱有一定距离,第一组则未见或不明显。据此推测,拱眼壁画第一组,包括第三幅“唐僧取经图”可能是元代遗留之作,绘于大雄宝殿建殿之后,即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前后,由于面积较小,位置较偏,也许未经重描补绘。第二组壁画可能受地震破坏严重,在对寺院墙壁修缮重砌时重绘,其绘制时间则有可能在元至正五年(1345年)至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之间,因南壁东侧题记中有“伏愿今生释迦教内广种善缘,当来弥勒伕前亲蒙受记者欤”,则是对应大殿东西两壁的释迦说法图与弥勒变两幅壁画。另一句“戏沙童子供慈尊,而果获人王”则应是指阿育王前世时供奉释迦,后转世成为转轮圣王的阿输迦施土因缘故事,与拱眼壁画第五幅相对,后半句“弃淀嫔婆奉大觉,而报ロロ□(女?)”也很可能是在指代某幅拱眼壁画,说明在题记撰写之时,第二组拱眼壁画已经绘成了。

附注

① 原文摘录为“青龙寺后殿为主佛殿,呈三间悬山式。后殿两侧山墙各置小垛殿一座, 垛殿榑枋皆架于后殿的山墙上。从结构上分析,三座殿宇应为同时营建,主佛殿略偏其先,否则垛殿无所依从。”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第61页,文物出版社,1997 年。 ② 其理由是:”这种修葺瓦顶而柱额、梁架、墙体和壁画依旧的做法,在古代建筑维修中是相当普遍的。例如:在山西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梁架、瓦顶也经元延祐二年 (1315年)大修,墙体上的壁画则依然是金大定年间的原作;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 元、明两代曾修葺瓦顶,更换吻兽、脊刹,并在殿内增补五百罗汉像,但是此殿墙体以及拱眼壁画仍依然是唐代旧物;洪洞县广胜上寺弥陀殿,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 时揭瓦修缮,殿内壁画亦依然是明万历年间的遗作……”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第 61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① 笔者就此题记识读曾失后承蒙冯旭先生、谢继胜教授、廖旸女士耐心指教,并对照柴泽俊先生识读结果而出,但与之略有出入,柴先生对大殿南壁东侧窗檻题记识读为..“绘画殿堂一所。恭维舍金钱葺梵刹,广种良田;施珠玉口精舍,彩绘佛像……兹者有本院比丘僧智黠*舍目前有限之资财,愿种身后无穷之福报,特捐净贿,谨命良工彩画正殿东壁,前后俱全。该功(工И介,花红(颜料),独立皆办。鸠兹上春先酧佛祖洪恩,次贺天龙厚德,伏愿今生释迦教内广种蕃缘,当!将)来弥陀佛前亲蒙受礼者。河津县待诏刘鼎新施白米一石。大明洪武岁在乙丑(1385年)仲□月中旬九日工毕。”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第61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②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第61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③ 同②,第62页。 ④ 同②,第62页。 ① 柴泽俊《山西寺观壁画》第61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② 同①,第64页。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