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拱眼取经壁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307
颗粒名称: 2.拱眼取经壁画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519-520
摘要: 2003年10月,在大雄宝殿(也称后殿、大殿、主佛殿)拱眼壁画中发现一幅取经壁画,称之为“唐僧取经图”,壁画长约0.85米,高约0.6米,画中绘有唐僧、猴行者、驮经白马等人物形象(图1)。 该壁画处在大雄宝殿门上方拱眼处第三幅。画中有三人一马前行,周围山石树木衬托,无题记。行进方向朝东,正好与画面“白马驮经”“取经东归”的内容相对应。壁画颜色主要有白色、黄色和石青色等,其中马背经书所放射出的光芒,色彩最为丰富,也最鲜艳。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2003年10月,在大雄宝殿(也称后殿、大殿、主佛殿)拱眼壁画中发现一幅取经壁画,称之为“唐僧取经图”,壁画长约0.85米,高约0.6米,画中绘有唐僧、猴行者、驮经白马等人物形象(图1)。
  该壁画处在大雄宝殿门上方拱眼处第三幅。画中有三人一马前行,周围山石树木衬托,无题记。行进方向朝东,正好与画面“白马驮经”“取经东归”的内容相对应。壁画颜色主要有白色、黄色和石青色等,其中马背经书所放射出的光芒,色彩最为丰富,也最鲜艳。
  画中走在最前一人应是玄奘法师,身高高于后两位追随者,也高于白马和马背上所驮经书。其服饰刻画最为繁细。人物无头光,未带冠,面阔头圆,五官清秀,双手合十于胸前;身着交领大袍,袖口宽大,袍长垂地,外披宽肩袈裟,两只鞋头探出,但细节不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描述唐玄奘为“法师形长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①。画中唐僧与之形容相似。
  唐僧身后有一僧侣模样人,双手合十,头扁圆无发,眼睛细长,口似微张,略显清瘦。人物着宽袖长袍,左肩披袈裟,腰间系黑带,不见绘鞋,衣着较唐僧着装简单。此人被安排在猴行者之前、唐僧之后,本该是一个重要的取经角色,但其形象特征并不明显,如普通僧侶一般,甚难辨别。早期取经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取经诗话》)中玄奘带有弟子多人一同到达西天求取真经,这幅画中的僧侶可能是其中的一位吧,这里暂且称此人为“玄奘弟子”②。
  队伍中的第三人相貌似猴。《取经诗话》中跟随师父拜佛求经,西天路上保驾护航的猴子虽已出现,但还未有见孙悟空、孙行者之名,而是以白衣秀才身份登场的“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并被唐僧 “当便改呼为猴行者”③。到了元末明初杨景贤撰《西游记》杂剧中改称孙悟空、孙行者' 因壁画时间及《西游记》杂剧出现确切时间暂不明确,这里暂称他为猴行者或行者。行者跟在队中迈步行走,面孔扁平怪异,右手牵马,左手放于胸前,头部扁圆,前额处带一金箍,上方有白色小方块,不知何物。额头绘有少量毛发。着圆领上衣,小口袖,腰中围布巾,白色裤子,小腿处收紧,类似绑腿猴行者在《取经诗话》中是白衣秀才,但壁画中的行者却不像秀才,更像猴子。

附注

① 胡胜《正说西游记》第75页,团结出版社,2007年。 ② 更为珍贵的是,青龙寺壁画《唐僧取经图)中增加了玄奘弟子,为研究《西游记》提供了新的证据。王泽庆(青龙寺壁画中的唐僧取经图》,《美术》2004年第9期。 ③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 1983 年。 ④ “我(观音)与你一个法名,是孙悟空。……好生跟师父去,便唤作孙行者。”杨景贤 《西游记杂剧•收孙演咒》,(《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