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高窟第361窟柱头斗拱的三种表现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85
颗粒名称: (1)莫高窟第361窟柱头斗拱的三种表现形式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477-478
摘要: 这种卷云状的装饰性很强的拱, 都只是向两边伸出, 没有类似汉民族建筑中华拱部分的向前伸出,在拱上承托的柱头枋上伸出一辨仰莲,之上就是屋檐了,由此看出 ,这种屋檐的出檐不可能很深远。 吐蕃的这种装饰性拱也影响到中原地区,现在留存的与壁画形象比较相似的实物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旁的余代文殊殿上的翼形拱。其与壁画不同的是:在文殊殿的斗拱组合中,翼形拱不起承重作用,只是将传统第一跳华拱上的横拱变为装饰性翼形拱,在翼形拱上再出第二、三跳为双下昂出跳,因此屋檐的出檐,保持了传统形式(图7)。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一是南壁东侧金刚经变中的小殿斗拱,柱头上使用圆形的大斗承托一层呈下小上大两边为卷云状的拱,拱上直接承托柱头枋,补间斗拱上下都呈云纹形式,没有用斗(图4 )。
  二是南壁西侧阿弥陀经变中间的二层塔形佛殿下层柱头上的斗拱, 柱头上的大斗扁平,上面承托很大的卷草形拱,卷草两边有空当,只在中心部位承托柱头枋,佛殿正中的明间用了三组补间铺作,中间一组是与柱头卷草拱相似的大拱,两边各有一组好似蜀柱形的小柱,上面有镶嵌装饰。 佛殿两侧的次间,各用一有镶嵌装饰的蜀柱形小柱作为补间铺作(图5 )。
  三是北壁西侧药师经变中间的两层塔形佛殿,在佛殿上下两层弓形柱头上有大斗,斗两侧向上斜伸出卷云状的拱,但不承重,拱中间有一小斗,承托柱头枋。补间位置有一装饰性的卷草或宝珠,没有承重作用(图6)。这种形式的供在中唐以后的五代、宋、西夏壁画中也多次出现。
  这种卷云状的装饰性很强的拱, 都只是向两边伸出, 没有类似汉民族建筑中华拱部分的向前伸出,在拱上承托的柱头枋上伸出一辨仰莲,之上就是屋檐了,由此看出 ,这种屋檐的出檐不可能很深远。
  吐蕃的这种装饰性拱也影响到中原地区,现在留存的与壁画形象比较相似的实物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旁的余代文殊殿上的翼形拱。其与壁画不同的是:在文殊殿的斗拱组合中,翼形拱不起承重作用,只是将传统第一跳华拱上的横拱变为装饰性翼形拱,在翼形拱上再出第二、三跳为双下昂出跳,因此屋檐的出檐,保持了传统形式(图7)。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