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斗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84
颗粒名称: 3.斗拱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5
页码: 476-480
摘要: 两窟内的斗拱出现了多种形式,除了沿用汉地传统斗拱形式外,又出现了几种新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再进行分类,大致又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汉地传统斗拱的变异形式,主要体现在莫髙窟第361窟,而且每一形式又不相同;另一种形式在莫高窟第231窟,完全与汉地传统形式不同,(1)莫高窟第361窟柱头斗拱的三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两窟内的斗拱出现了多种形式,除了沿用汉地传统斗拱形式外,又出现了几种新形式,在这些形式中再进行分类,大致又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汉地传统斗拱的变异形式,主要体现在莫髙窟第361窟,而且每一形式又不相同;另一种形式在莫高窟第231窟,完全与汉地传统形式不同,(1)莫高窟第361窟柱头斗拱的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南壁东侧金刚经变中的小殿斗拱,柱头上使用圆形的大斗承托一层呈下小上大两边为卷云状的拱,拱上直接承托柱头枋,补间斗拱上下都呈云纹形式,没有用斗(图4 )。
  二是南壁西侧阿弥陀经变中间的二层塔形佛殿下层柱头上的斗拱, 柱头上的大斗扁平,上面承托很大的卷草形拱,卷草两边有空当,只在中心部位承托柱头枋,佛殿正中的明间用了三组补间铺作,中间一组是与柱头卷草拱相似的大拱,两边各有一组好似蜀柱形的小柱,上面有镶嵌装饰。 佛殿两侧的次间,各用一有镶嵌装饰的蜀柱形小柱作为补间铺作(图5 )。
  三是北壁西侧药师经变中间的两层塔形佛殿,在佛殿上下两层弓形柱头上有大斗,斗两侧向上斜伸出卷云状的拱,但不承重,拱中间有一小斗,承托柱头枋。补间位置有一装饰性的卷草或宝珠,没有承重作用(图6)。这种形式的供在中唐以后的五代、宋、西夏壁画中也多次出现。
  这种卷云状的装饰性很强的拱, 都只是向两边伸出, 没有类似汉民族建筑中华拱部分的向前伸出,在拱上承托的柱头枋上伸出一辨仰莲,之上就是屋檐了,由此看出 ,这种屋檐的出檐不可能很深远。
  吐蕃的这种装饰性拱也影响到中原地区,现在留存的与壁画形象比较相似的实物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旁的余代文殊殿上的翼形拱。其与壁画不同的是:在文殊殿的斗拱组合中,翼形拱不起承重作用,只是将传统第一跳华拱上的横拱变为装饰性翼形拱,在翼形拱上再出第二、三跳为双下昂出跳,因此屋檐的出檐,保持了传统形式(图7)。
  (2)莫高窟第231窟柱头斗拱的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南壁西侧观无量寿经变中部的一座殿堂两侧柱头的大斗上,没有用拱,采用重重装饰镶嵌或彩绘华丽的托木形式承托檐檫(图8)。
  二是南壁中的法华经变上部有一座塔,塔两边柱头上也有一重装饰有镶嵌和彩绘的托木承托檐檩。
  《西藏王统记》中有“内外梁柱斗弓柁”之句①,在《中国藏族建筑》中对托木的解释是: 托木在柱头栌斗上,如内地的替木,藏语称为“修”,是“弓”的意思,故也称“弓木”,或指此托木的长度为一弓。……一般建筑仅一根托木,其宽度大于柱头和上面的梁枋,两端作曲面结①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第88页,民族出版社,2000年。
  束。寺院及大型建筑在栌斗上置两层托木,下短上长。下层托木两端作曲线结束,外形如一元宝,故俗称 ”元宝木”。上层托木长度一般大于半个柱距, 两侧面中部雕佛像、梵文或花饰,两端作几段图9布达拉宫白宫十八楼梯抱厦柱头曲线结束,从端头的曲线变化,可看出不同历史时期及地区的特点(图9)。①壁画中的托木形式一个是三层,最下面的一层作卷曲的云纹状;中层两头没用曲面,用突出的三宝珠装饰,前面垂挂璎珞珠网;上层两头雕作龙头形,口中吐出一支三叉珠宝,这两层托木中间均有彩绘或镶嵌装饰,非常华丽。另一座塔两边柱头上仅一层托木,形象较为简单,托木不是弓形,与三层托木中间的一样,且端头宝珠上没有垂挂瓔珞珠网,它的特点是托木不在柱头栌斗中间,而是偏离向中间多,边上少(图10)。
  吐蕃壁画中的托木方式在今藏区保存下来的建筑中有很多实例,但并不完全相似,这里的形象要比保存的实例早几百年,是吐蕃建筑形式的延续。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