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文献中吐蕃时期的建筑及现在的保存状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80
颗粒名称: 二、历史文献中吐蕃时期的建筑及现在的保存状态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473-476
摘要: 对于吐蕃时期的建造史,在西藏史书的《玛尼全集》《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中都有少量记述,其中对于当时修建布达拉宫的记述,内容基本相似,在这些书中对布达拉宫建筑的描述分别有:于是在红山处,筑就三道围墙,内修宫堡九百九十九所,连红山顶上一所,共成千所。诸宫堡皆严饰以铃铎拂尘,珍珠宝矍,璎珞流苏,极为华丽,堪于帝释宫殿媲美。王与王妃宫室之间,有银桥铜桥作为联系。诸宫顶上,竖立锋利刀枪,约一千支,上系风幡,随风飘动。四方四门,复有四阁。……宫外挖掘走马跑道,约深二度,宽十八庹,长三百度。道上铺设木板,板上布之以砖。若纵马砖上,一马奔腾,即有多马之声。要之,其建造险绝,类如十颈罗刹之楞伽城邑。②跑道两侧装有彩色木栏杆,木栏杆上装饰珠宝串成的半满璎珞。③飞檐女墙,走廊栏杆,以宝严饰,铃声震动,声音明亮,建造堂皇壮丽。论其精美,则等同于大自在天之胜妙宫殿,……修造完竣,王与臣民,大作庆会云。①可惜这么壮美的宫殿在吐蕃时期就遭受了两次灾难,保存到现在的吐蕃时期的建筑构件只有很少一部分。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对于吐蕃时期的建造史,在西藏史书的《玛尼全集》《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中都有少量记述,其中对于当时修建布达拉宫的记述,内容基本相似,在这些书中对布达拉宫建筑的描述分别有:于是在红山处,筑就三道围墙,内修宫堡九百九十九所,连红山顶上一所,共成千所。诸宫堡皆严饰以铃铎拂尘,珍珠宝矍,璎珞流苏,极为华丽,堪于帝释宫殿媲美。王与王妃宫室之间,有银桥铜桥作为联系。诸宫顶上,竖立锋利刀枪,约一千支,上系风幡,随风飘动。四方四门,复有四阁。……宫外挖掘走马跑道,约深二度,宽十八庹,长三百度。道上铺设木板,板上布之以砖。若纵马砖上,一马奔腾,即有多马之声。要之,其建造险绝,类如十颈罗刹之楞伽城邑。②跑道两侧装有彩色木栏杆,木栏杆上装饰珠宝串成的半满璎珞。③飞檐女墙,走廊栏杆,以宝严饰,铃声震动,声音明亮,建造堂皇壮丽。论其精美,则等同于大自在天之胜妙宫殿,……修造完竣,王与臣民,大作庆会云。①可惜这么壮美的宫殿在吐蕃时期就遭受了两次灾难,保存到现在的吐蕃时期的建筑构件只有很少一部分。
  当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尼、汉两位公主后,两位公主各自都带去了“世尊寿八岁之身像……世尊寿十二岁之身像……”②为安置这两尊释迦牟尼佛像,由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主持选用尼泊尔工匠修建了大昭寺,“殿堂之门,皆令向于西方泥婆罗地”③;文成公主主持使用了汉地工匠修建了小昭寺,“庙门皆向于东方焉”④。可以想见,当时这两座寺院的建筑风格都带有各自的文化特点,同时又相互影响,在保存下来的大昭寺早期建筑结构中的大叉手梁架,明显属于唐代汉地的建筑结构方式,“在初檐和平檐间有半圆雕人面狮身伏兽作为承椽,雕梁画栋,琳琅满目,可能是受尼泊尔风格的影响”小昭寺“据《拔协》等史书记载,以往在此坚固之地长期居住着汉族和尚,随着顿门派和渐门派的争辩,朗达玛灭佛等事件,这座佛殿也是几经兴衰”⑥。
  现在这两座寺院都保存下来了,在经历了历代的不断维修,特别是在五世达赖时期的大规模修整扩建中,保存下来吐蕃时期的建筑构件只有很少量的了。在很多介绍西藏建筑的书或文章中都提到布达拉宫和大、小昭寺仍保存有吐蕃时期的建筑构件,如以上提到的大叉手梁等,并经过碳-14同位素测定加以肯定。
  除此外,吐蕃时期还根据文成公主的推算,认为西藏的地形为一仰卧的魔女——罗刹女,“另外,文成公主还指出:罗刹女的两个肩头和两大胯骨是四大关节,两肘和两膝是四小关节,两手掌和两脚掌是四大掌,必须在其各处修建佛殿镇压” ⑦,“是则名为十二不移之钉……以上诸庙宇应早期修建,纵不能完成,亦应先为垒土”⑧。当时为了修建这些镇压魔女的寺庙,修建的工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分别“由弭约工头领修之。……由吐火罗工头领修之。……由泥婆罗工头领修之。……由霍尔巴人贝羊工头领修之。”《这里提到四种人,经过査找这些古代民族的构成,“弭约”即现在生活在四川康定一带的一个古老族群——称为木雅藏族,“唐称弭约,宋元为西夏,明清时称唐古持,其地包括今宁夏、青海、甘肃等地”。“‘吐火罗’, 原为居住在克什米尔一阿富汗一带的突厥部族,后来他们发展到天山南路。这里指的是居住在南疆和阗的突厥人。霍尔巴人”又称为“霍尔人”现主要集中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是藏族所称的康区北部。从很多研究藏民族组成的文章中,学者通过对“霍尔人”“高鼻深目”及他们生活用具特点等的研究,认为他们具有欧亚大草原上的斯基泰和匈奴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很早由该地区迁徙到这里的一支“胡人”,因为在藏语中的“霍尔”被认为是汉语中“胡”的音译③。以上不同工头带领工匠修建的不同寺庙,必然要将各自不同的文化融合其中,形成一种全新且独特的藏民族建筑。
  从以上资料中记载的吐蕃时期的藏族建筑,在以后的岁月中,经过风雨侵蚀和后人不断的维修,保存下来的吐蕃时期建筑寥若晨星。如今在广大的西藏、青海、四川等藏民族生活区域遗存的古建筑几乎不见一座完好的吐蕃时期建筑了,只有一些零星的建筑构件在多次维修中还得以保存下来。如今想要再看到吐蕃建筑融汇多种文化形成的完整的建筑形式,恐怕只有在莫高窟吐蕃统治时期的建筑画中还可以窥见少许。

附注

② 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臣记》第20页,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③ 杨嘉铭、赵心愚、杨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第4页,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①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第58~59页,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② 同①,第53页。 ③ 同①,第85页。 ④ 同①,第85页。 ⑤ 杨嘉铭、赵心愚、杨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第36页,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⑥ 同⑤,第38页。 ⑦ 同⑤,第36页。 ⑧ 同①,第79~80页。 ① 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第350页,民族出版社,2000年。 ② 同①,第271页。 ③ 曾现江《康北霍尔人的来源及历史演变蠡测》,(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