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莫高窟第465窟洞窟内容和题记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77
颗粒名称: 三、莫高窟第465窟洞窟内容和题记的关系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4
页码: 468-481
摘要: 既然莫高窟第465窟于吐蕃统治时期所建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属于西藏佛教后弘期的作品。自公元10世纪后半叶到12世纪,西藏佛教又重新活跃起来并得到广泛传播。公元14世纪以前西藏佛教已经形成的大的教派有宁玛派、噶丹派、萨迦派、噶举派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莫高窟第 465窟的内容方面断代也是各有其说,有独煞神堂说,萨迦派、萨迦派和噶举派杂糅说,噶举派说等。杨雄先生对莫高窟第465窟的年代、壁画内容以及风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认定此窟西壁(主壁)的三铺图像皆为胜乐金刚和金刚亥母,是噶玛噶举第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建立的蒙元窟。谢继胜先生对该窟主修本尊看法和杨雄先生基本一致,但是他对莫高窟第465窟进行全面考察,包括各种文字题记、壁画及与西夏藏传风格绘画的关系、东壁供养人及其装束、藏传绘画双身历史渊源、第465窟的年代、壁画坛城的构图与年代等,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第465窟为西夏早期洞窟。根据藏文题记的书写特点和前人对壁画风格研究等综合分析,当是公元11世纪以后的,但究竟是西夏还是元代,笔者倾向于前者,如果此窟为萨迦派所建,应当以喜金刚为主尊,但此窟正壁(西壁)尊不是喜金刚而是胜乐金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既然莫高窟第465窟于吐蕃统治时期所建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属于西藏佛教后弘期的作品。自公元10世纪后半叶到12世纪,西藏佛教又重新活跃起来并得到广泛传播。公元14世纪以前西藏佛教已经形成的大的教派有宁玛派、噶丹派、萨迦派、噶举派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莫高窟第 465窟的内容方面断代也是各有其说,有独煞神堂说,萨迦派、萨迦派和噶举派杂糅说,噶举派说等。杨雄先生对莫高窟第465窟的年代、壁画内容以及风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认定此窟西壁(主壁)的三铺图像皆为胜乐金刚和金刚亥母,是噶玛噶举第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建立的蒙元窟。谢继胜先生对该窟主修本尊看法和杨雄先生基本一致,但是他对莫高窟第465窟进行全面考察,包括各种文字题记、壁画及与西夏藏传风格绘画的关系、东壁供养人及其装束、藏传绘画双身历史渊源、第465窟的年代、壁画坛城的构图与年代等,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第465窟为西夏早期洞窟。根据藏文题记的书写特点和前人对壁画风格研究等综合分析,当是公元11世纪以后的,但究竟是西夏还是元代,笔者倾向于前者,如果此窟为萨迦派所建,应当以喜金刚为主尊,但此窟正壁(西壁)尊不是喜金刚而是胜乐金刚。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藏语 (噶举 )中的 “〜尸”(噶)字本意是佛语,的”(举)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以理解为教授传承气噶举派注重密法的修炼学习,而这些秘法的修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正如“传教以师徒相承,口语传授,耳听心会,注重密法,不重经典”。这些都是该宗派何以命名为“噶举派”的缘由。另外,由于噶举派僧人僧裙中有白色条纹,便又俗称“白教”,但这一称呼很不妥当。《土观宗派源流》指出:晚近主巴(不丹)的一些书中写“白教”的,这是因为考虑到玛尔巴、米拉日巴、林热巴等噶举派高僧曾穿白衣的缘故。实际上它的名字应当为普遍流传的“语传”两个字较为合理。因为此教派是以领受语旨教授而传承的教派。再说藏语(噶举)一词也有教授传承的意思,而且它还蕴涵着继承师长传给的重要教授之深层意义。
  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约在公元11世纪后半叶,它是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支系最多、最庞大的一个。噶举派尽管派系庞杂、繁多, 但其实所宣扬的教义、教规大体上一致。这是因为他们均属于玛尔巴和米拉日巴的传承,以龙树的“中观论”为基础而创立的“大手印”法作为该派的主要贡献或特色。归纳起来噶举派有两大系统:一是玛尔巴传来的,叫做达布噶举;二是琼布传来的,称谓香巴噶举。后来香巴噶举衰微了,而香巴噶举又分成为四大支ソV小支。莫高窟第465窟后壁或者说西壁为该窟主壁,其中铺双身像为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双身像而非喜金刚像,喜金刚像位于作为侧壁的北壁中部,与之对应的南壁中部为密集金刚双身像。该窟坛城是按照胜乐金刚坛城布局的,而不是以喜金刚坛城布局的,进而可以认为此窟并非是为尊奉萨迦派所建洞窟,而是与遵奉上乐根本续的派别有关,如噶举派有密切关系的窟室。金刚亥母也叫空行母,藏名为“多杰帕姆”是胜乐金刚明妃,她与胜乐金刚都是藏密噶举派的主修本尊。因其头上有一猪头,猪属亥,故称金刚亥母。金刚亥母是空乐根本,本质上就是大手印,属于瑜伽母(或称空行母)之一。为修拙火之根本大法。金刚亥母对有情众生特具悲心,行者如修习此法可速得加持,于修上师相应法时自观为亥母’能迅速生起相应。空行母对修密的行者而言,可分为两类4 一为出世间空行,一为世俗空行;乃空乐根本,一切成就根本之源,先修得空行相应,然后再修习本尊双运法极容易成就。其像于胜乐金刚相抱之形,此神也位居噶举派女神本尊之首。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莫高窟第465窟中央坛城的主尊,或者说整个洞窟的主尊为胜乐金刚,而且坛城是胜乐金刚或金刚亥母的坛城,因为题记中的Uur khrod尸林、寒林)刚好指的就是这个内容。金刚坛城的第三圈是髑髅璎珞,代表八大尸林(即东方暴虐尸林、北方密丛尸林、西方金刚焰尸林、南方骨锁尸林、东南方怖军吉祥尸林、西南方怖畏幽暗尸林、 西北方啾啾声响尸林、东北方狂笑尸林),亦是无常的表义。进而看出题记及窟内设立坛城(曼荼罗),壁画也相应地绘制为与之相关的曼荼罗诸尊像也说明这一点。莫高窟第465窟主室正壁(西壁)正是金刚亥母题材:中央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双身曼荼罗,南侧胜乐金刚曼荼罗,北侧金刚亥母曼荼罗。可惜洞窟中央佛坛上塑像不存,推测建窟之初应供养胜乐金刚或金刚亥母(空行母)像。题记中的“尸林”也叫“寒林”,胜乐金刚坛城上一般都绘(八大尸林),金刚亥母坛城第三层是髑髅瓔珞,代表八大尸林①,所以这里的“尸林”当是指洞窟中央所建的金刚坛场。
  还有一个问题也可说明其内容,就是题记中的“そg’S”(nyi shu inga)o 这个日子是个节日,据记载:乐二十四境的空行主母在听完《胜乐金刚根本续》后,来到中国甘肃武威金刚亥母洞,举行会供并加持此地。这便成为后来的五位金刚亥母降世的缘起。公元904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五位亥母同时降生在附近村中,其名字分别为佛母、宝贝母、金刚母、红花母、成功母。五岁那年,她们便开始会供。每到农历二十五日,五位亥母便至金刚亥母洞中会供,二十四地的空行母亦前来应供。公元91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一亥母屡次赊肉,张屠夫偷偷尾随,前来要钱,见洞中几人正会供。亥母见屠夫来,纷纷腾空,张屠夫猛扑上去,抓住其中一位,当即解脱。被抓住的亥母肉身便停留空中,五位亥母中剩下的一位即是留在人间的金刚亥母。③在西藏当今十分盛行空行母灌顶会供、修持佛法,农历每月二十五日,空行母灌顶(授权)了的弟子们举行诚心供养、礼拜、诵经活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莫高窟第465窟东壁门南的壁画或坛城竣工留下题记的日期恰好是在腊月二十五日,金刚亥母的生日也就是说留在人间的日子,如此重要的吉日竣工,功德和意义就更大了。
  至于莫高窟第465窟中跨教派的本尊、空行母和护法等内容同时存在的问题,华梵大学黄英杰教授认为胜乐金刚不必然为噶举派之本尊,萨迦派也有胜乐金刚教法;喜金刚不必然为萨迦派之本尊,喜金刚同时也是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的主要本尊①,并提出这是藏传佛教几大教派形成之前的形态的观点,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以上对莫高窟第465窟藏文题记的分析表明,该题记无论是当时的所记还是后人写上去的,都与洞窟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对此窟内容判定方面提供了一点依据。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使更多的学者关注莫高窟第465窟藏传密教的图像和藏文题记研究。

附注

② 尕藏加《密宗》第204页,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① 刘宁、李玉玲《佛教法象真言宝典》第178页,民族出版社,1993年。 ② 王华、殷春永《踏访甘肃武威市金刚亥母洞感受西夏神圣文化》,中新社2005年11 月13日电。 ①黄英杰《从藏传佛教看敦煌莫高窟第465窟艺术》,载于本书第420页。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