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68
颗粒名称: 一、前言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449-451
摘要: 莫髙窟第465窟图像结构之分析,主要探索第465窟之内部全貌,以图文井茂的方式呈现,透过平面图及解剖图的展示,对该窟有初步的认识,配合图片的导览及立体空间图的架构和文字的描述,带出第465窟之整体图像结构。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莫髙窟第465窟图像结构之分析,主要探索第465窟之内部全貌,以图文井茂的方式呈现,透过平面图及解剖图的展示,对该窟有初步的认识,配合图片的导览及立体空间图的架构和文字的描述,带出第465窟之整体图像结构。
  文中共分为六节依次为,前言、西壁图像结构之分析、南壁图像结构之分析、主室北壁图像结构之分析、主室东壁图像结构之分析、结论与展望。其中以最早的发布数据,也就是法国人伯希和在公元1920—1926年的考察中所做的笔记,再加上谢稚柳先生详尽记录的石窟当时的坛城内容。如上的重要数据,有助于了解莫高窟第465窟的图像结构与内涵。
  石窟形制:覆斗形顶,设中心圆坛,总长约19.7米,由主室、雨道、前室三个空间共同组成(图1)。
  前室:长7.70米、宽6.65米、总高3.50~4.90米(含覆斗顶),四壁及顶涂白色,南北壁各画噶当觉顿式佛塔,通往甫道之两侧也各有佛塔一座, 门顶上亦小幅着僧装之祖师人图像,而壁面有六字真言及涂写的游人题记等,可辨识为汉文、藏文、西夏文、蒙古文等,这些题记大多交织在一起, 许多已无法辨别(图2)。至覆斗顶总高5X)0~5.50米,坛外围绘有菩萨、宝瓶、剑等图像。以下为笔者所绘主室立体透视图,由此能清楚知道主室内部的立体空间(图3 )。
  总观莫髙窟第465窟的全景,由前室进人甬道而到达主室,在主室中有着不同造像的主尊,这其中的修行内涵与主尊的作用令人遐思,总是蕴涵着无数的密意,所以也特别引人注意,本文通过数据与图片的探索,希望能在下文中探讨出各方为主尊的名号与观修的内涵。
  前室通过甬道进人富有丰富神秘色彩主室,将呈现不同的境界,人物形象和表情充满奇异与汉地风格大不相同,内容是根据密教的经典和仪轨绘制的。主室的壁面构图皆为本尊和佛母双运身或单尊本尊或单尊佛母,在构图方面主尊上方共计有12小图,内容皆变化身或传承祖师,主尊下方为八十四大成就者,每幅皆有8格,有9幅,加上东壁12小幅, 故总共有84幅。右图为为笔者所绘单幅图像架构(图4)。
  甬道:长2.10米、宽2.60米、高2.90米,设有门进人前室,门上居中画菩萨,窟顶部份大都己毀,残存虚空云彩之图案,墙壁上由地面到顶端有相续莲花图案,意喻着法脉清净不染和传承永续不灭之意涵。
  全景:长9.90米、宽9.20米、高3.80米,覆斗形窟顶画五方佛。三壁画有本尊,每壁3幅共计9铺,其中北壁靠西壁的1幅壁画毁损无法辨识。东壁门上绘五金刚,中为大威德金刚,两侧各画僧人二众,共计9尊; 东壁南方画护法神及其眷属,下方画八十四大成就者中的6幅尊者像,东壁北方绘有四臂马哈嘎拉护法神及其眷属,下方与南方相对应绘有八十四大成就者6幅尊像。主室中央偏后设有四阶四层的圆坛①,从中央圆坛

附注

①《莫高窟形•窟图暨附录》中剖面图为五阶,石璋如《莫高窟形•窟图暨附录》(二)第 207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田野工作报告之三,1996年。《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465窟》中图片为四阶,杨雄《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465窟》第34 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笔者推演,依据考察时间,前者1942年,后者1993年, 依历史演进而推断,昔日原有五阶,因缘之故,整修后为四阶。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