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金刚不必然为萨迦派之本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57
颗粒名称: 1.喜金刚不必然为萨迦派之本尊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426-428
摘要: 莫高窟第465窟的北壁壁画中部图号92①经认定是为本尊欢喜金刚( 梵 Hevajra,)②。 但谢继胜发现该图像与现代常见喜金刚在形象上有所差异,他说: “观察第465窟北壁中铺的喜金刚双身像,其身色持物都与后期喜金刚造像大致相同,但不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他似乎不了解这是因为藏传佛教萨迦派与噶举派的喜金刚源自不同印度成就者的传规所致。所以其又说萨迦派修习的喜金刚与无我母的坛城法……”误以为“(喜金刚) 这种仪轨最初流行于噶举派,此后延至萨迦派”③。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莫高窟第465窟的北壁壁画中部图号92①经认定是为本尊欢喜金刚( 梵 Hevajra,)②。
  但谢继胜发现该图像与现代常见喜金刚在形象上有所差异,他说: “观察第465窟北壁中铺的喜金刚双身像,其身色持物都与后期喜金刚造像大致相同,但不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他似乎不了解这是因为藏传佛教萨迦派与噶举派的喜金刚源自不同印度成就者的传规所致。所以其又说萨迦派修习的喜金刚与无我母的坛城法……”误以为“(喜金刚) 这种仪轨最初流行于噶举派,此后延至萨迦派”③。
  谢继胜从而将喜金刚局限于萨迦派的本尊,并据此而提及萨迦五祖法王八思巴洛卓蒋称,圣者善慧幢,1235—1280 年 )在公元 1244 年随萨迦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蒋称,庆喜幢, 1182—1251年)④前往凉州,与后来八思巴为忽必烈传授喜金刚灌顶之事,进一步假设此窟若“为蒙古上层尊崇的纯粹的藏传密教洞窟”,则可能之一是由八思巴建于公元1256—1276年⑤。虽然这只是被他自己推翻的假设,不过这个说法仍有修正空间。
  因为就算假设此窟为萨迦派所建,时间也可以再往西夏时期推迸。原因是晚近学者们已找到许多萨迦上师在西夏弘法的资料。例如,萨迦派初祖萨千贡噶宁波( は때뀌〒t거,庆喜藏,1092-1158 年 )的弟子大禅巴乃康禅师(康萨悉结瓦极喜真心师),就是西夏集結《解释道果语录金刚句记》和《解释道果逐难记》的人。萨迦三祖扎巴蒋称 ,幢, 1147— 1216年)的一位弟子曾当过西夏国王的上师。萨迦四祖班智达贡噶蒋称本人亦与西夏王室有过交往气更重要的是喜金刚不必然为藏传佛教萨迦派之本尊,喜金刚同时也是噶举派创始人'——大译师玛尔巴却吉罗卓, 法慧, 1012— 1097年)的主要本尊。玛尔巴传中说他:“在那若巴大师跟前求依次喜金刚中、广、略三种灌顶,……及其要门口诀等”“那若巴虽为玛尔巴传授了胜乐金刚的灌顶及其教授,但玛尔巴经常所依止的本尊是欢喜金刚”“前往麦哲巴大师处,求喜金刚灌顶时……①。其明确地记录了玛尔巴曾广学喜金刚法要,而且对他个人来说,喜金刚比胜乐金刚更具重要性。
  过去学者们所忽略的还有喜金刚有多种印度成就者的传规,其身相与姿态不一。从莫高窟第465窟壁画图号92上的喜金刚足部姿态来看, 此壁画并非萨迦派最重要的《道果》 口诀派传规喜金刚②。 萨迦派早期喜金刚仪轨的汉译本《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③中,对口诀派传规喜金刚脚部的描述是“于前二足展右,蜷左于后二足”,意思是右二脚伸展向外,左脚内屈其脚趾贴向右二脚之腿上④,明显与莫高窟第465窟壁画图号92上的喜金刚(图1-1)有所不同。
  玛尔巴曾自印度成就者那洛巴与梅粹巴(梵Maitrîpa, 1007—1078年?)①多次得到喜金刚灌顶与教法,他回到西藏所传的喜金刚传承之一是印度祖师海生金刚传规。玛尔巴传中说:“在雄地,俄敦曲多②对玛尔巴善为款待和供养,并请求传法。玛尔巴便传给他海生金刚派的薄伽梵欢喜金刚灌顶与修法。”③比对笔者在2001年于北印度拉达克考察时所拍摄到属于噶举派的平阳古寺(Phyang Monastery )大殿中公兀16世纪初期的壁圆(图1-2)④, 可以发现玛尔巴传规喜金刚的主尊左右足皆着地而站立的脚部特征,与莫高窟第465窟壁画图号92上的喜金刚足部姿态吻合度,远高于萨迦仅有右足着地的最主要口诀派喜金刚(图1-3)。
  据此可以断定这是噶举派传规的喜金刚,因而彭金章所说“在北壁中间的喜金刚双身曼荼罗……属于萨迦派修习密法时供养的主尊”⑤这个说法有修正的必要。

附注

① 杨雄《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465窟》第123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 ② 简称喜金刚,也译为呼金刚。 ③ 谢继胜《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第36~36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④ 简称萨迦班禅,意为萨迦大班智达。 ⑤ 同③,第396页。 ⑥ 沈卫荣《<大乘要道密集》与西夏、元朝所传西藏密法》,《中华佛学学报》2007第20期。 ① 仓雍黑鲁嘎《玛尔巴》第22、160、185页,正法眼出版社,1999年。 ② 此传承源自印度大成就者Virupa。 ③ 安海燕、沈卫荣于2009年将此仪轨之翻译年代定于明初建文元年(1399年)至正统四年(1439年)。安海燕、沈卫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藏文来源考述》,《西夏语文与华北宗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59-379页,台北,2009年。 ④ 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 》(上)第26开,(台北)故宫博物院, 1984年。 ⑤ 2001年笔者摄于北印度拉达克平阳寺大殿的公元 16 世纪作品。 ① 也译为麦哲巴。 ② 即俄敦•却古多杰, 法身金刚,1036—1102 年 》,许得存译为俄顿·曲格多杰,是玛尔巴四大柱弟子中传持喜金刚及其续部为主者。索南オ让(许得存)《西藏密教史》第424~42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③ 仓雍黑鲁嘎《玛尔巴》第93页,正法眼出版社,1999年。 ④ 平阳寺属于直贡噶举派,由拉达克国王札西南嘉(며4ダÌ,吉祥尊胜,1500-1532 年在位)所建。Prem Singh Jina& Konchok Namgya!. Phyang Monastery of Ladakh. Delhi: Indus Publishing, 1995.p25、28〇⑤ 彭金章、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二卷)第242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