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类目前可见到两个材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42
颗粒名称: (2)第二类目前可见到两个材料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1
摘要: 第一,安迪尔古城圆形城址中央的小佛寺的四个墙角处的莲座上各残存泥塑的下半身。据推测,应是四天王像®。 第二,热瓦克佛寺的寺门附近,可见到四天王像。这些塑像上半身虽已残失,但其中一身立像着遮膝长衣,下身双足被一身从地中露出半身的地神双手托举。有研究者认为,此像应是毗沙门天王像。热瓦克佛寺的年代约为公元3~7世纪④。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和田本地目前还未发现毗沙门天王像可与敦煌莫髙窟第154号窟壁画中的天王像相互比照,但是从上述和田现存毗沙门天王的图像看,中唐后才出现的敦煌兜跋毗沙门天王像的一些图像要素,如托足的地神、天女遮膝的长甲、手中所持小塔等均已出现,它们应该构成公元8世纪以后于阗样式的毗沙门天王像的主要特征,以区别于内地汉式的毗沙门天王像。 至于敦煌兜跋毗沙门天王像,其中固然揉杂了不少吐蕃艺术,诚如谢继胜先生所言,但是,考虑到于阗佛教艺术的影响力,我们还不能排除西域佛教艺术对此像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第一,安迪尔古城圆形城址中央的小佛寺的四个墙角处的莲座上各残存泥塑的下半身。据推测,应是四天王像®。
  第二,热瓦克佛寺的寺门附近,可见到四天王像。这些塑像上半身虽已残失,但其中一身立像着遮膝长衣,下身双足被一身从地中露出半身的地神双手托举。有研究者认为,此像应是毗沙门天王像。热瓦克佛寺的年代约为公元3~7世纪④。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和田本地目前还未发现毗沙门天王像可与敦煌莫髙窟第154号窟壁画中的天王像相互比照,但是从上述和田现存毗沙门天王的图像看,中唐后才出现的敦煌兜跋毗沙门天王像的一些图像要素,如托足的地神、天女遮膝的长甲、手中所持小塔等均已出现,它们应该构成公元8世纪以后于阗样式的毗沙门天王像的主要特征,以区别于内地汉式的毗沙门天王像。
  至于敦煌兜跋毗沙门天王像,其中固然揉杂了不少吐蕃艺术,诚如谢继胜先生所言,但是,考虑到于阗佛教艺术的影响力,我们还不能排除西域佛教艺术对此像形成的影响。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