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所谓“毗沙门天王像的于阒样式”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37
颗粒名称: 3.所谓“毗沙门天王像的于阒样式”问题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406-407
摘要: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五中“相蓝十绝”记大相国寺“十绝”之其八:“西库有明皇先敕车道政往于阗国传北方毗沙门天王样来,至开元十三年封东岳时,令道政于此依样画天王像,为一绝。”对于画史上的这个记载,沙武田认为到了唐代,内地仍有从于阗来的毗沙门天王像稿①。 松本文三郎则说:虽不能据此判断于阗国毗沙门天像到底是什么模样,但肯定是与历来中国流传的图样大为不同,否则就没有必要特意派人到于阗国去摹写了。而且从存世的像和于阗发现的像有相似之点来看,东岳庙的于阗像说不定就是后世所谓的兜跋毗沙门天像呢。②谢继胜则强调吐蕃艺术因素的促进作用,他说:所谓于闻毗沙门天王像,事实上就是吐蕃武士的写真而已, 开成于吐蕃流连于西域,故武士装多用天王造像出现在中唐吐蕃统治时期。③笔者认为上述松本文三郎的推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下,对和田地区目前所见的毗沙门天王像略作梳理,以助于理解。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卷五中“相蓝十绝”记大相国寺“十绝”之其八:“西库有明皇先敕车道政往于阗国传北方毗沙门天王样来,至开元十三年封东岳时,令道政于此依样画天王像,为一绝。”对于画史上的这个记载,沙武田认为到了唐代,内地仍有从于阗来的毗沙门天王像稿①。 松本文三郎则说:虽不能据此判断于阗国毗沙门天像到底是什么模样,但肯定是与历来中国流传的图样大为不同,否则就没有必要特意派人到于阗国去摹写了。而且从存世的像和于阗发现的像有相似之点来看,东岳庙的于阗像说不定就是后世所谓的兜跋毗沙门天像呢。②谢继胜则强调吐蕃艺术因素的促进作用,他说:所谓于闻毗沙门天王像,事实上就是吐蕃武士的写真而已, 开成于吐蕃流连于西域,故武士装多用天王造像出现在中唐吐蕃统治时期。③笔者认为上述松本文三郎的推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下,对和田地区目前所见的毗沙门天王像略作梳理,以助于理解。
  从具体构成而言,和田的毗沙门天王像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尊像,第二类是作为四天王像之一出现。
  (1 )第一类目前可见到三个材料: 第一,丹丹乌里克佛寺出土的泥塑立像。此像头部已毁,但身穿过膝长甲,双足踏在地鬼上,故可推定为舭沙门天王,时代为公元7~8世纪④。
  第二,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木板画。在木板的右侧绘一身武士像。他左手托塔,右手持矛。身穿过膝长甲。从形象上看,这是一身毗沙门天王像在像的左侧,尚存一些婆罗谜文字母,可能是于阗文。此像的年代为公元 7~8世纪①。
  第三,在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南墙上绘有一身武士像。他带头光,戴饰有日鸟的头冠,外穿圆领长身铠甲,左手握长杆形兵器。发掘人认为这是一尊毗沙门天王像。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的建造年代约为公元6~7世纪②。
  (2)第二类目前可见到两个材料:第一,安迪尔古城圆形城址中央的小佛寺的四个墙角处的莲座上各残存泥塑的下半身。据推测,应是四天王像®。
  第二,热瓦克佛寺的寺门附近,可见到四天王像。这些塑像上半身虽已残失,但其中一身立像着遮膝长衣,下身双足被一身从地中露出半身的地神双手托举。有研究者认为,此像应是毗沙门天王像。热瓦克佛寺的年代约为公元3~7世纪④。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和田本地目前还未发现毗沙门天王像可与敦煌莫髙窟第154号窟壁画中的天王像相互比照,但是从上述和田现存毗沙门天王的图像看,中唐后才出现的敦煌兜跋毗沙门天王像的一些图像要素,如托足的地神、天女遮膝的长甲、手中所持小塔等均已出现,它们应该构成公元8世纪以后于阗样式的毗沙门天王像的主要特征,以区别于内地汉式的毗沙门天王像。
  至于敦煌兜跋毗沙门天王像,其中固然揉杂了不少吐蕃艺术,诚如谢继胜先生所言,但是,考虑到于阗佛教艺术的影响力,我们还不能排除西域佛教艺术对此像形成的影响。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