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再看焉耆七个星佛寺泥塑例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36
颗粒名称: (2)再看焉耆七个星佛寺泥塑例子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2
页码: 405-406
摘要: 吐蕃人的甲胄状况,在汉文史料中最早见于《新唐书•吐蕃传》,其文曰:“其铠冑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④目前所见最早的吐蕃长身铠甲的形象资料是建于7世纪的拉萨大昭寺壁画中的武士e 因此,总体概观,作为形象资料的长身铠甲,在西域和吐蕃出现的时间非常接近,前者似乎还略早于后者。那么,两者之间有无联系呢?德国学者勒考克曾对中亚的铠甲做过专题研究。他认为,这一地区的长身铠甲可以溯源至古代亚述人的长甲衣,后来这种铠甲有可能通过中亚人传到了西域、 吐蕃与中原气如果他的研究能够成立,那么西域和吐蕃的长身铠甲可能同源。尤其要指出,其实早在犍陀罗的石雕中,不仅有武士身穿长身铠甲, 还有身穿遮膝铠甲的毗沙门天像。由这些图像要素,可以想见,随着佛教艺术的东传,不可能不影响到西域地区。因此,尽管从总体上,笔者并不否认敦煌兜跋毗沙门天王像中融合了吐蕃艺术元素,但在长身铠甲这一具体图像要素上,笔者认为西域艺术元素的影响,也是可能存在的。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第一,武士像。高42.80厘米。头戴盔,身穿翻领长甲,右手持圆形盾牌。制作年代定为公元6~7世纪②,第二,武士像。头戴盔,身穿翻领长甲。制作年代定为公元8世纪③特别要指出的是,七个星佛寺的两件武士像上所见铠甲,与莫髙窟第154窟壁画中的兜跋毗沙门天王的铠甲酷似。上述克孜尔石窟常见的“八王争分舍利图”位置固定,画面的背景及人物姿态非常程式化,基本可以肯定存在此图的粉本。七个星佛寺的泥塑多为模制。因此,即便这些地方没有长身铠甲的实物,也并不妨碍这种铠甲式样出现在当地的佛教艺术中。另夕卜,公元6世纪末以后,在我国内地的一些天王、神王造像上,我们可以发现其身穿明显比前代要长很多的长身铠甲,如陕西耀县神德寺仁寿四年 (604年)石函上的北方毗沙门天王线刻,建于隋代的麦积山石窟第5窟门外的神王像等。这种变化,可能与隋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致使西域与汉地之间佛教艺术的交流较前代有所增强有关。
  吐蕃人的甲胄状况,在汉文史料中最早见于《新唐书•吐蕃传》,其文曰:“其铠冑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④目前所见最早的吐蕃长身铠甲的形象资料是建于7世纪的拉萨大昭寺壁画中的武士e 因此,总体概观,作为形象资料的长身铠甲,在西域和吐蕃出现的时间非常接近,前者似乎还略早于后者。那么,两者之间有无联系呢?德国学者勒考克曾对中亚的铠甲做过专题研究。他认为,这一地区的长身铠甲可以溯源至古代亚述人的长甲衣,后来这种铠甲有可能通过中亚人传到了西域、 吐蕃与中原气如果他的研究能够成立,那么西域和吐蕃的长身铠甲可能同源。尤其要指出,其实早在犍陀罗的石雕中,不仅有武士身穿长身铠甲, 还有身穿遮膝铠甲的毗沙门天像。由这些图像要素,可以想见,随着佛教艺术的东传,不可能不影响到西域地区。因此,尽管从总体上,笔者并不否认敦煌兜跋毗沙门天王像中融合了吐蕃艺术元素,但在长身铠甲这一具体图像要素上,笔者认为西域艺术元素的影响,也是可能存在的。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