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
唯一号: | 290120020210003236 |
颗粒名称: | (2)再看焉耆七个星佛寺泥塑例子 |
分类号: | K879.214-53 |
页数: | 2 |
页码: | 405-406 |
摘要: | 吐蕃人的甲胄状况,在汉文史料中最早见于《新唐书•吐蕃传》,其文曰:“其铠冑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④目前所见最早的吐蕃长身铠甲的形象资料是建于7世纪的拉萨大昭寺壁画中的武士e 因此,总体概观,作为形象资料的长身铠甲,在西域和吐蕃出现的时间非常接近,前者似乎还略早于后者。那么,两者之间有无联系呢?德国学者勒考克曾对中亚的铠甲做过专题研究。他认为,这一地区的长身铠甲可以溯源至古代亚述人的长甲衣,后来这种铠甲有可能通过中亚人传到了西域、 吐蕃与中原气如果他的研究能够成立,那么西域和吐蕃的长身铠甲可能同源。尤其要指出,其实早在犍陀罗的石雕中,不仅有武士身穿长身铠甲, 还有身穿遮膝铠甲的毗沙门天像。由这些图像要素,可以想见,随着佛教艺术的东传,不可能不影响到西域地区。因此,尽管从总体上,笔者并不否认敦煌兜跋毗沙门天王像中融合了吐蕃艺术元素,但在长身铠甲这一具体图像要素上,笔者认为西域艺术元素的影响,也是可能存在的。 |
关键词: |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