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
唯一号: | 290120020210003233 |
颗粒名称: | 1.地神的图像学意义 |
分类号: | K879.214-53 |
页数: | 3 |
页码: | 401-403 |
摘要: | 地神可谓是兜跋毗沙门天王像最重要的特征。但是,对于这一图像何以存在,又为何以双手托举上方毗沙门天王来进行组合?以往的讨论或过于空泛,针对性不强;或语焉不详,层次不明,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嫌。如松本荣一、松本文三郎等人,囿于当时材料所限,在言及地神图像时说:“地天置于神王足下,无疑是源于《金光明经》。”①因为此经的《坚牢地神品》 记载尔时地神坚牢白佛曰,‘……随是经典所流布处,是地分中敷师子座,令说法者坐其座上,广演宣说是妙经典。我当在中常作宿卫,隐蔽其身于法座下,顶戴其足。’ ”②所以,接着推论道:“此言地天是守护讲说经典者,想来也适用于兜跋毗沙门天像”③可是,这样的推论泛泛而作,很难经得起推敲。实际上,在《坚牢地神品》中,地神明确表达其“常作宿卫”、“顶戴其足”的对象是“广演宣说是妙经典(即《金光明经》)的说法者”④。而在 《金光明经》中,毗沙门天王是以四天王之一的面貌出现的,经中没有提及他与坚牢地神有什么关系,也没有记载此天王宣讲《金光明经》之事。就连松本文三郎自己也认为:“(地天)也可说是佛座的一种变态,与天王自身并没有什么关系。”⑤确实,仅凭地神双手托举的姿态切合前述《金光明经》中的记载这一点,就断言其源于此经,未免有牵强之意。所以在解说敦煌后期的兜跋毗沙门天王像时,如P.4518(27)的纸本彩画,松本文三郎难以自圆其说,只好诧异地臆测:“有时地天却从云中现出半身,如此则全然失去原义了。”⑥要想对图像组合中的地神做出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必须追根溯源。 目前,敦煌的兜跋毗沙门天王像可见有壁画、幡画、纸画及版画等多种,数量众多。据研究,其中创作年代最早的应属莫高窟第154窟南壁西侧的壁画®。此壁画分为两组。上组绘毗沙门天王与观世音菩萨,下组绘毗沙门天王与吉祥天女。画中的天王均左手托小塔,右手握长戟;腰配剑,挂弯刀;身穿长过膝的铠甲,双足踏彩云。在天王足下的彩云中,地神露出半身像,双手托举天王双足。旁边榜题由草书写成的“毗沙门天王”字样。据孙修身先生研究,这两组画像均与于阗建国的传说有关,并是根据藏文《于阗国授记》《于阗教法史》等文献绘制而成。壁画反映了古代于阗东西两地的居民发生冲突时,毗沙门天王和观世音菩萨(有的作吉祥天女,有时还有大地仙女)现身调解,最后双方共同建国①。《于阗国授记》中提及了毗沙门天王和吉祥天女在半空中现身的情节,《于阗教法史》中在出面调解的神祇中又增加了大地仙女。画面描绘的内容与文献的记载非常符合。莫高窟第154窟属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早期洞窟,建造年代大约在公元8 世纪80年代到8、9世纪之交②。此窟内的两幅毗沙门天王像对后世天王像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可以见到,其中之一的艺术元素,在云中显现半身的地神,尽管后世兜跋毗沙门天王像的组合时有变化,但在云中现身的地神却被继承下来,如,Stein painting245版画、P.4518(27)纸画等。 甚至当地神被移植到于阒国王李圣天画像的脚下时,在云中现身这一最初的图像元素仍可见到,尽管此处其已失去在建国传说中的原义。 |
关键词: |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