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
唯一号: | 290120020210003231 |
颗粒名称: | 一、关于论题的简要历史回顾 |
分类号: | K879.214-53 |
页数: | 2 |
页码: | 399-400 |
摘要: | 在国外研究者中,日本学者开展研究最早,且参与探讨人数最多。 1930年,源丰宗发表论文《兜跋毗沙门天王像的起源》②。在文中,他将此类天王像的源头追溯至西域的于阗国,还将其服饰与龟兹壁画中的供养人对比。同年,松本荣一也发表论文,对此图像的绘制依据、“兜跋”称号的词源及意义等作了讨论。其主要观点又见于作者后来出版的《敦煌画の研究》中相关图像的解说中①。1939年,松本文三郎发表了著名的《兜跋毗沙门天考》一文。在文中,他概括了此类天王像的特征,对主要特征逐一作了详细解说,讨论了文献中涉及此像进入中原汉地的情况,并对 “兜跋”一词做了分析。本文因有汉文译稿发表,因而在我国学界颇有影响②。1991年,田边胜美发表《兜跋毗沙门天王的起源》。在文中,其专门考察了贵霜时期的毗沙门天像③。1992年,宫治昭撰文《兜跋毗沙门天像的成立》,回顾了此类天王像如何由“四天王”体系中演变而独出的过程④,1996年,北进一撰写了长篇论文在《自然与文化》上连载,在更宽广的地域范围内考察了兜跋毗沙门天像的产生与流变,涉及印度、中亚与我国新疆、敦煌、四川以及日本本土的众多图像⑤。后来,其主要观点又以《毗沙门天像的变迁》一文收入《世界美术大全集》(中亚卷)。2006年, 筱原典生发表《毗沙门天王像的发现》一文,对前述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了阶段性的综述。 |
关键词: |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