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榆林窟第25窟前室的毗沙门天组合像的辨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29
颗粒名称: 四、榆林窟第25窟前室的毗沙门天组合像的辨识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396-398
摘要: 对于榆林窟第25窟前室的毗沙门天组合像的辨识是:中心主尊是兜跋毗沙门天,左侧是大辩才天女,右侧是独键。而五代晋开运四年曹元忠雕造舭沙门天印画则代表了这种以毗沙门天王为主尊的图像组合的最终形式:中心主尊兜跋毗沙门天,其左侧上是举小儿的鬼子母,下是着虎皮的独键,其右侧是吉祥天。这种组合可能属于每日修法所用的毗沙门曼荼罗相①。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对于榆林窟第25窟前室的毗沙门天组合像的辨识是:中心主尊是兜跋毗沙门天,左侧是大辩才天女,右侧是独键。而五代晋开运四年曹元忠雕造舭沙门天印画则代表了这种以毗沙门天王为主尊的图像组合的最终形式:中心主尊兜跋毗沙门天,其左侧上是举小儿的鬼子母,下是着虎皮的独键,其右侧是吉祥天。这种组合可能属于每日修法所用的毗沙门曼荼罗相①。
  在这种前提下,可以整体考虑榆林25窟前室东壁的图像关系:东壁 ……门南侧上的佛说法图与毗沙门天,可能属于毗沙门天的另一种曼荼罗相。《大正藏》在记载毗沙门天的造像时讲:中心画释迦牟尼佛,作说法相,佛右边画吉祥天女,右手作施愿印,左手执开放红莲。左边画毗沙门天王,左手捧塔,右手执宝棒气需要补充的有两个观点,一是在天龙八部中戴白色兽头帽者、画家表现的可能是白虎而不是獅。《新唐书•吐蕃传》中记:“山多柏坡,皆丘墓,旁作屋赭涂之,绘白虎,皆虏贵人有战功者,生衣其皮,死以旌勇。”古人对于虎与狮的用词也多有混淆,往往用词以狮,而实指虎,欧洲人甚至到了公元13世纪仍不能区别虎狮,比如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描述大汗捕猎时仍将虎说成狮子®。宋代记唐阎立本《职贡狮子图》“大獅子二,小狮子数枚。皆虎首而熊身……”④最关键的是中原和吐蕃都不产獅子⑤东汉以来,西域诸国时以之为贡,进贡中国,佛教造像中也多有表现獅子的,北魏时在佛座两侧的狮子已描绘的十分生动,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熙平二年“邑子六十人造像碑”,碑的左右边有狮虎像。但对于一般人或敦煌的画工来说,獅子可能更多的是传说中的、并不熟悉的动物①, 在敦煌壁画或泥塑中表现的狮子,形象上就比较模糊。因此,白兽在这里更多的可能是表示大虫白虎之意。因此护法中的戴白兽帽者和榆林窟第 25窟右侧小像都属于戴白色虎皮帽者,依然是吐蕃大虫皮制度的体现。 关于毗沙门持吐宝鼠像式的来源问题,通常认为持吐宝鼠的毗沙门天王属于藏传佛教财神的图像谱系,但笔者以为,藏传佛教流行的持鼠毗沙门天王像式,可能源自于阗。据《新唐书》记载:“(于阗)西有沙碛,鼠大如蜻, 色类金,出入群鼠为从。”②因此毗沙门天王的标志金色的吐宝鼠可能来自于阗,这种金色的硕鼠又喜欢“出人群鼠为从”,由此可能才有诸多“金鼠咬弓弩弦”令敌军溃败的救安西之举。正如源自吐蕃的兜跋毗沙门天王像式盛行于西域一样,源自于阗的持鼠毗沙门天王也盛行于西藏,这是又一条证明吐蕃与西域文化交通的材料。
  附记:关于毗沙门天的经典:《白宝口抄》:“毗沙门法”上③《毗沙门天王经》一卷,不空译《摩诃吠室罗末那野提婆喝罗阇陀罗尼仪轨》一卷《阇陀罗尼仪轨》一卷,般若轮三藏译《天王念诵法》一卷《多闻天法》一卷《青面北方天陀罗尼法》一卷《北方毗沙门天王真言法》一卷《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一卷,不空三藏别行翻译 《佛说北方毗沙门天王甘露太子哪吒俱伐罗秘密藏王随心如意救攝众生根本陀罗尼法》一卷《北方毗沙门天王念诵要经》二卷《北方毗沙门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一卷,无译人名。
  《毗沙门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经》《毗沙门藏王陀罗尼法》一卷 《哪吒句钵罗陀罗尼经》一巻《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章句陀罗尼》一卷 《四天王经》一卷 《毗沙门祯子》一幅 《毗沙门天五秘密藏王咒经卷》《毗沙门藏王咒经》三卷 《大乘毗沙门功德经》七卷 《大乘毗沙门功德经》一卷 《毗沙门天王功德经》一卷 《毗沙门天王经》一卷 《毗沙门经》一卷 《多闻天抄》一卷 《多闻罗惹念诵次第》一卷 《毗沙门天王仪轨》一卷敦煌卷子:S.5560《佛说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经》S.5576《佛说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启请经》 P.2071C《佛说四天王经》S.4622《毗沙门天王缘起》S.381C《龙兴寺毗沙门天王灵验记》

附注

① 《阿娑缚抄》卷一百三十六《毗沙门天王》ズ大正藏》图像部九,第421页中。这种曼荼罗的中心主尊是毗沙门天王,上方是其他三天王,另有诃利帝(即鬼子母)、吉祥天及禅滅子等。 ② 同①,第418页上。 ③ 马可•波罗说:“更有狮子数头,其躯较巴比伦之獅子为大,毛色甚丽,缘其全身皆有黑朱白色斑纹也。"从描述的斑纹看,显然说的是虎。马可•波罗著,冯承钧译注(马可波罗行纪》第229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冯氏在注中说明:“中世纪时,欧洲人对于虎之形状,イ以已不甚明了。当时有一物语书,言虎之形状云,‘名称曰虎之兽,盖为一种蛇也’,足以证已,所以马可•波罗误名虎豹曰狮,盖獅子不得有斑纹也。”④ 周密《云烟过眼录》,《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⑤ 西藏不产狮子,但在佛教造像中,依据印度的传承,他们发明了绿毛狮子。 ① 林梅村《大航海时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交流》,《文物》2010年第3期。 ② 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中“于阒”条,中华书局, 1975 年。 ③ 《大正藏》图像部七,第136页中至第137页上。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