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俄藏黑水城出土水月观音乐舞配图及其有关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24
颗粒名称: 二、俄藏黑水城出土水月观音乐舞配图及其有关问题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5
页码: 370-374
摘要: 俄藏黑水城出土两幅水月观音配图都不一样,这是应当引起我们十分注意的问题。Х-2438号水月观音配图比较简单,只绘制有两位膜拜观音的功德主,显然这是图像的出资者或者功德主,他们可以是生者也可以是往生者,是观音菩萨普度的对象。Х-2439号水月观音配图是一幅乐舞图(图8),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唯一一幅用乐舞图作为水月观音配图。这幅乐舞图对我们研究西夏时期的乐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俄藏黑水城出土两幅水月观音配图都不一样,这是应当引起我们十分注意的问题。Х-2438号水月观音配图比较简单,只绘制有两位膜拜观音的功德主,显然这是图像的出资者或者功德主,他们可以是生者也可以是往生者,是观音菩萨普度的对象。Х-2439号水月观音配图是一幅乐舞图(图8),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唯一一幅用乐舞图作为水月观音配图。这幅乐舞图对我们研究西夏时期的乐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对于俄藏黑城出土 Х-2439水月观音像乐舞图,学术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过比较深人的研究工作。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的两幅水月观音画像均出自黑城,因此其绘制时代毫无疑问是西夏时期。Х-2439 水月观音配图人物身份,我们从其服饰和发式看显然不是汉族居民,应当是以居住于河西黑城一带的西夏居民为原形。关于西夏人的服饰和长相, 史书记载不多,我们根据其个人长相来推测其居民一般相貌,《宋史•西夏上》记载:李彝兴,夏州人也,本姓拓跋氏。唐贞观初,有拓跋赤辞者归唐,太宗赐姓李,置静边等州以处之。其后析居夏州者号平夏部。①西夏源自于拓跋氏,应与北魏同族,其风俗习惯和长相应当一样。但是《魏书》没有记载拓跋氏长相、发式和服饰,这就使我们很难弄清楚党项人的风俗习惯。《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党项服饰:“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毡。”②《通典》记载与之相同:“男女并衣裘褐,仍被大毡。”③《新唐书•西域传》亦记载其服饰:“男女衣裘褐,被毡。”④但都没有提及党项的发式和相貌等,对于服饰的记载也是语焉不详。
  很显然,以上记载很难解决黑城出土水月观音乐舞配图人物族属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记载最为详细的是《辽史•西夏传》: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о远祖思恭,唐季受赐姓李,涉五代至宋,世有其地。……其俗:衣白窄袖,毡冠,冠后垂红结绶。自号嵬名,设官分文武。其冠用金缕贴,间起云,银纸帖,绯衣,金涂银带,佩蹀躞、解锥、短刀、弓矢,穿靴,秃发,耳重环,紫旋禰六袭。出入乘马,张青盖,以二旗前引,从者百余骑。庶民衣青緑。革乐之五音为一音,裁礼之九拜为三拜。
  民年十五为丁。有二丁者,取一为正军。负担杂使一人为抄,四丁为两抄。皆习战斗。正军驼马各一,每家自置一帐。团练使上,帐、弓、矢各一,马五百匹,橐驼一,旗鼓五,枪、剑、棍掊、粆袋、雨毡、浑脱、锹、鍈、箭牌、铁笊篱各一;刺史以下,人各一驼,箭三百,毛幕一;余兵三人共一幕。……昼则举烟、扬尘,夜则篝火为候。
  其民俗勇悍,衣冠、骑乘、土产品舞,子姓传国,亦略知其大概耳。⑤从以上记载我们得知,西夏人的服饰为窄袖毡冠,穿靴,有官衔者穿绯衣,一般普通百姓穿青绿,发式为秃发,就是同北魏拓跋氏之先代相同。这些都可以同图像中人物对应上,图像中央人物穿红色袍子,就是文献记载的绯衣,而其他三人穿青绿袍子,表明他们的身份为随员或者イ卜人。四人中有一人戴青绿色毡冠,也可以同《辽史•西夏传》相印证。其次《辽史•西夏传》记载其官员出入乘马,张青盖,二旗前弓丨,佩蹀躞、解锥、短刀、弓矢,穿靴,秃发,耳重环,紫旋禰六袭等,都可以从乐舞图中得到印证。从这些记载证实乐舞图的人物是西夏人,他们中着绯衣者是首领,穿青绿衣是随从,脚穿长筒靴,前留发而后秃发,头戴毡帽。我们还注意到,X-2439水月观音像乐舞图中两匹马配备的装备也不一样,其中一匹白马为普通的装备,另外一匹昂首的高头大黑马,戴着白色当卢,马头顶和脖子下戴有红缨团花,马的前胸、前腿和马蹄上都带有白色的护甲。马鞍前桥上也用红色饰边,一杆银柄红缕金枪头插在马鞍旁,两条幡带缠绕在枪杆上ᄆ这头黑马比一般马要高大雄武,而这杆枪也与其他枪不一样,表明黑马和银杆金枪的主人不是一般,就是四人中身穿绯衣者,他可能就是这幅水月观音像的功德主。
  根据史籍的记载,西夏源自于党项羌,《旧五代史•外国列传》记载:党项,其俗皆土著,居有栋宇,织毛厕以覆之。尚武,其人多寿,至百五、六十岁,不寧生业,好为盗賊。党项自同光以后,大姓之强者各自来朝贡。明宗时,诏沿边置场市马,诸夷皆入市中国,有回鹘、党项马最多。明宗招怀远人,马来无驽壮皆集,而所售过常值,往来馆给,道路倍费。其每至京师,明宗为御殿见之,劳以酒食,既醉,连袂歌呼,道其风俗以为乐,去又厚以赐赍,岁粍百万计。唐大臣皆患之,数以为言,乃诏吏就边场售马给值,止其来朝,而党项利其所得,来不可止。其在灵、庆之间者,数犯边为盗。
  自河西回鹘朝贡中国,道其部落,辄邀劫之,执其使者,卖之他族 .以易牛马。①《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三》记载:党项,西羌之遗种。其国在《禹贡》西支之地,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邻吐浑,有地二千余里。……唐德宗时,党项部落相率内附,居庆州者号东山部落,居夏州者号平夏部落。部有大姓而无君长,不相统一,散处邠宁、鄺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自同光以后,大姓之强者各É来朝贡明宗时,诏沿边置场市马,诸夷皆入市中国,而回鹘、党项马最多。明宗招怀远人,马来无驽壮皆售,而所雠常过值,往来馆给,道路倍费。其每至京师,明宗为御殿见之,劳以酒食,既醉,连袂歌呼,道其土风以为乐,去又厚赐赍,岁耗百万计。唐大臣皆患之,数为言,乃诏吏就边场售马给值,止其来朝,而党项利其所得,来不可止。①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水月观音画像配图中的场景,就是以党项族先人与后唐间的市马贸易场面为原形,因为这个时期是党项人最为得意, 也是最为快乐的时期:第一,他们带到后唐京师的马无论驽壮都被后唐政府买下来,而且付给的价值要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第二,往来的道路上都得到很高规格的接待;第三,贩马的商队每次到达京城,都受到后唐政府的礼遇,明宗皇帝亲自在御殿设宴招待,联袂而歌。明宗后期由于大臣反对,加之耗费太大,基本上在沿边设场给值,而后就是出兵讨之,这种马的贸易就结束了。因此对后唐的贩马贸易是党项人值得回忆和向往的事情,这个事情的演绎必将从事迹而演变神化,就像唐玄奘取经一样,西夏人认为他们祖先的贩马贸易得到观音菩萨的保佑,才能得到这种天方夜谭的贸易結果。因此在绘制水月观音像时,将其先祖贩马酒醉而歌的场面也绘制进去作为配图。
  我们从水月观音配图绘制娱乐场景看,两人歌舞两人伴奏,穿青绿衣双手展开,翩翩起舞,而着绯衣者拍手欢喜,这不难看出,穿绯衣者处于整个乐舞图的中心地位。两位伴奏者,一人弹箜篌,一人吹横笛。这很可能就是描述唐明宗设宴招待党项人时酒醉联袂歌呼的场面。党项人向后唐政府贩马贸易,他们从灵、庆一带驱马前往洛阳,沿路也是历尽艰辛,还要克服后唐边场官员的阻拦,因此,每次顺利到达后唐都城洛阳,他们认为都是得到观音菩萨的护佑,因此将他们驱马前往洛阳贩卖的道途饮酒欢乐的场面绘制在水月观音像下,具有一种纪念先辈丰功伟绩的意义。
  这幅乐舞图所使用的乐器也值得我们注意,史书中记载到西夏乐器很少,我们只能根据史籍点滴记载窥测其大。《文献通考•四夷考》记载党项有琵琶、横吹,击缶为节。”①画面上的戴冠穿青绿衣者所伴奏的乐器就是横吹。而琵琶在图像中没有体现出来,反而出现了箜篌。这表明到西夏时期,党项族的音乐舞蹈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仅有横吹等一类党项族原有乐器,而且箜篌等乐器也在西夏地区流行开来。
  通过探讨我们得知,俄藏西夏水月观音画像其粉本来自宋代,同北宋水月观音画像(或者造像)样式特点风格基本一样,这表明宋夏文化交流特别是佛教艺术的交流并不因双方战争状态而停止,佛教传播影响并不因战争而减弱。瓜州石窟群水月观音画像与黑城出土水月观音像一样,也是北宋所采用的普通样式。不同之处是配图的选择方面,根据功德主做功德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水月观音的功用在灵魂的超度上,观音菩萨和唐玄奘等起了引领作用。而俄藏黑城出土西夏水月观音配图采用娱乐场面,是将汉文化的元素与佛教信仰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水月观音坐在河的对岸,起的作用是引领灵魂,将苦海和奈河结合起来,有时将河水与净水结合一起,在水中绘制有荷花等;乐舞的场面是受汉族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河西魏晋壁画墓绘制乐舞图的目的是一样的®,是将现实生活场面延续到阴间,希望功德主在另外的世界也能够享受到今世的富贵荣华。

附注

①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八十五,第13982页,中华书局,1977年。 ②刘昀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第5291页,中华书局,1975年。 ③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边防六》“党项”条,第1022页,中华书局,1988年。 ④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上》,第6214页,中华书局,1975年。 ⑤脱脱等《辽史》卷一百五十,第1523-1524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①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八,第1845页,中华书局,1976年①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七十四,第912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①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三十四《四夷考十一》第2622页,中华书局,1988年。 ②郑怡楠《河西高台县墓葬壁画娱乐图研究——河西高台地梗坡M4墓葬壁画研究之二》,《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2期。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