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藏黑城出土与瓜州石窟群中之西夏水月观音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23
颗粒名称: 一、俄藏黑城出土与瓜州石窟群中之西夏水月观音像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6
页码: 365-370
摘要: 俄藏黑城出土的这两幅水月观音像,其中Х-2438构图简单,水月观音游戏坐于嶙峋山崖下铺有方毯岩石之上,观音一腿半盘平放,一腿蜷曲而立,左手搭在左膝上,右手拄在方毯上,神情闲暇,左前方台之上放置着净水瓶,瓶中插有杨枝。水月观音座位前方是波涛汹涌的河流,河流的对岸有两人,前者头戴襥头身着官服合掌而拜,后者披袈裟双手捧一瓶,瓶中插一束花,眼望观音而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汹涌的河水之中,盛开着朵朵莲花,莲叶漂浮在水面之上,含苞待放红艳的莲花翘出水面。而 Х-2439水月观音像中,水月观音游戏坐于铺着条毯的石発之上,右腿半盘,左腿蜷曲而立,右手拄在石発上,左手搭左膝,表情闲雅,背靠于岩石, 岩石嶙峋,岩石间两棵竹树挺拔而立,在观音的左旁石凳上放置一个净水瓶,瓶口插着杨枝,水瓶上方是站在浮云之上的童子,有背光,观音被淡淡的圆光所笼罩。石発前边有一弯河水,水中靠近观音前边荷花绽放,而另一侧岸边,波涛汹涌,一老者手持香炉带一童子乘云渡河,在观音对面的河岸上,有西夏装饰的四人弹琴吹笛起舞,身后两匹马,一匹昂首站立,身披装甲,旁插一红缨枪,上系飘扬的幡带;一匹驮着行装,悠闲低头吃草。 我们从内容可以判断,乘云渡河老者是死亡灵魂,而弹琴歌舞的可能是其亲属或子女。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幅水月观音像的构图中,处于引导地位的不是原来像榆林窟、东千佛洞水月观音的唐玄奘取经图,而是用四个人两匹马组合弹琴歌舞图左为配图;其次配图中的人物都足穿高筒靴,短衣长裤,一人前秃发,脑后留发梳两辫,展开双臂而舞,一人脑后刹发,头前留发两边梳辫,拍手而舞,一人剃发弹奏竖琴,一人戴帽吹奏笛子。这两幅水月观音像,从艺术特色看,前者以冷色调为主,整幅作品只用了三种颜色,即朱红、石绿和白色,方毯与底色及观音部分服饰都用朱红,而山石河流波浪及其观音身上的飘带都用石绿,采用深淡区分不同景色;河对岸的两位人物一个用石绿画出服饰,一个用朱红画出袈裟;仅在观音头饰衣边璎珞和净水瓶用白色勾画。 X-2438绘画整个色调比较淡雅,颜色过度比较平和;而X-2439色调比较冷暗,颜色反差很大,若冰上燃火,热冷两重天。通过对比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就图像的主题来说是一致的,水月观音像绘画风格及其基本图像要素等都一样,没有太大的差别;区别主要体现在配图上,为了体现作者或者功德主绘制水月观音的意图,他们处心积虑,用了不同的场景和人物背景,用以烘托出他们做功德的目的。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俄藏黑城出土的这两幅水月观音像,其中Х-2438构图简单,水月观音游戏坐于嶙峋山崖下铺有方毯岩石之上,观音一腿半盘平放,一腿蜷曲而立,左手搭在左膝上,右手拄在方毯上,神情闲暇,左前方台之上放置着净水瓶,瓶中插有杨枝。水月观音座位前方是波涛汹涌的河流,河流的对岸有两人,前者头戴襥头身着官服合掌而拜,后者披袈裟双手捧一瓶,瓶中插一束花,眼望观音而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汹涌的河水之中,盛开着朵朵莲花,莲叶漂浮在水面之上,含苞待放红艳的莲花翘出水面。而 Х-2439水月观音像中,水月观音游戏坐于铺着条毯的石発之上,右腿半盘,左腿蜷曲而立,右手拄在石発上,左手搭左膝,表情闲雅,背靠于岩石, 岩石嶙峋,岩石间两棵竹树挺拔而立,在观音的左旁石凳上放置一个净水瓶,瓶口插着杨枝,水瓶上方是站在浮云之上的童子,有背光,观音被淡淡的圆光所笼罩。石発前边有一弯河水,水中靠近观音前边荷花绽放,而另一侧岸边,波涛汹涌,一老者手持香炉带一童子乘云渡河,在观音对面的河岸上,有西夏装饰的四人弹琴吹笛起舞,身后两匹马,一匹昂首站立,身披装甲,旁插一红缨枪,上系飘扬的幡带;一匹驮着行装,悠闲低头吃草。 我们从内容可以判断,乘云渡河老者是死亡灵魂,而弹琴歌舞的可能是其亲属或子女。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幅水月观音像的构图中,处于引导地位的不是原来像榆林窟、东千佛洞水月观音的唐玄奘取经图,而是用四个人两匹马组合弹琴歌舞图左为配图;其次配图中的人物都足穿高筒靴,短衣长裤,一人前秃发,脑后留发梳两辫,展开双臂而舞,一人脑后刹发,头前留发两边梳辫,拍手而舞,一人剃发弹奏竖琴,一人戴帽吹奏笛子。这两幅水月观音像,从艺术特色看,前者以冷色调为主,整幅作品只用了三种颜色,即朱红、石绿和白色,方毯与底色及观音部分服饰都用朱红,而山石河流波浪及其观音身上的飘带都用石绿,采用深淡区分不同景色;河对岸的两位人物一个用石绿画出服饰,一个用朱红画出袈裟;仅在观音头饰衣边璎珞和净水瓶用白色勾画。 X-2438绘画整个色调比较淡雅,颜色过度比较平和;而X-2439色调比较冷暗,颜色反差很大,若冰上燃火,热冷两重天。通过对比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就图像的主题来说是一致的,水月观音像绘画风格及其基本图像要素等都一样,没有太大的差别;区别主要体现在配图上,为了体现作者或者功德主绘制水月观音的意图,他们处心积虑,用了不同的场景和人物背景,用以烘托出他们做功德的目的。
  瓜州石窟群保存多幅水月观音壁画像,主要有: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和西壁南侧的两幅水月观音像(图4、5),东千佛洞第2窟中心柱相对两侧壁面的两幅水月观音像(图 6、7)。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绘制于瓜州石窟群的水月观音像有一个共同点,即观音坐在水边岩石之上,身体后倾,半卧半靠在一块嶙峋的岩石。在配图方面,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隔河相望是唐玄奘取经图,唐玄奘带领牵马弟子向观音拱手相拜, 与东千佛洞第2窟水月观音的配图一样。不同点就是榆林窟水月观音图用石绿等颜料绘制,体现了一种冷色调;其配图也不完全对称,榆林窟第 2窟西壁南侧水月观音像配图为一带背光的人双手合十面向观音,而在北侧图中其已经踏在浮云之上渡河奔向观音。东千佛洞第2窟水月观音图是完全对称的两幅图,配图中都绘制有唐玄奘取经图,取经图也是唐玄奘和他的牵马猴像弟子隔河向观音膜拜。瓜州石窟群水月观音像配图用唐玄奘取经图,是地区文化特色决定的。贞观三年,唐玄奘经瓜州往印度取经,在瓜州粟特人石槃陀的帮助下,偷渡玉门关,借用经常来往于伊州的年长瓜州粟特人的一匹老马,历经艰辛磨难到达伊州。在这期间发生一系列具有戏剧性的故事,如石槃陀反悔准备杀玄奘、进人沙碛遇到的鬼怪幻觉、在莫贺延碛迷道等,在唐玄奘念诵心经和观音名号中,都得到克服。 念诵心经和观音名号,使石槃陀不能下手,后经指日月星辰向石槃陀发誓,使其放弃杀害他的念头,得到馈马匹后欢喜离去;初涉沙碛遇到鬼怪幻觉后,念诵心经和观音名号使其消除恐怖心理;迷道后干渴昏迷之际, 念诵心经和观音名号,不仅仅坚持下来,而且在老马带领下找到泉水青草,人马体力得到恢复,并顺利通过八百里沙硫。唐玄奘认为这些非人力所及,都是观音法力所致。玄奘取经回来之后,声名大噪,关于他经瓜州偷渡出境的事,就流传得绘声绘色,特别是他死后,慧立为他撰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①,冥详为他撰写《大唐故三藏法师玄奘行状一卷》②,玄奘经瓜州出境的事迹不仅仅在全国流传,在瓜州更是家喻户晓。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唐玄奘之所以能够顺利偷渡出境,经玉门关、五烽、莫贺延碛到达伊吾,就是得到观音菩萨的护佑,因此先是将唐玄奘取经图绘制于文殊变,后来又绘制于千手千眼观音变中,最后绘制于水月观音变中, 作为固定的配图形式。尽管瓜州和黑城都在西夏管辖范围之内,但是流行的水月观音粉本并不完全一致,特别是在配图部分,根据功德主的意图不同,因此绘制配图时也各取所需,任意发挥①。通过对这些水月观音图像分析,水月观音虽然流行得很早,这种游戏坐于水旁石阶之上,身体后仰靠在嶙峋的岩石上,显然是西夏某个时期或者流行于瓜州地区的图像粉本, 图像分可变部分和不变部分,不变部分是水月观音像及其背景,可变部分是配图及其功德主形象。并且唐玄奘取经图与水月观音像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这也是瓜州地区水月观音的构图特色。
  流传于黑城地区的水月观音像与流传于瓜州地区的水月观音像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图像构图风格上,黑城出土水月观音像观音身体前倾,而榆林窟水月观音身体后仰;配图上,黑城出土水月观音像配图内容不固定,而榆林窟水月观音像配图基本固定为唐玄奘取经图;在营造氛围上,黑城出土水月观音像水面上生长着莲花,表现得是一种西方净土世界的格调,而榆林窟水月观音像水面平静,天空悬挂一轮弯月,飘浮朵朵浮云,营造的是一种幽静环境和灵魂往生的过程。黑城水月观音像与瓜州石窟群水月观音像共同之点,用嶙峋山岩和郁郁葱葱的修竹来表现环境的幽静;其次画面上主体神基本上一样,而善财童子或有或无,配图都放在同一位置。
  如果将西夏与宋代水月观音像造像风格进行比絞,不难发现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西夏水月观音像的样式深受宋代的影响。宋代水月观音的图像格式笔者在《北宋水月观音造像漫谈》一文中已经做过详细论述,“通过比较我们得知,北宋时期的宋与西夏等都使用的是一种水月观音像画样,作为整个画面中心的主尊观音菩萨,没有大的变化,变化主要体现在背景和補助人物方面,背景中虽然菩萨背靠在须弥山上,但是树林和一轮弯月往往被省去,特别是在石刻造像中,如黄陵峪村千佛洞就用彩绘树木和月亮来代替石刻;其次辅助人物造像变化更大,一是人物多少不同,其次人物相貌不同,更有甚者干脆将他们从构图取消”②。西夏的水月观音图像与宋代水月观音图像构图形式基本上是一样的,我们有理由认为西夏地区流传的水月观音图像样式是由北宋传入的,所不同的是西夏地区的水月观音图像保存下来的主要是绘画品,即纸本画或者壁画;而北宋保存下来的水月观音像基本上都是石刻雕塑,其表现内容上没有绘画丰富,特别是雕塑基本上都是以游戏坐观音单尊像为主。如在延安钟山石窟中,一窟之内雕刻多幅水月观音像,已经打破了对称分布于千手千眼观音两侧的格局。此表明西夏水月观音保存了宋代水月观音的最初形式,只是进行必要的改变而已。

附注

① 郑怡楠《瓜州石窟群唐玄奘取经图研究》,《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 ② 郑怡楠《北宋水月观音造像漫谈》,《继承与创新百年敦煌学史——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收录,并获兰州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