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两种造像样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221
颗粒名称: 四、关于两种造像样式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1
页码: 355
摘要: 目前为止发现的19处吐蕃佛教石刻造像的服饰可分为佛装、菩萨装、俗装3种。佛装仅出现在显教或部分密教佛像上,主要表现为内着僧祇支、外着袒右袈裟、跣足。菩萨装、俗装则同见于大日如来等密教佛像及菩萨像中。菩萨装皆腰系带、下身着裙、跣足,上身服饰则分为袒裸、左肩至右胁斜披帛带、通肩披帛三种样式。俗装皆头束高髻(或以布缠裹桶状髙髻或髻外戴胡帽)、身着三角翻领左衽阔袖袍服(部分袍服外左肩至右胁斜披帛带)、系宽腰带、着鞋靴。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目前为止发现的19处吐蕃佛教石刻造像的服饰可分为佛装、菩萨装、俗装3种。佛装仅出现在显教或部分密教佛像上,主要表现为内着僧祇支、外着袒右袈裟、跣足。菩萨装、俗装则同见于大日如来等密教佛像及菩萨像中。菩萨装皆腰系带、下身着裙、跣足,上身服饰则分为袒裸、左肩至右胁斜披帛带、通肩披帛三种样式。俗装皆头束高髻(或以布缠裹桶状髙髻或髻外戴胡帽)、身着三角翻领左衽阔袖袍服(部分袍服外左肩至右胁斜披帛带)、系宽腰带、着鞋靴。
  袓右袈裟式佛装、上身袒或通肩披帛的菩萨装反映了源自印度一尼泊尔地区的传统佛、菩萨造像服饰特征。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协”五方佛造像中,通肩披帛与袒右袈裟共存,可谓是存在于该地区的“印度一尼泊尔造像样式”的集中体现。
  以三角翻领左衽阔袖袍服为代表的俗装样式多见于西藏、青海、新疆、敦煌、中原等地的吐蕃世俗人物(王室、贵族)绘画图像中①,是吐蕃时期最流行的王室和贵族服装,桶状高髻外缠裹头巾更是典型的吐蕃赞普发髻样式。这些都印证了藏文史籍《巴协》记载赤松德赞赞普为了打消吐蕃臣民对新出现的佛教造像的陌生感,要求按照吐蕃人形象来塑像的记裁②,将当时流行的吐蕃王室与贵族装束移到佛教造像上便是这一要求的集中体现。因此,吐蕃佛教石刻造像装束中的俗装样式是吐蕃时期佛教造像本土化最集中的体现和最典型的代表,可谓之“吐蕃样式”。
  不过,菩萨装中左肩至右胁斜披帛带的样式在隋唐时期的长安、河西等地区的菩萨像服饰中较常见,在以通肩披帛样式为主的西藏西部地区则未见。而佛装中的双领下垂式大衣样式与唐代龙门石窟公元7世纪晚期到8世纪中期着通肩大衣的千佛像非常相似,当是受到汉化佛装样式的影响。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