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面六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98
颗粒名称: 3.一面六臂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5
页码: 327-331
摘要: 最后来讨论图像尚未公开的一面六臂像。现存作品位于莫高窟第 43K456窟中。莫高窟第431窟的孔雀明王像,孔雀立于池中,孔雀明王半跏坐于孔雀背上的莲花座,左腿垂下。一面六臂,右面第一手于胸前(印相及持物不明),第二手握红色果实,第三手于头上持一支箭。左面第一手自然垂下置于膝上,第二手向外张开握弓,第三手于头上持莲茎。周围有四位供养菩萨及散花(图9)。 莫高窟第456窟的孔雀明王,与第431窟几乎完全相同,正面姿势, 以左腿下垂的半跏坐姿坐于孔雀背上的莲座。右面第一手置于胸前,捻第一指与第二指,第二手向外张开,与肩同高,握青色球形果物,第三手举于头上(图10)。左第一手自然下垂置于膝,第二手外张握弓,第三手举于头上。由于近年新加的钢架门框,举于头上的左右第三手从腕部向上看不到了,也无法确认持物。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最后来讨论图像尚未公开的一面六臂像。现存作品位于莫高窟第 43K456窟中。莫高窟第431窟的孔雀明王像,孔雀立于池中,孔雀明王半跏坐于孔雀背上的莲花座,左腿垂下。一面六臂,右面第一手于胸前(印相及持物不明),第二手握红色果实,第三手于头上持一支箭。左面第一手自然垂下置于膝上,第二手向外张开握弓,第三手于头上持莲茎。周围有四位供养菩萨及散花(图9)。
  莫高窟第456窟的孔雀明王,与第431窟几乎完全相同,正面姿势, 以左腿下垂的半跏坐姿坐于孔雀背上的莲座。右面第一手置于胸前,捻第一指与第二指,第二手向外张开,与肩同高,握青色球形果物,第三手举于头上(图10)。左第一手自然下垂置于膝,第二手外张握弓,第三手举于头上。由于近年新加的钢架门框,举于头上的左右第三手从腕部向上看不到了,也无法确认持物。
  在汉译经典中,找不到六臂孔雀明王像。但在梵文文献中,虽然没有一面六臂像,却能找到三面六臂孔雀明王的记载。在《成就法líXsad-hanamala)第194〜200号中,记述了五守护陀罗尼明妃(pajca-raksa),其中的第197号中有如下记述:rnahamayanra hantavamam tnmukham sadbhumm pratimukham tnnetram krsnacukladaksinetravadanam ; daksinatrihastesu yathakr -amam mayurapiccha-bana-varadamudrah ; tatha vamatnhastesu rat-nacchtacapotsangasthakalacah ; vicitrabharanam,cmgararasam,nava yauranam,candrasane candraprabhavatim ardhaparyankimm amog-hasiddimukutim bhavayet atmanam. sadhananiala, p.400①文中记述的三面六臂孔雀明王,右三臂持孔雀尾、箭、施与愿印,左三臂持宝石山、弓、于膝上持瓶。持弓与箭的两手应该是左右第二手。与这段记述相比,敦煌莫高窟第431、456 窟中的扎雀明王,茧说是石宁第三手持箭,但持物是一致的。
  在现存作品中,除了敦煌,一面六臂孔雀明王很难找到,但是三面六臂像却较为多见。如梅维森提到的蒙古写本(Fur Indische Kunst Berlin Museum 藏)及饰板(The Silesian Museum藏)①、芝加哥艺术馆所藏明代孔雀明王像②、明宣德年间造《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扉页画③、仁和寺所藏北宋时期的“孔雀明王像”等(图11)④。
  这些现存作品中,除《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扉页画,持物中均有弓与箭。蒙古写本及饰板由于受西藏密教影响,基本与文献描述相同。仁和寺所藏孔雀明王像,孔雀明王右面第三手持弓,左面第三手持箭。芝加哥艺术馆明代孔雀明王像左面第二手持弓与箭。持物的手臂虽然有所变化,但持弓与箭的图像无疑已经传人了中原地区。
  关于其图像来源,仁和寺藏孔雀明王像值得关注。在孔雀明王的宝冠中,莲台上的圆光中有光辉四射的羯磨杵。羯磨杵为金刚界五佛之一的不空成就如来的三昧耶形。《成就法鬉》第197号中,除了记述六臂持物之夕ト,还有其他各种图像特征,其中提到孔雀明王所戴宝冠中有不空成就如来像:mahamayunm ... amoghasiddimukutim bhavayet atmanam.^从文献记述来看,孔雀明王所戴羯磨冠应是依据了《成就法鬉》第 197号。如此,新的持物——弓、箭的出现并非偶然,也是依据了同样的文献,其图像根源需从印度寻找。
  另外,敦煌第431、456窟的孔雀明王像,持弓与箭以外的四臂,可能借用了敦煌之前的一面四臂像,继承了之前的图像系统。即:右面第二手持果实,左面第三手持莲花。持果实的右面第二手,是义净译《孔雀经》和不空译《仪轨》等汉译经典中所述图像特征。持莲花的左面第三手,在汉译经典中没有记载。右手的果实与左手的莲花,都是敦煌一面四臀孔雀明王像的重要特征(莫高窟第205、208窟)。如上文所述,左手持物莲花是与胎藏曼荼罗“孔雀王母”相关联的图像系统在敦煌,孔雀明王像在一边发展演变,一边继承着传统,虽然原因并不确定,却是十分值得我们关注的。
  通过日本中世的佛教相关典籍,可知六臂孔雀明王像似乎是在公元 12世纪从中国传人日本的。
  万德寺藏《觉禅钞》“孔雀经法下”中有如下记述:六臂像事(无本文)/莲花王院经藏有唐本(梵字三字)(仁和寺宫迸)彼中尊像六臂左右二手合掌右一手执孔雀尾三茎一手持棒(棒形似一古)左一手持果子(形圆也如桃形)或云有唐本像具六臂(四臂如常)右手持日轮左手安心执梵夹云々(曰轮表大日梵夹表尺迦云々尺迦即表为大日化身义云々私云梵夹表佛母义欤)贤觉法眼抄云范俊僧正授申胜觉僧正云孔雀明王普通四臂像今二臂相副具六臂为极深秘彼一手持曰轮一手执梵夹云々。①根据上文可以推断出,果实、孔雀尾、莲花等持物,是以不空译《仪轨》 和义净译《大孔雀咒王经》为依据的,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新的持物,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虽说在日本并没有成为主流,但在东亚地区,从四臂图像到六臂图像的演变过程,与敦煌一面六臂孔雀明王像相似,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
  换句话说,敦煌的图像系统,似乎是印度图像与中原或者敦煌本地图像融合的结果。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