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面四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97
颗粒名称: 2.一面四臂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6
页码: 322-327
摘要: 一面四臂孔雀明王像共发现两例,存在于敦煌莫高窟第205窟和第208窟,与日本的孔雀明王像极为相似①。莫高窟第208窟孔雀明王,结跏趺正面坐于孔雀背上的莲台之上,在身光的周围,孔雀尾羽和上扬的火焰交错,富有装饰性。右手第一手于胸前握莲茎,第二手向外张开与肩同高,掌上有果实。左手第一手于左胸前握孔雀尾羽,第二手自然下垂至腰部,持白色未敷莲花。孔雀尾羽与翅羽向两面张开,立于莲台。此外,还有四位供养菩萨、散花、天盖及榜题框 (图5)。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一面四臂孔雀明王像共发现两例,存在于敦煌莫高窟第205窟和第208窟,与日本的孔雀明王像极为相似①。
  莫高窟第208窟孔雀明王,结跏趺正面坐于孔雀背上的莲台之上,在身光的周围,孔雀尾羽和上扬的火焰交错,富有装饰性。右手第一手于胸前握莲茎,第二手向外张开与肩同高,掌上有果实。左手第一手于左胸前握孔雀尾羽,第二手自然下垂至腰部,持白色未敷莲花。孔雀尾羽与翅羽向两面张开,立于莲台。此外,还有四位供养菩萨、散花、天盖及榜题框 (图5)。
  莫高窟第205窟的孔雀明王像与第208窟相同,也是四臀,持物或施手印,并伴有天盖、散花、榜题框等。只是周围的眷属尊最多,共10尊,将在后文叙述(图6)②。
  如学界所知,这种坐于孔雀座的一面四臂像依据的是汉译经典《孔雀经》。梵文本《孔雀经》(aryamahamayuri-vidyarajni)形成于约公兀1世纪的密教初期,其中没有明确提到孔雀明王的图像特征。而在印度、西藏形成的各种仪轨类文献中,也只有一面二臂、三面六臂、三面八臂(两种)的记述而己。《孔雀经》从公元317年至8世纪末,先后被9次译成汉文。大谷探险队曾从敦煌带回《孔雀王咒经》一卷(大谷大学藏)①《,从中可以瞥见汉译《孔雀经》在敦煌的流传②。这部经被认为是僧伽婆罗译《孔雀王咒经》或鸠摩罗什译《孔雀王咒经》。前者的汉译年代约为公元518—524年③;后者的译者虽写成西域龟兹的僧侣鸠摩罗什(344—413年),实际上制作年代却与《开元录》(730年)相近,在中国被认为是伪经④。这种伪经在敦煌的流传是值得关注的。
  第八次汉译是由义净译出的,名为《大孔雀咒王经》(以下简称为义净译《孔雀经》),在末尾的“坦场画像法式”中有如下记述:左边画摩诃摩瑜利天神。……于莲花上立或于金座上立。右边一手持柚子。一手持莲花。左边一手持吉祥果(大如瓜蒌黄赤色此方无所),一手执孔雀尾三茎。①假设义净译《大孔雀咒王经》的叙述顺序是从第一手至第二手,那么持柚子的右手是右面第一手,与现存作品都不符合。如果假设他的叙述顺序是从第二手至第一手,那么右手第一手持莲花,第二手持柚子,左第一手持三根孔雀尾羽,第二手持吉祥果。与莫高窟第205窟相比,只有左面第二手持物不同,其他全部一致。
  不空译《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以下简称不空译《仪轨》)与义净译《大孔雀咒王经》“坦场画像法式”内容相当。其中关于孔雀明王的形象,记述如下:于莲花胎上画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有四臂。右边第一手执开敷莲花。第二手持具缘果(其果状相似水瓜)左边第一手当心掌持吉祥果(如桃李形)第二手执三五茎孔雀尾。®在不空译《仪轨》中,右手第一手持开敷莲花,第二手持具缘果,左手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持三根或五根孔雀羽尾。如果左手持物的吉祥果与孔雀尾互换位置,就与莫高窟第205窟同样为第一手持孔雀尾。左手所持果实,在莫高窟第205窟中被替换为未敷莲花。
  如上所述,敦煌莫高窟第205窟孔雀明王像,主要是以义净译《孔雀经》或不空译《仪轨》为依据的,但左手持未敷莲花而不是果实,这一点与经典不符。为何敦煌的孔雀明王像不持果实而是持莲花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确认一下左手持莲花的图像系统。另外,左手持果实的图像,在属于印度初期密教造像的埃罗拉第8、9窟能够看到其浮雕③,这点在前文探讨一面二臂像时曾提到。
  现存右手持莲花的孔雀明王作品不胜枚举,然而左手持莲的却寥寥无几。
  首先,一面二臂像且左手持莲花状物的例子中,为人熟知的有胎藏界曼荼罗苏悉地院的“孔雀王母”。这是依据《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绘制的。而《大日经》据说是由无行将梵文本带人中国,由善无畏 (637—735年)进行汉译的。日本所作胎藏界曼荼罗的摹本,有“现图曼荼罗”以及属于其他系统的 “传真言院曼荼罗”(东寺藏)。其中描绘的孔雀王母均为一面二臂,右手持三根孔雀尾羽,左手持一支开敷莲花(图7)①。
  一面四臂的孔雀明王像,原则上来说是以汉译经典为依据的,因此毫无例外右手第一手持图7 “传真言院曼荼罗”孔雀王母东寺藏物为莲花②。日本也严格遵守这一规律。在中国,提起一面四臂的孔雀明王像,就不得不说四川省的造像。大足石门山石窟第8窟、宝顶山石窟第13 窟、佛湾石窟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等,均是北宋到南宋制作的孔雀明王雕像®。这些作品均为一面四臂,虽说持物多少有些出人,但其共同之处是右手第一手都持莲花。
  巴特恰利亚博士曾介绍过,加尔各答亚洲协会图书馆所藏“五护陀罗尼明妃 (pajca-raksa)”写本的第 B. 35号中,记述了一面四臂的孔雀明王。右面第一手持白莲花,第二手持数珠,左面第一手由于污渍无法识别,第二手持孔雀尾。此处持莲花的同样是右面第一手①。
  然而左手持莲花的例子却十分罕见。以笔者所知,唯一的例子是位于杭州西湖西南方,南高峰南麓烟霞洞的孔雀明王浮雕像(图 8)②。这个洞窟是五代十国图8孔雀明王浮雕像杭州烟霞洞时期,吴延爽(吴越国王钱兀濯姜恭懿夫人之弟)于公兀950年前后发愿凿刻的③。洞窟西壁曾经存在的浮雕文革”时被破坏了,表面有凿过的痕迹。尽管损伤严重,但还可以看出,孔雀明王结跏趺坐于孔雀背,正面像,一面多臂。孔雀立于莲台,背上又承载莲台。持物保存较完好,右手第一手置于胸前,持三根孔雀尾羽,右手第二手伸展于体侧,持果实,左手第一手持物不明,第二手垂于腰部,持莲茎。
  此吴越国浮雕,有可能是在胎藏曼荼罗一面二臂孔雀明王的基础上, 将印度传来的果实形状加在左右手持物中形成的。孔雀尾羽为三支,与胎藏曼荼罗中的孔雀王母、莫高窟第205窟与第208窟的孔雀明王像及义净译《孔雀经记述一致。而与不空译《仪轨》称孔雀明王持孔雀尾羽“三或五支”,相比来说,左手持孔雀尾羽(而且是三支)应该是相对古老的图像系统。
  然而在后来的记述中,12世纪由日本永严成书的《图像抄》(10卷)中, 中国的孔雀明王像被描述如下:又宗朝本四臂之中左右二手各持莲花云々。①据增记隆介先生的研究,“宗朝本”的“宗”字是“宋”字之误。在公元 12世纪之前,如上孔雀明王是否传入日本不得而知,但在平安时代,四臂中两脅持莲花的孔雀明王像确实传人了日本' 按照一般逻辑,如敦煌莫高窟第205,208窟左右手持莲花的一面四臂孔雀明王像,应该先在开封等中原地区出现,然后才对日本产生影响。
  然而究其源头,则完全不同。必须事先指出的是,敦煌与吴越国左手持莲花的一面四臂孔雀明王像,与胎藏曼荼罗“孔雀王母”相关联,是从西域丝绸之路传来。而义净及不空所译《孔雀经》则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人的。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