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面二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96
颗粒名称: 1.一面二臂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4
页码: 319-322
摘要: 可以明确判定为一面二臂孔雀明王像的有莫高窟第169、133窟及榆林窟第33窟,莫髙窟第165窟虽然保存不完整,但从残存部分仍可推测为一面二臂像。以上共4例。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可以明确判定为一面二臂孔雀明王像的有莫高窟第169、133窟及榆林窟第33窟,莫髙窟第165窟虽然保存不完整,但从残存部分仍可推测为一面二臂像。以上共4例。
  先看莫高窟第169窟。孔雀明王结跏趺坐于孔雀上,正面像。孔雀立于莲瓣之上,翅膀张开。孔雀明王一面二臂,右手向外,肘部弯曲,第一指、第二指、第五指伸开,第四指握向手心,第三指虽看不到,也应与第四指相同。此手印为与愿印,屈臂, 手腕与肩几乎同高,具体将在后文详述。左手于胸前持孔雀尾部羽毛,带有雄性孔雀所特有的斑紋。画面右上方有榜题框,并绘有乘于涌云之上的两尊供养菩萨,伴有两位裸形童子,跪于莲台(图1)。
  图1孔雀明王像(手绘) 莫高窟第169窟甬道天丼与以上莫髙窟第169窟属同类的是第165窟的孔雀明王像,同样为结跏趺坐于孔雀背上的正面像,画面破损严重,手臂部分只剩下右面一手。此右手稍向外,第三指、第四指轻握向内,与莫高窟第169窟右手施相同的与愿印(图2)。
  关于图像的文献依据,与“孔雀经”相关的汉译经典中没有记载任何一面二臂像,更不用说与愿印与孔雀尾的特征了。然而至公元12世纪中期左右成书的梵文文献《成就法鬉Msadhanamala)中,有几章记述了孔雀明王的具体姿态,其中,第201 号文献中记述了一面二臂像。文中称“mayiirapiccha-varada”①,说明持物为孔雀尾羽,并施与愿印。哪只手持物并没有明示,但从上下文试判断,应该是右手持孔雀尾羽,左手施与愿印。尽管左右手与敦煌图像相反,但是图像具备的要素与敦煌一面二臂像是完全一致的。
  现存的一面二臂孔雀明王像中,为人熟知的如“现图曼荼罗”系统“大悲胎藏生曼荼罗(胎藏曼荼罗)”苏悉地院中的孔雀王母以及印度埃罗拉石窟第8窟和第9窟的孔雀明王。但胎藏曼荼罗中的孔雀王母右手持孔雀尾,左右持莲,与莫高窟第165、169窟在图像上相距较远。埃罗拉石窟第8、9窟为公元7世纪所作,作为最古老的孔雀明王像十分重要。他们均是露出丰满乳房的女尊立像,右手持孔雀尾,左手持果实,与敦煌孔雀明王也有着诸多相异之处。
  同样在埃罗拉石窟,第12窟有制作于公元8世纪左右的孔雀明王像②。左手持孔雀尾,右手垂于膝前施与愿印,较为特别。虽说这尊孔雀明王的性别、坐姿和与愿印与敦煌第169、165窟相异,但主要图像特征基本相同(图3)。另外,藏于比哈尔帕特那美术馆(the Patna muséum)的一尊浮雕,也属于同样的图像系统③。这尊制作于公元10世纪左右的孔雀明王像,为女尊立像,右手垂下施与愿印,左手于胸前持孔雀尾。这些作品暗示了公元8~10世纪印度孔雀明王造像的繁盛。
  埃罗拉石窟第12窟以及帕特那美术馆的藏品,手臂自然下垂,手掌示向观者,而莫高窟第 165、169窟中,孔雀明王手臂向外张开,呈手掌向上的与愿印。 这两种看似不同的与愿印含义相同。这一点可以用金刚界五佛的手印来说明。由円珍(814— 891年)带回日本的《五部心观》 (三井寺藏),所录金刚界曼荼罗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式样。其中,五佛中南方的宝生如来,手臂垂于膝前施与愿印。大都会美术馆所藏《金刚界诸尊曼荼罗图像》被认为与《五部心观》是基于同一个底本成书的,其中的宝生如来同样施手臂下垂的与愿印。然而在稍晚形成的“现图曼荼罗”系统中, 宝生如来手印变为屈臂外张的与愿印①《=御室版和西院曼荼罗中的金刚界曼荼罗据说是忠实按照空海请来的原本绘制而成,其中的宝生如来都呈现右手屈臂的与愿印。虽说以上两种手印在形式上相异,但同是与愿印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再来看榆林窟第33窟破损大半的孔雀明王像,他唯一残存的右手垂于膝前,手掌朝向观者,五指伸开,可以看做是下垂形的与愿印,也就是古式与愿印(图4)。如果这种看法成立的话,他与埃罗拉第12窟的孔雀明王像很可能原来是相同的,即为右手垂下施与愿印,左手持孔雀尾的一面二臂像。然而,屈臂施与愿印的一面二臂孔雀明王,目前在印度尚未发现, 因此,这种孔雀明王像有可能是在敦煌或者东亚地区形成的。
  如上所述,在敦煌,并存着两种一面二臂孔雀明王像,一种是印度曾经普遍出现的古式一面二臂像,还有一种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面二臂图像。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