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94
颗粒名称: 一、序言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3
页码: 316-318
摘要: 随着陀罗尼经典的繁荣,大乘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梵文本《孔雀经》 (aryamaharaayuri-vidyarajni )就是此时形成最早的佛经之一。其中记述了制伏毒蛇的佛陀与弟子裝底(svati)的故事和孔雀王本生记(maha-mora-ataka), 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了譬喻式的咒文(paritta) ®。孔雀咒 (mayiira-paritta)作为守护人不受毒蛇危害的陀罗尼,在印度和西藏都广泛被信仰。与孔雀咒密切相关的尊神是孔雀明王(mahamayuri ),其形象遍及佛教文化圈的广泛地域,从印度、中国西藏地区、尼泊尔®到中国其他地区、韩国③、日本®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图像。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随着陀罗尼经典的繁荣,大乘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梵文本《孔雀经》 (aryamaharaayuri-vidyarajni )就是此时形成最早的佛经之一。其中记述了制伏毒蛇的佛陀与弟子裝底(svati)的故事和孔雀王本生记(maha-mora-ataka), 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了譬喻式的咒文(paritta) ®。孔雀咒 (mayiira-paritta)作为守护人不受毒蛇危害的陀罗尼,在印度和西藏都广泛被信仰。与孔雀咒密切相关的尊神是孔雀明王(mahamayuri ),其形象遍及佛教文化圈的广泛地域,从印度、中国西藏地区、尼泊尔®到中国其他地区、韩国③、日本®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图像。
  对于孔雀明王图像的研究,作为印度、西藏密教神祇综合研究的一部分,从很早就为欧美学者所重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①。其中,梅维森搜集了孔雀明王的各种图像,分析了孔雀明王从一面二臂像到多面多臂像的演变过程与经典依据,但他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敦煌孔雀明王作品的存在②。从1990年开始,敦煌研究院的贺世哲先生,公布了敦煌莫高窟的7例孔雀明王像,并公开了莫高窟第205窟孔雀明王像的清晰照片③,对学术界的影响颇大。1997年,敦煌研究院的王惠民先生,在榆林窟又发现一例孔雀明王像,加上之前的7例,迄今共发现8例孔雀明王作品。王惠民先生在文章中简明扼要报告了这8件作品,井指出其与四川和中原的密教思想以及道教有一定关系' 2003年敦煌研究院编辑刊行的图录中,收录了莫高窟第205窟及第169窟的孔雀明王图版⑤。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于2006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莫髙窟第 205窟孔雀明王像与日本的孔雀明王像系统(非空海传人)非常近似。次年,增记隆介先生在采用拙文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北宋时期藏传密教与印度后期密教传人了中原,而将此敦煌类似图像带入日本的是宗叙①。2009年笔者发表的论文中,论述了日本接受中国新的孔雀明王像之后,在平安时代将“孔雀经法”(以孔雀明王为本尊的密教修法)巧妙转换的事实②。
  敦煌自古以来是连接西域与中原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河西走廊与青海的交界点,历史上曾辉煌一时。然而,这些与密教有关的内容都是从哪里传人的呢?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回答这一问题。在敦煌,从西藏支配期到伊斯兰教化的大约200年中,存在着西域密教文化史的诸多问题,通过对密教图像的研究与分析,若能弄清其中的某些方面, 实属幸事。

附注

① 岩本裕《mahamayuriの成立について》,《密教学密教史论文集》,高野山大学,1965 年;松永长庆《密教の歴史》,平乐寺书店,1969年;田久保周誉(梵文孔雀明王经》, 山喜房佛书林,1972年;岩本裕(佛教圣典选》第七卷(密教经典》,读卖新闻社,1980 年;大塚伸夫《最初期密教の実態——《孔雀明王経》を中心として-》Д大正大学研究纪要》第89号,2004年3月。 ② 田Ф公明《曼荼羅イコノロジー 》,平河出版社,1986年;赖富本宏、下泉全晓(密教仏像囡典インドと日本のほとけたち 》,人文书院,1994年;森雅秀《インド密教の 仏たち》,春秋社,:2001年。 ③ 朴亨国《韓国の密教美術一善無畏系図像の新羅伝来を中心に-》Л中国密教》,春秋社,1999年。 ④ 高崎富士彥《仁和寺の孔雀明王像》,《MUSEUM》第116号,1960年11月;渡边一 {孔雀明王像について 》,《美术研究》第53号,1936年5月;泉武夫《仁和寺の孔雀明王像》,《仏画の造形》,吉川弘文馆,1995年(原题《孔雀明王像》,《研究発表と座談会•仁和寺の仏教美術》,1989年3月);柳泽孝(異色ある孔雀明王画像》,《美术研究》第322号,1982年12月;吉村稔子(東京国立博物館保管孔雀明王画像試論一囡像の继承と変容》,《美術史》第141号,1996年10月。 ①森雅秀先生(金泽大学大学院教授)给予了笔者悉心指导,大羽惠美女士(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不吝赐教〇 MEVISSEN, Gerd J.R.Studies in Pancaraksa Mamiscript Painting.Berliner Indologische Studien4/5, Reinbek, 1989 ; MEVISSEN, Gerd J.R. The Indian Connection: Images of Deified Spells in the Art of Northern Buddhism. Part 1 ,Silk Road Axt and Archaeology 1, Kamakura, 1990 ; MEVISSEN, Gerd J.R. The Indian Connection: Images of Deified Spells in the Art of Northern Buddhism, Part2. Silk Road Art and Archaeology 2, Kamakura, 1992 ; BHATTACHARYYA, Dipakshan-dra. ТЪе Four-Handed Images of Mahamayuri. Jum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6,No.l & 2, Calcutta, 1964 ; BHATTACHARYYA, В. Tha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 : MainLy Based on The Sadhズmarnala and Cognate Tantric Texts of Ritual, Calcutta 9 Finna K.L. Mukhopadhyay, 1969 ; GETTY, Alice. The 00ds of Northern Buddhism ; Their History and Icon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14.©BHATTACHARYYA,Dipakshandra. The Four-Handed Images of Mahamayuri. Jum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6,No. 1&2, Calcutta, 1964 ; BHATTACHARYYA, B. 1969, 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 : hamly Based on The Sadhanamala and Cognate Tantric Texts of ritual Calcutta, Firma K.LMukhopadhyay, 1969 ; GETTY »Alice. The Gods of Northern Buddhism -, Their History and Icon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1914.③ 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3),平凡社,1982 年《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 )附篇(《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平凡社,1982年。 ④ 王惠民《论《孔雀明王经》及其在敦煌、大足的流传》,《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⑤ 彭金章《敦煌石窟全集40•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① 增记隆介《 孔雀明王像》,(日本の美術》,至文堂,2008年9月;增记隆介(孔雀明王像の諸相一文化庁像を中心に》,《月刊文化庁月報》第495号,2009年12月。 ② 桥村爱子《但馬 •今滝寺所葳孔雀明王像の図像学的考察一中世日本に おける 祈雨 • 孔雀経法の実践、そして思想をめぐつて-》,(密教图像)第25号,2006年12月;桥村爱子(平安時代における孔雀経法の形成と定着一図像と香りと院近臣 》,第29 次密教图像学会学术大会□头发表,2009年12月12日;桥村爱子《平安時代前期• 中期における孔雀経法の形成と展開一空海請来から藤原道長による平産の祈り へ》,(密教图像》第29号,2010年12月。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