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3192
颗粒名称: 六、结语
分类号: K879.214-53
页数: 1
页码: 315
摘要: 图像与仪轨均有其发展的过程,除了部分已具成熟发展形态的图像可符合仪轨之外,大多数处于过渡阶段的图像则无法将之刻板的与仪轨作比对,以榆林窟第25窟的时空背景而言,虽是有吐蕃统治因素,但除了正壁的卢舍那佛与八菩萨之外,其余壁画题材仍依循着敦煌系统的发展, 反映吐蕃统治初期敦煌佛教与吐蕃佛教的互动,也透露出互动中影响图像发展的讯息。
关键词: 敦煌石窟 文集 喇嘛宗 宗教艺术

内容

图像与仪轨均有其发展的过程,除了部分已具成熟发展形态的图像可符合仪轨之外,大多数处于过渡阶段的图像则无法将之刻板的与仪轨作比对,以榆林窟第25窟的时空背景而言,虽是有吐蕃统治因素,但除了正壁的卢舍那佛与八菩萨之外,其余壁画题材仍依循着敦煌系统的发展, 反映吐蕃统治初期敦煌佛教与吐蕃佛教的互动,也透露出互动中影响图像发展的讯息。
  榆林窟第25窟正壁的卢舍那佛与八菩萨虽然是密教形象,但若从华严的角度来思考,主尊榜题“清净法身卢舍那佛”已点出敦煌自北周以来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的造像涵义,并且与窟内壁画题材思想(正壁两端的药师、地藏以及两侧壁的《弥勒经变》《观经变》紧密扣合,呈现出华严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另一方面,若从密教的发展来考虑,则反映汉密与藏密之融合。药师法门是早期汉地流行的密法之一,药师佛更是八菩萨与密法交涉最早定于一佛的佛尊,而在印度密教是以毗卢遮那佛或大日如来搭配八菩萨,此一发展在盛唐时由金刚智、善无畏、不空等三大士引进中土,同时亦藉由其他管道传入吐蕃,再传至河西,故吐蕃统治时期的安西榆林窟第25窟正壁出现密教大日与密教八菩萨,其一侧则保留原属于汉密的药师佛。

知识出处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者: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2012.4

本书内容涉及对敦煌吐蕃石窟艺术样式的研究、社会政治背景探讨、造像思想研究、吐蕃密教文献研究、石窟经变画与图像专题研究、密教尊像研究、西藏考古与艺术研究、毗沙门天王像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等多个领域。

阅读